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透視的表現特征和基本方法

一、一點透視

(一)一點透視的表現特征

一點透視也叫平行透視,是一種較常用且制圖原理和畫法都相對簡單的透視,因此,其表現方法較易掌握,在實際繪圖時方便快捷。

一點透視適合表現多種景觀場景。標準的一點透視視角在日常狀態下比較少見,如果用來表現以建筑物為主要內容的效果圖會顯得呆板、不自然。但園林景觀與建筑和室內環境相比,植物、山石、水景等配景元素在手繪圖中所占比例較大,而這些形態自由的配景元素對比較呆板的一點透視起到了調節作用,見圖2-1。在實際設計手繪表現時,可根據景觀內容的具體情況選擇是否采用一點透視的方法。

978-7-111-56243-6-Chapter02-1.jpg

2-1 一點透視圖

(二)一點透視的基本方法

一點透視可采用由內向外和由外向內兩種畫法,園林景觀手繪圖中所表現的景深距離通常較遠,大多選擇由外向內的透視畫法。無論采用哪種畫法,都需要繪圖者首先搭建透視框架。

1.由外而內的一點透視畫法

步驟一

先將畫面中進深較近的一個界面確定為“基準面”,根據取景范圍按比例畫出矩形“基準面”ABCD。該面離視線較近,因此要根據畫幅大小確定適度的比例,以免畫面中景和遠景經過透視后體積顯得過小而無法表達清晰,導致構圖拘謹的情況出現。

步驟二

確定視點(作圖者眼睛的位置)、視平線(經過視點的水平線)、滅點(畫面中進深方向的平行線經過透視延長匯集到視平線上的交點)。視平線通常定為人的平均身高即1.6m左右,如畫面選用仰視或俯視的角度時相應調整視平線高度,仰視時視平線高度略低,俯視則相反;滅點可根據畫面取景情況左右調位,但不要離“基準面”中心過偏,否則畫面近景會產生失真的效果。在高度為1.6m的位置畫出視平線L,確定滅點O的位置,然后分別連接O點和矩形“基準面”的四個頂點,見圖2-2。

978-7-111-56243-6-Chapter02-2.jpg

2-2 由外而內一點透視步驟一、步驟二圖示

步驟三

我們假定景觀進深為12m,以A點為起始點,在AB線上以2m為單位(尺寸單位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按比例標出景深尺寸點。如果畫面要表現的實際進深尺度超出“基準面”寬度,需將AB線向水平方向延長,然后在AB延長線上按比例標注剩余進深尺寸。在距離“基準面”較近的視平線L上選取M點做輔助點,見圖2-3。

978-7-111-56243-6-Chapter02-3.jpg

2-3 步驟三圖示

步驟四

分別連接M和進深尺寸標注點,與OA線相交形成1、2、3、4、5、6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調整M點的左右位置,OA線上的進深點位置將隨之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同樣尺度的景觀場所產生不一樣的景深效果。如果M點離“基準面”過近,會將景深拉大,易造成失真的畫面效果;而M點離“基準面”過遠,會將景深壓縮,導致畫面效果拘謹,空間感無法很好的體現。見圖2-4。

978-7-111-56243-6-Chapter02-4.jpg

2-4 步驟四圖示

步驟五

從1至6點分別引水平線與OB線相交,得出底面的水平進深基準線。在實際繪圖時,地面進深方向的任何尺度都將以鄰近的進深基準線為參照,畫出相對標準的比例尺度,見圖2-5。

978-7-111-56243-6-Chapter02-5.jpg

2-5 步驟五圖示

步驟六

從1至6點分別引垂直線與OD線相交,由相交點引水平線與OC線相交,從交點再向OB線引垂直線,完成兩側面與頂面的透視進深基準線,見圖2-6。

978-7-111-56243-6-Chapter02-6.jpg

2-6 步驟六圖示

步驟七

再分別連接滅點O和“基準面”上的代表寬度與高度的尺寸點,擦掉不必要的輔助線和輔助點,完成畫面的基本透視框架,見圖2-7。

978-7-111-56243-6-Chapter02-7.jpg

2-7 步驟七圖示

步驟八

在地面透視網格中找到景物形體的關鍵坐標點,連接各坐標點,會得到二維的平面形狀。高度需通過連接“基準面”上的對應高度點和滅點O,再與各坐標點的垂直線相交,交點位置即是位于該坐標位置的景物形體高度,以此方法可求得完整的景物形體透視。

