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我和書之間的故事。
- 青春是場太倉促的夢
- 任小壞呀
- 3640字
- 2020-02-12 19:57:26
1.
都說好書總和悲傷的故事有關,那么對我而言,讀好書便和徹夜難眠的夜有了聯系。
每一本打開的書,都是漫漫長夜。
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都成過眼煙云,不負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暴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書曾陪我度過了很多個無眠的夜,是在打著手電的被窩里,是在堆滿了課本的書桌上,是在樓道的鐵板凳上,是在透著月光的窗前,也是在屋檐院燈下的臺階上。
2.
說起讀書,不得不想起我的第一本讀物,就在還是三,四年級的小學生時,我擁有了第一本書《格林童話》。
記的那本書最后的樣子很糟糕,由于翻看的次數過多,每頁的下角都卷了起來,封面也早已沒了當初的華麗。然而書中的故事卻是那樣刻骨銘心。
那時是在村兒里上小學,條件不是很好。記得在讀五年級的時候,學校開了每周一節的閱讀課,學生排著隊到閱覽室看書,極其簡陋的一間教室里有桌椅板凳和數目不多的書。
已記不清那些書是關于什么類型的,只記得那時的自己每逢閱讀課時,心里總是蕩漾著歡樂的碧波,那是一周的渴盼,是童年代表著快樂的光芒啊。
3.
初中是我寫作文得高分的巔峰,我知道這份努力過后的收獲里,最關鍵的因素在于那個樸實無華的語文老師。
她總是鼓勵我,指導我,讓我寫出了那一篇篇別人眼里的佳作來。
初中那三年,她的言傳身教讓我受益匪淺。
她帶給我的關懷和指點,總是讓我在寫作中很有底氣。
那是在春季的作文比賽里,是在悶熱煩躁的盛夏,是在果實成熟的秋天,也是在冬日的暖爐邊。
每個季節里都有她對我的寄語,讓我覺的四季都被賦予了斑斕的色彩。
正是因為她的厚望,讓我更加堅信: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臨近畢業,她向我們推薦了《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意義非凡,它連接著我的初三和高一。
在日后的很長時間里,甚至到現在,我知道那本書是帶給了我力量和方向的。
也就是在那本書里,我突然有了領悟:原來,喜歡讀書,就相當于是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了巨大享受的時刻啊。
4.
在我枯燥又緊張的高中生活里,幸好書包里總有幾本藏書。
高一期末考試結束后的社團課里,我選擇了去經典閱讀社團,也正是那個機會讓我重讀了經典《紅樓夢》。
同學推薦的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填充了寒假的大部分深夜。
同學借給我過的《擺渡人》,故事情節至今都讓我無法忘記。
高二我無意中從同學手里接觸到大冰寫的書,這讓我如癡如醉,在試卷和書的權衡下,我始終舍不得放下冰叔的書。
讓我覺得有趣的不僅是作者的行文風格,更是他筆下的江湖。
于是上課聽課,一下課便從抽屜里拿出來看十分鐘。
由于和同學說好的借期,我總會在晚自習結束后在宿舍看到深夜,直到看完最后一頁,然后像得到什么財富一樣,滿足的進入了距離起床還剩三四小時的睡眠里。
一本一本的讀完,又一本又一本的向同學借到,很多個深夜,讓我有了很多個想法。
大冰成了我高中時光里努力向前的動力,那時幼稚的認為,只要奔走他鄉進入大學了,那樣會不會就離文學近了一步呢?
他書里: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的生活讓我向往。
他名下的“大冰的小屋”讓我無數次的想要奔往。
高二的暑假里,我竟看完了弟弟妹妹的兒童作家曹文軒的兩本書《草房子》《青銅葵花》,讀完最大的感受無關作家,無關內容,我覺得這些讀物是對我只有一本《格林童話》的童年的缺失。
整個高三充滿了補課,補課,還是補課,周六的晚上回到家,每回總是睡不著覺,很多個深夜悄悄的下床,看著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漆黑的夜,安靜的讓人越看越舍不得睡。
初次接觸王小波的作品是姐姐送我的《沉默的大多數》,那本書教會我: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王小波說:“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高考還有70天的時候,朋友給了我一本喬瑞玲著的《董卿,做一個有才情的女子》,從此模考的語文作文里我總會來上一兩句董卿的金句。
每次模考結束后的晚自習,總要提前備好書,自從看了余華的《活著》,我便瘋狂的又看完了《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看完余華的作品,我總要難過一段時間,書是看完了,但自己似乎還沒有從故事里走出來。
后來在教室圖書角的書架上,我看到了一本書劉同著作的《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那本書里的內容與我當時的心境是多么的匹配和感同身受,頓時與作者的內心世界產生了共鳴。
我想如果沒有那本書,現在的我也會在孤獨的時刻里崩潰過很多次吧?
