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生命(中華文化十萬個(gè)為什么)
- 劉穎 邱娟撰寫
- 475字
- 2020-03-13 15:00:38
4 “五體投地”是哪五體?“五體投地”是表示欽佩的意思嗎?

朝圣者三拜九叩,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是指兩手、雙膝和頭一起著地,是古印度一種最恭敬的行禮儀式。《大唐西域記·三國(guó)》里記載:“致敬之式,其儀九等:一發(fā)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zhǎng)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這里是說“五體投地”的具體做法,要先并足,正身合掌,俯首,然后以手揭衣,先右膝著地,再下左膝,接著兩肘著地,伸出雙手,手掌過額頭,乘空做出接佛足的意念和姿態(tài),再以頭著地,良久才完成一拜。
佛經(jīng)中所見“五體投地”大多用來表示最恭敬的行禮儀式,它的致敬對(duì)象一般是佛教修行者,也可以是外道修行者或王者,還可以是佛教修行地。
隨著佛教在漢地廣泛傳播,與漢地本土文化互相滲透、融合,“五體投地”的意義范圍在不斷擴(kuò)大,文化內(nèi)涵不斷豐富,由一開始使用字面意義到表示最恭敬的行禮儀式,后來又逐漸虛化,用以比喻佩服到了極點(diǎn)。比如清代劉鶚的《老殘游記》中寫道:“屢聞至論,本極佩服,今日之說,則更五體投地。”這里的“五體投地”就是用來表達(dá)對(duì)老殘的言論極為贊賞,欽佩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