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名數據網絡原理、技術與應用
- 謝人超 霍如 劉江 黃韜 劉韻潔編著
- 3567字
- 2019-07-26 13:13:55
1.2 信息中心網絡概述
在現(xiàn)有的網絡使用模式中,信息傳遞變得越來越重要,通信方式中數據位置的重要性逐漸被淡化,相對于信息數據物理或邏輯位置而言,用戶更加關心的是信息數據內容本身。網絡的使用模式已經由傳統(tǒng)的面向主機連接模式逐漸演變?yōu)橐孕畔橹行牡霓D發(fā)模式。因此,ICN的出現(xiàn)能夠較好地滿足人們對以信息為中心的通信方式的需求。尤其,隨著計算和存儲成為網絡的重要功能,計算、存儲與網絡基礎設施的融合也正成為未來網絡發(fā)展的重要趨勢,ICN的出現(xiàn)也為構建網絡、計算、存儲一體化融合的未來網絡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1.2.1 基本思想
ICN的核心思想是采用以信息命名方式取代傳統(tǒng)以地址為中心的網絡通信模型實現(xiàn)用戶對信息搜索和信息獲取。ICN與傳統(tǒng)IP網絡相比主要有以下不同點。
(1)通信模式:在傳統(tǒng)體系結構中,通信模式為主機到主機,通過IP中的源地址及目的地址獲得傳輸路徑,ICN則采用主機到網絡的通信模式,通過信息名字獲取通信路徑。
(2)安全性:在傳統(tǒng)IP網絡中,安全取決于主機是否可信,若主機不可信,則存儲在主機上的信息被認為是不可信的。但是,信息是否安全與存儲信息的主機是沒有必然聯(lián)系的。ICN從信息出發(fā),直接對信息實施安全措施,因此安全策略粒度可粗可細。
(3)高效性:當今,流媒體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且用戶關注的不再是信息從哪來,而是信息的內容本身。傳統(tǒng)IP網絡根據IP地址進行分組轉發(fā),必須解析到目的主機才能夠實現(xiàn)通信。而ICN采用信息命名路由,不需要解析到IP地址或者解析與路由合并,減少了冗余。ICN在路由中添加了緩存功能,使轉發(fā)機制從傳統(tǒng)的存儲轉發(fā)向緩存轉發(fā)轉變,實現(xiàn)了更為高效的傳輸。
(4)移動性:ICN采用的是基于內容的請求/應答模型,由此帶來的好處之一是更加適合移動性。在ICN中請求分組經過路由器時,路由器會自動記錄下需求分組的軌跡,數據分組按軌跡返回給用戶。當客戶端發(fā)生移動時會再次產生新的軌跡,因此網絡中不需要維護客戶端的位置信息,從而實現(xiàn)了對主機移動性的支持,解決了海量信息的高效傳輸問題。
1.2.2 國際科研項目
自信息中心網絡思想提出以后,世界各國紛紛布局,啟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項目。美國學術界率先啟動了面向內容的網絡體系架構相關研究項目,包括DONA(Data-Oriented Network Architecture)、CCN、NDN等,隨后歐盟也陸續(xù)啟動了PSIRP(Publish Subscribe Internet Routing Paradigm)/PURSUIT(Publish Subscribe Internet Technology)、NetInf(Network of Information)、POINT(IP Over ICN - The BetTer IP)等相關研究項目。
(1)DONA
DONA項目于2006年啟動,時間持續(xù)兩年,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AD實驗室提出的一種面向數據的網絡架構。該項目提出了使用自我驗證的命名,加入了高級緩存的功能。項目的架構設計還考慮了命名、命名解析、安全因素、互聯(lián)網尋址等問題,闡述了服務器選擇、移動性和多宿主、會話初始化、組播狀態(tài)建立機制等基本功能實現(xiàn),以及在內容分發(fā)、延遲容忍網絡、接入規(guī)則和中間設備等方面的擴展應用。項目架構的名字解析與DNS工作機制類似又不完全相同,DONA設計了一個基于URL構建的扁平化命名機制,實現(xiàn)了內容的注冊發(fā)布和獲取。而且,使用命名系統(tǒng)中的命名解決持續(xù)性和可靠性問題,命名的扁平結構確保不變性;新提出的自我驗證使安全模式變得簡單;且按名稱尋找路徑的命名解析方式解決了有效性問題。目前該項目已經結束,但其研究成果為后續(xù)各種信息中心網絡體系架構的設計提出奠定了基礎。
