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鐵論(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 陳桐生譯注
- 3441字
- 2021-03-03 17:24:19
晁錯第八
【題解】
本篇記載大夫與文學圍繞晁錯忠奸問題而展開的論辯。晁錯是西漢文景時期著名政治家,因主張削藩而激化了中央與藩國的矛盾,吳楚七國打著“清君側”旗號反叛,漢景帝迫于藩國壓力而誅晁錯。文中大夫將晁錯與淮南王、衡山王反叛相提并論,指責晁錯咎由自取。文學指出,晁錯是為了漢家萬世之安而與諸侯結仇,為主而死,堪稱漢家的“信士”。晁錯行事其實與桑弘羊相似,都是考慮漢家的利益。此處桑弘羊指責晁錯,應該是另有用意,他是以晁錯故事來警告文學、賢良不要因反對鹽鐵官營而激化矛盾,以免惹禍上身。
大夫曰:“《春秋》之法,君親無將,將而必誅(1)。故臣罪莫重于弒君,子罪莫重于弒父。日者(2),淮南、衡山修文學(3),招四方游士(4),山東儒、墨咸聚于江、淮之間(5),講議集論,著書數十篇(6)。然卒于背義不臣(7),使謀叛逆(8),誅及宗族。晁錯變法易常(9),不用制度(10),迫蹙宗室(11),侵削諸侯(12),蕃臣不附(13),骨肉不親(14),吳、楚積怨(15),斬錯東市(16),以慰三軍之士而謝諸侯(17)。斯亦誰殺之乎(18)?”
【注釋】
(1)《春秋》之法,君親無將,將而必誅:《春秋公羊傳·莊公三十二年》載:“公子牙今將爾,辭曷為與親弒者同?君親無將,將而誅焉?!本H,君主與父母雙親。將,《春秋公羊傳》把意欲弒君弒親的行為稱之為“將”,指犯罪意圖。
(2)日者:從前。
(3)淮南:淮南王劉安,為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集門客著《淮南鴻烈》,后因謀反罪名被殺。衡山:衡山王劉賜,為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劉安之弟,因參與劉安謀反,案發后自殺。修文學:指招攬文人門客著書。
(4)游士:四方奔走,從事游說活動的人。
(5)江、淮之間:淮南國、衡山國位處長江以北、淮河以南。
(6)著書數十篇:據《漢書·藝文志》,《淮南子》一書有內篇二十六篇,外篇三十二篇。外篇已經亡佚,僅存內篇二十一篇。衡山王劉賜不聞有集客著書之事。
(7)卒:最終。不臣:不守臣道。
(8)使謀叛逆:“使”字原在“晁錯變法易?!本渖?,據張敦仁說校改。
(9)晁錯:西漢前期著名政治家,主張削平藩國,獎勵農耕,抗擊匈奴。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漢景帝迫于藩國壓力而斬晁錯。變法易常:此為漢代諺語,《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M錯等謂邪?”
(10)不用制度:指晁錯削藩建議違反了上古分封子弟功臣的制度。
(11)迫蹙(cù):逼迫。宗室:與皇帝同宗的親屬,此處指漢朝同姓諸侯。室,原作“族”,據張敦仁說校改。
(12)侵削諸侯:指削減諸侯封地。
(13)蕃:通“藩”。不附:不親附,指吳楚七國反叛。
(14)骨肉:指與皇帝有血緣關系的宗室。
(15)吳、楚積怨:指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國反叛。
(16)斬錯東市:《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載:“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17)謝:謝罪、致歉。
(18)斯:此人,指晁錯。
【譯文】
大夫說:“《春秋》的一個筆法是,對君主和父母雙親不能有圖弒之心,如果對君主和父母有圖弒之心,就一定要格殺勿論。因此臣下之罪,沒有比弒君更重的,人子之罪,沒有比弒父更重的。從前,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集門客著書,招攬四方游學之士,山東儒、墨之徒都聚集在江、淮之間,他們在一起講議討論,著《淮南鴻烈》數十篇。但他們最終違背君臣大義,不守臣道,教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叛逆,自己被誅,殃及宗族。晁錯鼓動漢帝改變祖宗常法,不遵守分封制度,逼迫劉氏諸侯宗親,削減諸侯封地,導致藩國不附中央,劉氏骨肉疏離不親,吳、楚七國積怨反叛,景帝不得不下令將晁錯斬于東市,以此撫慰三軍之士,向天下諸侯謝罪。這個晁錯究竟是被誰殺死的呢?”
