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剛才在課舍里的一系列舉動,只是讓眾人覺得杜笙作弊這件事里面,可能是真有隱情,但是隨著后續紙條的自發掉落,所有人看向宋婠的目光就變了,是一種完完全全的信任。
連監考夫子都坐不住了,忙出聲問宋婠,“宋皖,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仔仔細細、原原本本地給我們說清楚!”
指控杜笙的那名學子睜大眼睛,宛若見了鬼一般,不可置信地盯著宋婠,要不是他站在人堆里,有其他學子扶著他,他八成都要站不住了。
“這件事就要從我手上拿著的這張紙條開始說起了。”宋婠撿起剛剛又掉在地上的紙條,展示給眾人看,“我看到這樣紙條的時候,心里就有兩個疑點。第一,大家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這個打小抄的人是你?你們會將紙條對折成這樣子的半鉤狀嗎?”
“顯然不會,我們最多是將紙條對折壓扁或是團成團放在身上,不會特意弄成這樣一個放在身上容易被壓到的形狀。如果被壓到變形,那么特意弄成這樣的形狀的初衷便沒有了,因而折成半鉤形狀的字條,一定是要滿足使用者的某種訴求的。”
“而這樣的訴請,顯然對于只是想作弊的杜笙來說,是不成立的,這便讓我產生了第一個疑點。”說到這里的時候,宋婠故意停頓的看了眼指控杜笙的學子。“第二個疑點便是距離。紙條離杜笙的距離是否太遠了些,確實那樣的距離杜笙依舊夠得到,但是我們根據這位同窗的證詞來看,他說的是‘杜笙抄完小炒后,趁機想在夫子收卷的時候把小炒收起來,結果一不小心掉在地上。’。假設這樣的情景成立,那杜笙必然是焦急、匆忙的。那么,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小炒,是否太過整潔,是否距離太過遙遠。”
伴隨著宋婠的解答,所有學子都不自覺的開始代入自己,假設自己便是杜笙來行動,他們發現事實真的和宋婠說的一樣,確實太奇怪了。
宋婠的解密比說書人的故事還要精彩,有學子忍不住想要知道后續,催促道:“然后呢?快說后面。”
儼然是一副聽書的架勢。
宋婠也不吊人胃口,“覺出其中蹊蹺,我便開始觀察四周,哪里有不對勁的地方,當時課舍考場皆是一眼便能看盡的情景,我便把目光放到了屋檐上,仔仔細細的的觀察,為此不惜踩上桌案。功夫不負有心人,真的讓我在其中發現了貓膩。橫梁上被人用刀刻出了一個小溝槽,溝槽上嵌入一個小刀片,只留下了一個可通過細線的小洞,這樣一個小機關便做好了。”
“看到這個機關的一剎那,整個機關大致是如何運作的,便已經在我的腦袋里成型。而這一切絕非我天馬行空的杜撰,而是有跡可循的推斷。大家若是不信,可以自行上去看看,一看便知我所言非虛。”他這一句話就像是按下了一個開關,讓本就有些安耐不住的學子,自己動手扛過了竹梯,架在橫梁上,一溜煙的爬上去宋婠所說的小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