如果沒有讀到那本書,現在的我面對孤獨也會束手無策很多次吧?
如果沒有讀到那本書,現在的我在孤獨趁虛而來的時候仍然懼怕很多次吧?
…………
6.
我感謝那本書讓我明白: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存在。原來孤獨之前是不安,孤獨之后便是成長。只有經歷每一段孤獨的日子,人才會在清醒中得到深刻思考。孤獨,注定是一個人的狂歡,但一個人也能像一支隊伍一樣前行。
在別人用功學習考取好成績的很多時光里,我在老師眼里的“閑書”上傾注了我“過多”的細心和思考。
龍應臺的《目送》和朱自清的《背影》讓我領悟: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送別。
癡迷熱忱于讀書,是因為我看了許多文人墨客對于多讀書的理解和說辭:
蘇轍說:“早歲讀書無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自許平生初不錯,人言畢竟兩皆空。”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普希金說:“讀書是最好的學習,追隨偉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門科學。”
培根說:“讀書可以培養一個完人,談話可以訓練一個敏捷的人,而寫作可以造就一個準確的人。”
余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林語堂說:“讀書的意義是使人心虛,轉通達,不固陋,不偏執。”
7.
一直熱衷于讀書的這幾年里,書給了我精神世界的滿足,讓我的靈魂受到了洗禮,更大的收獲是:內心變得十分平靜且通透。
我相信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我也相信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讀過很多本書,寫過很多本的讀書筆記,也堅持記了長達幾年的日記,這讓我感受到了日積月累后的力量。
關于有勇氣寫推文,更小說,簽協議書的源泉,我想大概就是這幾年讀書帶給我的底氣與底蘊。
我經常想,如果那些被我讀書所利用的時間里我干了別的什么事,我想那是一種對精神生活的虧欠。
讀書讓我明白,原來一個人的氣質里,是藏著你所經歷的事和讀過的書的。就像我十分崇拜和敬佩得那個有才情的女子——董卿。
我在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的書集里學到:人的心靈應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斷接納希望,勇氣,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風華無存。
8.
進入警校,我終于可以放肆的去看各種各樣的書了。帶著憧憬好奇也帶著大半個行李箱的我摯愛著的書去了學校。
然而時間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充裕,于是大多數查夜結束的12點后,我便搬著我的小板凳和鐵板凳坐在宿舍門口看著書做著讀書筆記。
有過讀書中的領悟帶來的收獲,有過獨自一人對書中句子的斟酌,也有過透過文字帶來的莫名其妙的感傷。
去圖書館成了我周末的首要計劃,回想到這兒,我依稀還記得第一次去XJ圖書館時的暗自開心和讀到喜歡的書后內心的“猖狂”。
9.
我知道如果沒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我就不會看到《人生》;
我知道如果沒有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我就不會看到《燦爛千陽》;
我知道如果沒有錢鐘書的《圍城》,我就不會看到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我知道如果沒有余華的《活著》,我就不會看到《許三觀賣血記》;
我知道如果沒有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我就不會看到《傾城之戀》;
我知道如果沒有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就不會看到《雨季不再來》;
我知道如果沒有李娟的《我的ALT》,我就不會看到《ALT的角落》;
我知道如果沒有川端康成的《千只鶴》,我就不會看到《雪國》;
我知道如果沒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我就不會看到《海邊的卡夫卡》;
我知道如果沒有東野圭吾的《放學后》,我就不會看到《白夜行》;
我知道如果沒有蔡崇達的《皮囊》,我就不會看到《我們不是素食主義者》;
………………
10.
每回靜下心來讀書時,我發現書中的內容總會恰到好處的撫慰到脆弱的內心深處,日子久了便越來越享受閑暇時光里讀書帶來的快樂與舒心。
因為讀書,我了解了:魯迅,許廣平,蕭紅,蕭軍,端木,駱賓基他們的歷史。
因為讀書,我理清了: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張幼儀,陸小曼,王賡他們的關系。
因為讀書,我知道了海子最終臥軌自殺;
因為讀書,我知道了才女李清照的兩個階段;
因為讀書,我知道了朦朧詩派的顧城,北島,舒婷還有食指;
因為讀書,我知道了原來成長就是堅持與妥協的兩難;
因為讀書,我知道了蘇軾“休對敵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人生態度。
因為讀書,我知道了林清玄“歷經萬般紅塵劫,猶如涼風輕撫面”的淡然;
……………
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如果沒有,希望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希望未來的日子里,一直享受讀書帶來的快樂。
希望無論處在什么階段,你的枕邊總有書香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