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獲取信念
我個人深信通過教育,人文精神和知識可承傳和發展。
我內心相信,只有自己雙手創造的未來,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運。
文明社會的發展精髓在于多元匯聚,是建基于不同的傳統文化及信仰。
面對社會基層問題日漸復雜,只從扶貧的思維出發,是解決不了競爭力不足的問題。
如果社會因為太多紛爭而停滯不前,經濟發展政策沒有朝氣,對任何階層,都沒有好處。
如果認識儒、釋、道的精粹,便會明白人生很短,不應浪費時間去理會這些事情,應從正途去做對的事。
“為官難,為民亦不易”,有時候我慶幸自己并未當官,因為為官者要面對如何平衡和解決不同權益的問題。
自由開放的市場,重視“原則”和“法治”,兩者皆來之不易,但如果管治失當,也可以一夜之間蕩然無存。
緣分也許是科學還未能掌握解釋的事,但只要我們大家深刻的愿望是為全人類努力,那么美好的未來,大家又何妨共建?
過去到現在,我都問心無愧,也不會認為自己是百分百完人。世上無完人,自己只是盡量用知識和感覺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你一生謹守正知、正行、正念,路漫漫其修遠,你對社會永遠的關懷和參與,這一份堅持,就是解決不公平問題的最實際方案。
從商的人,應更積極、更努力、更自律,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精神的社會,才可以為穩定、自由的原則賦予真正的意義。
有能力的人,要主動積極,推進社會的幸福、改善和進步,這是我們的任務。不僅是對社會的投資,幫助和激勵別人同時能豐盛自己的人生。
我沒有參與政治,但我關心政治,政治跟經濟根本是手和腳的關系,假如兩者背道而馳,就難以處理,希望政治和經濟好,讓人民富國家強。
缺乏追求夢想的意志,發酸地墮入無底的借口世界以哄慰自己,種種似是而非的理由還在蔓延,慢慢侵蝕我們的社會、價值觀、體系、技術和經濟。
在今天,停滯的思維模式已變得不合時宜,這不是要棄舊立新,采取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維,而是要鼓勵傳統的更生力,使中國文化更適用于層次多元的世界。
我也不喜歡那些只知道“做白日夢”、守株待兔、等待命運眷顧的人,我一向認為雖然世界上各種機會不斷在我們周遭浮現,但卻只會在那些已準備好迎接它們的人心中萌芽。
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驅動力,當你把思維、想象和行動譜成樂章,在科技、人文、商業無限機會中實踐自我;知識、責任感和目標融匯成智慧,天命不一定是命運的藍圖。
沒有人能完全解決所有問題,但我相信上善若水——公道和溫情燃活在我們的道德良心之中,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愿意承擔多一點,仁心是可以結合成為力量,必能建立自覺及健康的公民社會。
要活出有意義的非凡生命,需要有能超乎“匹夫”的英雄特質。一個英雄所具備的品德不單要有勇氣、有勝不驕的度量和敗不餒的懿行,更要知道生命并不僅僅是連連勝利的短暫歡欣或失敗的挫折。
我認為,健康的民主社會,講求法治、包容和多元。如果一個社會思維封閉,民主制度的作用也不大,也不會讓社會更加開放。我們要在社會責任和權益之間取得平衡,不能只看重權益,輕視責任。
儒家的“仁義”、佛家的“慈悲”、道家的“濟世”、基督教的“博愛”以及伊斯蘭教的“凈潔”都各有真理,我們要進行思想的耕耨,對各種信念要有更深入的理解,兼容并蓄,凝聚共識,才可真正知道人與人之間雖然存在很大差別,但仍可和而不同,融洽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