(2)命名數據網絡
2009年,PARC研究中心的Jacobson教授提出了內容中心網絡,并開展了CCNx項目。而命名數據網絡借鑒了CCN思想,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于2010年8月宣布支持的未來互聯(lián)網架構方面的科研項目之一。NDN力圖改變當前互聯(lián)網以主機為基礎的點對點通信架構,實現(xiàn)向以命名數據為中心的新型網絡體系結構轉變。NDN將關注的重點從現(xiàn)有網絡的信息“在哪里”轉移到“是什么”,即用戶和應用關注的是內容本身,探索以內容/服務為中心的網絡體系架構。NDN將內容從保護主機中解耦出來,直接保護內容,讓通信機制從根本上實現(xiàn)可擴展。同時,NDN架構采用名字路由,參考了當前IP網絡的沙漏模型,將內容塊取代IP放置在細腰部分,而原來的IP層下移,并且通過為所有命名數據簽名的方式,在細腰部分構建了基本的安全模塊,在實現(xiàn)全球互聯(lián)的同時,支持網絡層以外各層的繁榮發(fā)展。然而,其路由完全依賴內容名字,從而帶來了路由可擴展性問題。
(3)移動優(yōu)先(MobilityFirst)
MobilityFirst項目啟動于2010年9月,屬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FIA計劃的一部分,旨在直接應對大規(guī)模無線接入和移動設備使用的挑戰(zhàn),同時為新興的移動互聯(lián)網應用提供新的組播、選播、多路徑方案,以及新型的情境感知服務。項目致力于對無縫平滑的移動性的支持,它以支持移動節(jié)點間的通信為主,而不再是把對移動性的支持當成互聯(lián)網連接中的一種特殊情況。這一體系結構使用“全面延遲容忍網絡(GDTN)”來提供通信穩(wěn)定性,關注于移動性和可擴展性的平衡,并且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xiàn)移動端點間的有效通信,其主要的技術包括分布式的命名服務和延遲容忍的路由和傳輸等。
(4)PSIRP/PURSUIT
PSIRP是歐盟FP7資助的未來網絡項目,自2008年起至2010年6月結束,該項目主要針對當前互聯(lián)網過于信任信息的發(fā)送者而產生的諸多問題,如分布式拒絕服務(DDoS)攻擊等,提倡以信息為中心的發(fā)布-訂閱網絡模型作為未來互聯(lián)網架構。其發(fā)布-訂閱網絡模型的主要思想即“發(fā)布-訂閱”,如果沒有興趣訂閱,則不能收到任何信息,因此具有很大的靈活性。PURSUIT是其后續(xù)項目,進一步對PSIRP的架構進行了探索,并在PSRIP架構的基礎上,利用PSRIP累積的經驗改善現(xiàn)存組件及構建新的組件,并提出了提供各種原型和開發(fā)API的目標。
(5)NetInf
NetInf是眾多有代表性的ICN網絡架構之一,其項目參與成員主要來自歐盟,是歐盟FP7支持的重大項目之一。第一階段為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的4WARD,在此階段,主要發(fā)布了NetInf初步架構的描述并對其進行了完善,提出了以信息為中心的網絡架構模型,確定了在此架構中信息對象的重要地位,并提出簡化了處理信息對象(Information Object, IO)的IO模型。第一階段完成后,接著2010年啟動了第二階段的研究,該階段主要設計了NefInf內容分發(fā)和業(yè)務模型,提出了一種服務放置的優(yōu)化策略,并設計描述了其命名方案。NetInf提出了信息中心網絡,將信息進行分類,通過不同類型定義信息名字,同時給出了兩種名字的解析方式。NetInf是基于標識和定位分離模式構建而成的,旨在獨立于位置處理數據,通過遞歸查找的方式實現(xiàn)信息對象和存儲位置的解析。
