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倫敦(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為約翰·格利菲斯·倫敦,生于舊金山,他來自“占全國人口十分之一的貧困不堪的底層階級”。是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被稱為“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他的作品不僅在美國本土廣泛流傳,而且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
杰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后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帶有傳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說,往往描寫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冰天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說是他短暫一生的歷險記。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多樣化的題材,以及強烈顯示出來的作家的獨特個性,多少年來一直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讀者。《熱愛生命》就曾受到列寧的贊賞,直到逝世的前幾天,列寧的手里還捧著它。
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杰克·倫敦很擅長描寫周遭環境,通過描寫環境和人物動作、心理活動來塑造意境,烘托出了主人公的苦難和進入絕境的感覺,然后又用意境來襯托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質。杰克·倫敦的創作,筆力剛勁,語言質樸,情節富于戲劇性。他常常將筆下人物置于極端嚴酷,生死攸關的環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實的品格。杰克·倫敦贊美勇敢、堅毅和愛這些人類的高貴的品質,他筆下那“嚴酷的真實”常常使讀者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良好的學習習慣。杰克·倫敦沒有機會系統地學習,為了掌握文化知識,實踐寫作,他爭分奪秒地勤奮學習。他把生字寫在一張一張的紙片上,插在梳妝臺的鏡縫里,以便在早晨修臉和穿衣時背誦;他把一串串的字用扣針懸在曬衣繩上,以便他向上看或者走過房間時可以看見這些新字;他每個衣袋中都裝有寫著一行行字的紙片,當他到圖書館或出外訪問的途中便加以朗讀,甚至在吃飯或睡覺時,也默誦著它們。他隨身帶著筆記本,記下了勞動時的所見所聞:景物的描繪、人物的速寫、精采的語言、談話的片斷、動人的故事等。他還對他所讀到的一切都作了卡片索引。日積月累,他不僅學到了文化,而且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建立了儲存寫作素材的“參考閱覽室”,這些材料直到他逝世時都沒有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