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1868~1936),全名高爾基·馬克西姆,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列寧說他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前蘇聯文學的創始人。
高爾基4歲喪父,和母親一起被接到外祖母家。他11歲起獨立謀生,當過學徒、搬運工和面包師。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兩次漫游俄國各地,廣泛了解民情;其間因參加秘密革命組織于1889年被捕,獲釋后行動仍受憲警監視。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不久開始在地方報刊當編輯、記者。1898年出版兩卷集《隨筆和短篇小說》,從此蜚聲俄國和歐洲文壇。
1906年初,高爾基秘密離開俄羅斯到美國,在那里宣傳革命,為黨募集經費。同年在美國寫成劇本《敵人》和長篇小說《母親》。前者通過一個工廠的工人群眾同工廠主面對面的激烈沖突,成功地表現了工人階級不怕犧牲的團結戰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爾莫沃工人五一游行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覺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巴維爾及其在現實的教育下由逆來順受轉變為堅定的革命戰士的母親尼洛夫娜的形象。兩部作品都滲透著對歷史進步的堅定信念,體現了在現實的革命發展中表現現實的創作原則,是公認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奠基之作。
《母親》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初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波瀾壯闊的群眾革命斗爭: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從經濟斗爭轉到政治罷工,農民和工人在斗爭中結成同盟。小說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形象,因而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從19世紀90年代起,高爾基在創作中就一直積極地探索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進入20世紀以來,蓬勃發展的工人運動大大地鼓舞了他的創作激情。1905年革命對高爾基的政治思想和文藝創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他站在無產階級思想的高度,大膽地進行創新,終于塑造了巴維爾這個豐滿的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形象,使工農英雄人物進入文學領域。《母親》顯示了高爾基刻畫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高度藝術才能。
高爾基在《母親》中首次運用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即從現實的革命發展中,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去描寫現實。《母親》是用這一創作方法進行寫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學作品。
總之,《母親》以對新的革命現實的真實描寫,以對時代本質的深刻概括,以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創作方法開創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