前言
一
2014年是中國文化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黨中央特別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2014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師范大學時再次強調:“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2015年,以中華詩詞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為標志,中華詩詞得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規格的肯定與重視:8月20日上午,中華詩詞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廳隆重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奇葆同志,都對中華詩詞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召開做出重要批示,表示熱烈祝賀,提出殷切希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馬凱同志在四代會召開前寫來了賀信和賀詩,詩題為《七律·寫在中華詩詞學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
大地春回盼未遲,唐松宋柏又新枝。
隨心日月弦中起,信手風云筆下馳。
騷客曾憂無續曲,吟壇應幸有雄詩。
山花爛漫人開眼,更待驚天泣雨時。
馬凱同志在賀信中說:
上世紀初葉,以格律詩為代表的中華詩詞曾被當作“舊文學”遭到排斥。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就連大詩人柳亞子先生也不無感慨地說:“再過五十年,是不見得有人再做舊體詩了。”(1942年8月《新詩與舊詩》)然而,七十年過去了,今天我們欣慰地看到,中華詩詞沒有“沉沒”,經過曲折,從復蘇走向復興,形勢喜人。近年來,由中國出版集團公司(中華書局)、光明日報、中國移動、中央電視臺、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等單位主辦的兩次“詩詞中國”傳統詩詞大獎賽,都是以億為計的群眾參與,以萬為計的詩作問世,其中不乏好詩好詞,就是明證。這是中華詩詞這種大美詩體具有無窮內存魅力的歷史必然。
在開幕式上,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錢小芊同志在會上宣讀了劉云山、劉奇葆同志對大會的批示。他代表中國作協講話,說道:“中華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兒女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高地。”
“不學詩,無以言”。不管是從注重實際功用方面,還是從藝術審美方面而言,傳統詩詞在漫長的歷史中歷經了無比的輝煌,體現了詩體的無窮魅力。時至今日,傳統詩詞在日常生活、社會交際中依然發揮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因此,加強中小學學生古代詩詞的學習、吟誦,有利于他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進而有所擔當,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和傳播者。
二
編寫一套中小學詩詞格律讀本,是從一個特殊的視角貫徹教育部制訂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圍繞《課程標準》推薦的古代詩詞的篇目進行學習,明確學習方法與技術路徑,加強學理性,提升專業化水平,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詩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完善,格律的出現實際上也是作為文學創作形式的傳統詩詞本身發展史上的必經之路,是中國語言文字形式美的極致,也是內容美與形式美完美的融合與統一。
然而,傳統詩詞的發展也經歷了諸多坎坷:發生在20世紀的新文化運動,遭受誤傷最重的文體便是格律詩,蒙冤帶上“格律詩難學、不宜提倡”的帽子;1949年以后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古代詩詞尚占一定的比例,盡管與臺灣地區差距很大;迭經“文化大革命”,中小學教材中的古詩詞比例越來越小,即使選入一定篇目的古代詩詞,也是從政治性、思想性、斗爭性等角度考慮,使得這一寶貴遺產瀕臨滅絕,導致耽誤乃至荒廢兩三代人,幾乎成了特定環境下的真空地帶,成為文化素養方面的最大欠缺。如今,能夠懂得格律,熟練書寫舊體詩,深入淺出地講授舊體詩的寫作與欣賞的人,可謂是鳳毛麟角。因此,我們必須擔起歷史責任,強化基礎,為與古典詩詞失之交臂的三代人補課、啟蒙、奠基以承祧、恢復乃至弘揚傳統文化。
同時,編寫一套中小學詩詞格律讀本,也是為了適應學生學習潛力與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趨勢。
很多老專家認為:兒童、小學生不必懂得格律,只要潛心背誦,熟能生巧,自然會懂得、掌握寫作規律與技巧。這一傳統教法似乎正在經受教育實踐的嚴峻挑戰,很多人能夠大量背誦古代詩詞,但照樣讀寫分離,仍然不懂寫作,始終不通格律。更有甚者,一些中小學、大學教師講授詩詞格律時也是教寫分離。自己沒有寫作實踐,也不能體會寫作過程的甘苦得失。
因此,我們應當適應時代要求,盡量提供形式多樣的、豐富健康的優秀讀本,在增長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眼界的同時,為其接觸、感受傳統優秀文化打開大門;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詩詞格律直觀的形式之美,感知中國語言文字的駢儷之美,從而彌補現有中小學語文教材對古代詩詞選文及注釋、導讀的不足。
目前通行的各種教材,往往注重詩歌思想內容、古詩發展脈絡,其未能盡美之處則是編者對詩詞格律、詩歌形式之美的隔膜與忽略;對格律規范、內容形式兼美的典范性作品缺乏格律解剖與創作闡述;選入較多不合格律的作品,也是選篇上的一個遺憾。
三
《小學詩詞格律讀本》《初中詩詞格律讀本》,各選入古代經典詩詞曲一百首。
入選作品既與中小學語文教材通行本銜接,又兼顧全國各種流行版本,繼而選入內容、格律兼美的典范之作。目的是強化學生詩詞基礎、拓展閱讀之功能,兼顧教師、家長了解與掌握詩詞格律的相關常識。
入選內容包括: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古代詩詞;教育部主持編寫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即人教版全國通行本增選的古代詩詞;依據“一綱多本”的原則,選入各地方出版社教材增選的古代詩詞;選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即格律規范、內容形式兼美的作品。
小學詩詞格律讀本設七個單元:詩歌部分,分設“古風”、“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個單元;詞、曲各設一個單元。
初中詩詞格律讀本設七個單元:詩歌部分,分設“古風”、“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個單元;詞、曲各設一個單元。
為加強詩詞格律的指導性,兩讀本都設“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七篇:《格律詩的形成》《格律詩的用韻》《格律詩的平仄》《格律詩的對仗》《格律詩的避忌》《詞學基礎知識》《曲學基礎知識》。每篇一千字,分別置于每個單元之末。
讀本在寫作體例上,與其他中小學詩詞選本側重不同,重點解決一般選本忽略的格律規范與形式解析,對所選詩詞進行平(文中用〇表示)仄(文中用●表示)辨識和標注。讓學生了解格律的基本形式,并從寫作的角度講解,以突出藝術風格與藝術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