(6)POINT
PONIT是歐盟Horizon2020新設立的項目,主要以FP7中PURSUIT項目研究的ICN核心實驗平臺Blackadder為基礎,旨在提供一個解決方案,即在運營商或某一企業(yè)網絡提供基于IP的服務,而該網絡完全是基于ICN原則建立的。POINT的最終目標是相比當前IP網絡,提供改善性能(定量和定性)的基于IP的服務。
以上項目雖然在側重點、術語、協(xié)議和優(yōu)勢上各有不同,但是各種信息中心網絡的設計本質十分相似,均采用了發(fā)布-訂閱范式作為主要的傳輸模型,基本思想都是基于數據命名尋址與網內緩存。
1.2.3 最新研究進展
信息中心網絡一經提出,就受到了學術界、產業(yè)界與標準界的高度關注。在學術界,ICN目前在研究領域很活躍,世界計算機協(xié)會(ACM)連續(xù)7年舉辦了ICN專題會議。Computer Communications期刊于2013年4月策劃了主題為信息中心網絡的專刊,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期刊也分別于2016年與2017年策劃了以信息中心網絡以及ICN安全問題為主題的專刊。第一屆IEEE信息中心未來網絡學術會議(IEEE HotICN2018)也于2018年8月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舉行。NDN項目在第一階段完成后,于2014年又獲得NSF新一輪資助,并開啟第二階段研究。2014年9月,NDN聯(lián)盟成立,其成員除8個美國大學之外,還有來自日本、韓國、中國、瑞士等不同國家學術單位,以及包括思科、華為、阿朗、Panasonic與VeriSign等在內的12家公司。該聯(lián)盟力圖用一系列更加安全可信的新協(xié)議取代TCP/IP,滿足當今互聯(lián)網富媒體(Rich Media)互動內容對帶寬的需求,同時大大簡化分布式應用的開發(fā)難度。同時,NDN項目組也啟動了NDN Testbed測試平臺的建設工作,用于NDN應用、路由等方面的測試,目前,該測試平臺在全球已建立起42個節(jié)點,跨越了四大洲,連接了包括加州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在內的28所大學和機構。
在產業(yè)界,ICN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出現(xiàn)了多個基于ICN的概念驗證。例如,思科在2017年移動大會上展示了基于ICN的增強移動自適應視頻流應用,華為則是發(fā)布了利用ICN實現(xiàn)端到端的移動性服務編排,InterDigital更是展示了基于ICN的IP(IP-over-ICN)業(yè)務,富士通實驗室則發(fā)布了利用ICN實現(xiàn)的功能鏈系統(tǒng)等。2018年2月,思科官方博客發(fā)布了其在ICN方面的系列動作,主要包括:收購了PARC的CCN平臺,在FD.io社區(qū)開啟ICN開源計劃CICN,以及發(fā)布基于現(xiàn)有IP架構的混合ICN解決方案。
在標準化方面,2012年,IRTF成立了ICN工作組(Information-Centric Networking Research Group, ICNRG),其目標是聯(lián)合ICN正在研究的各個領域的方案,將其推進到更大規(guī)模的互聯(lián)網中。從2012年7月到2018年5月,工作組每年都會召開多次討論會,目前已形成多項標準,最新的標準主要集中在以下3方面:(1)調研不同的方案和技術(RFC 7933);(2)深入陳述ICN問題、主要概念和研究挑戰(zhàn)(RFC 7927, RFC 7945);(3)定義參考基線方案,以實現(xiàn)不同方法之間的性能比較(RFC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