文學曰:“孔子不飲盜泉之流(1),曾子不入勝母之閭(2)。名且惡之(3),而況為不臣不子乎(4)?是以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5)。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6)?!秱鳌吩?a href="../Text/part0004.html#ch7-50">(7):‘君子可貴可賤,可刑可殺,而不可使為亂。’若夫外飾其貌而內無其實,口誦其文而行不猶其道(8),是盜(9),固與盜而不容于君子之域(10)?!洞呵铩凡灰怨逊副?a href="../Text/part0004.html#ch11-50">(11),誅絕之義有所止(12),不兼怨惡也(13)。故舜之誅,誅鯀(14);其舉,舉禹(15)。夫以玙璠之玼(16),而棄其璞(17),以一人之罪,而兼其眾(18),則天下無美寶信士也(19)。晁生言諸侯之地大,富則驕奢,急即合從(20)。故因吳之過而削之會稽(21),因楚之罪而奪之東海(22),所以均輕重(23),分其權(24),而為萬世慮也。弦高誕于秦而信于鄭(25),晁生忠于漢而讎于諸侯(26)。人臣各死其主,為其國用,此解楊之所以厚于晉而薄于荊也(27)。”
【注釋】
(1)孔子不飲盜泉之流:傳說孔子經過盜泉,雖然口渴,但由于厭惡“盜泉”之名,終不飲盜泉之水。
(2)曾子不入勝母之閭:《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故縣名勝母,而曾子不入。”曾參是著名孝子,由于厭惡“勝母”之名,故路過而不進入。閭,里弄。
(3)且:尚且。
(4)況:何況。不臣:不守為臣之道。不子:不守為子之道。
(5)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論語·憲問》載:“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卑Ч?,魯哀公,姬姓,名將,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
(6)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論語·公冶長》載:“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贝拮?,齊國大夫崔杼。齊君,齊莊公。陳文子,齊國大夫。有馬十乘,十匹馬為一乘,十乘為四十匹馬。棄,舍棄四十匹馬。違,離開。
(7)《傳》:指《禮記·表記》。
(8)猶:通“由”。
(9)是盜:文學認為,“外飾其貌而內無其實,口誦其義而行不猶其道”是盜賊行為。
(10)與盜:共盜。容:見容。域:區域。
(11)《春秋》不以寡犯眾:《春秋·僖公五年》載:“鄭伯逃歸不盟?!薄洞呵锕騻鳌方忉屨f:“其言逃歸不盟者何?不可使盟也。不可使盟,則其言逃歸何?魯子曰:‘蓋不以寡犯眾也?!?/p>
(12)誅絕:這是《春秋》的兩種筆法:誅是譴責,絕是絕世。止:限制。
(13)兼:盡。
(14)舜之誅,誅鯀(ɡǔn):《尚書·堯典》載舜“殛鯀于羽山”。鯀,禹的父親。
(15)其舉,舉禹:《尚書·堯典》載舜任命禹為司空,命禹平治水土。
(16)以:因為。玙璠(yú fán):美玉。玼:通“疵”,毛病。
(17)璞(pú):未經雕琢的玉。
(18)兼:牽連。
(19)信士:誠信之士。
(20)合從:本是戰國縱橫家蘇秦提出的山東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的戰略,此處指諸侯聯合反叛中央。從,同“縱”。
(21)吳之過:指吳王劉濞稱病不朝,誘天下亡人,陰謀反叛。之:其。會稽:漢代郡名,在今浙江紹興。
(22)楚之罪:指楚王劉戊在薄太后喪期私奸服舍。東海:漢代郡名,在今江蘇東北部。
(23)均輕重:指削弱諸侯勢力。
(24)分其權:分散諸侯權力。
(25)弦高誕于秦而信于鄭:據《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秦師千里襲鄭,鄭國商人弦高聽到這個消息,便假稱鄭君之命,以十二頭犒勞秦師。秦師知偷襲消息泄露,只好放棄偷襲打算。弦高此舉對于秦國來說是撒謊,而對鄭國來說則是誠信。誕,欺騙。
(26)晁生:晁錯。讎(chóu):仇敵。
(27)解楊:當為“解揚”。厚于晉而薄于荊:據《左傳·宣公十四年》載,楚師圍宋,宋人向晉國求救,晉君派解揚使宋,告知晉兵將至,要求宋人不要降楚。結果解揚被楚師俘虜,楚王要解揚向宋人傳遞相反的消息,要求宋人立即向楚國投降,解揚假裝答應。解揚登上楚人樓車,如實地傳達了晉君命令。楚王要殺解揚,解揚表示他寧死也要完成使命。楚人感其忠義,將解揚釋放。
【譯文】
文學說:“孔子不喝名叫‘盜泉’的水,曾子不進入名叫‘勝母’的里巷。不合仁義的名字尚且厭惡,何況做不合臣道和子道的壞事呢?因此,當陳成子弒齊簡公時,孔子沐浴上朝,將此事告訴魯哀公,請求討賊。崔杼弒齊莊公,陳文子雖有四十匹馬,卻寧愿舍棄而離開齊國?!抖Y記·表記》說:‘君子可以讓他尊貴,可以讓他貧賤,可以對他用刑,可以將他殺死,卻不可以讓他作亂?!劣谀切┩獗淼烂舶度欢鴥葻o其實,口頭誦讀經文而行為卻不遵其道的人,其實是盜賊,他們本來就是與盜賊一伙,不能見容于君子的區域?!洞呵铩返墓P法之一是,不以少犯眾,即使是施行誅絕之義也要有所限制,這是因為《春秋》不愿擴大怨惡的范圍。因此,帝舜誅殺的是鯀,舉薦的是禹。因為美玉上有點瑕疵,就拋棄玉石,因為一人有罪,就罪及眾人,那么天下就沒有美麗寶玉和誠信之士了。晁錯對皇帝說,諸侯地盤太大,他們富貴就會驕奢,形勢緊急就會聯合反叛。因此晁錯建議,借吳王劉濞過錯而削除吳國的會稽郡,借楚王劉戊的罪過而削奪楚國的東???,以此來削弱諸侯勢力,分散諸侯權力,這是為漢家萬世安全考慮啊。春秋鄭國商人弦高欺騙秦國,卻是鄭國的忠信之臣,晁錯忠于漢室而成為吳、楚諸侯的仇敵。人臣各為其主而死,各為其國而用,這就是春秋晉人解揚忠于晉國而欺騙楚國的原因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