2.由內而外的一點透視畫法

前面介紹了由外而內的一點透視畫法步驟,由內而外的透視步驟與其類同,只是將畫面中進深較遠的一個界面作為透視“基準面”。

步驟一

先將畫面中進深較遠的一個界面確定為“基準面”,根據畫幅大小和取景范圍按比例畫出矩形“基準面”。該面離視線較遠,因此所占畫幅相對面積較小,以免近處景物經過透視后體積顯得過大而沖出畫面,造成整體構圖的不完整。

確定視平線L和滅點O的位置,具體要求參照一點透視由外而內的畫法。然后分別連接O點和矩形“基準面”的四個頂點并延長至畫幅邊框附近,見圖2-8。

978-7-111-56243-6-Chapter02-8.jpg

2-8 由內而外一點透視步驟一圖示

步驟二

我們假定景觀進深為12m,以A點為起始點,在BA延長線上以2m為單位(尺寸單位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按比例標出景深尺寸點。然后在距離“基準面”最遠的尺寸點以外的視平線上標出M點作為輔助點,見圖2-9。

978-7-111-56243-6-Chapter02-9.jpg

2-9 步驟二圖示

步驟三

分別連接M和進深尺寸標注點,與OA延長線相交形成1、2、3、4、5、6點。如調整M點的左右位置,OA線上的進深點位置將隨之發生變化,見圖2-10。

978-7-111-56243-6-Chapter02-10.jpg

2-10 步驟三圖示

步驟四

從1至6點分別引水平線與OB延長線相交,得出底面的水平進深基準線。在實際繪圖時,地面進深方向的任何尺度都將以鄰近的進深基準線為參照,畫出相對標準的比例尺度,見圖2-11。

978-7-111-56243-6-Chapter02-11.jpg

2-11 步驟四圖示

步驟五

從1至6點分別引垂直線與OD延長線相交,由相交點引水平線與OC延長線相交,從交點再向OB延長線引垂直線,完成兩側面與頂面的透視進深基準線,見圖2-12。

978-7-111-56243-6-Chapter02-12.jpg

2-12 步驟五圖示

步驟六

再分別連接滅點O和“基準面”上的代表寬度與高度的尺寸點,擦掉不必要的輔助線和輔助點,至此完成畫面的基本透視框架,見圖2-13。

978-7-111-56243-6-Chapter02-13.jpg

2-13 步驟六圖示

在透視框架中求得具體的景物形體的步驟與由內而外的透視畫法基本雷同,只是物體的高度需在進深較遠的“基準面”上求得,然后連接滅點O并向近處畫延長線,再與各坐標點的垂直線相交,得到形體高度和完整的景物形體透視。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由外而內還是由內而外的透視方法,畫面景物的實際尺寸都要通過“基準面”求得,也就是說,“基準面”上的尺寸是實際景物的真實比例尺寸,景物經過透視后的尺寸需要連接滅點和“基準面”上的實際尺寸點,并畫延長線獲得。“基準面”在實際景觀場景中并不存在,它只是一個方便畫圖的參照面。

二、兩點透視

(一)兩點透視的表現特征

兩點透視也叫成角透視,因為其表現效果自然、生動,在園林景觀設計手繪圖中常被采用。與一點透視的根本區別是它有兩個滅點,表現出來的景物跟人的視線所見的真實場景比較接近,因此畫面效果更加真實、生動。

(二)兩點透視的基本方法

由于兩點透視的繪圖方法較一點透視相對復雜,對于經驗不足的繪圖人員,即便嚴格按照規范步驟畫出的透視效果,也常常會出現變形、“廣角”等違背真實場景的效果;而經驗較豐富的繪圖者面對復雜的景觀設計場景,也會感到兩點透視給手繪工作帶來的麻煩。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繪圖者可采用計算機和手繪相結合的方法繪制設計表現圖。早在多年前,日本設計師就采用類似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兩點透視的具體繪圖步驟如下。

首先,由計算機軟件AutoCAD生成景觀主要結構的透視框架,可運用計算機輔助繪圖的便利條件,比較、選擇出最恰當的透視角度,以便完整、清晰、準確地展現設計內容、傳達設計意圖。其次,選擇恰當的透視角度打印出來并拓圖,再添加其他對透視要求不嚴格的景觀要素,如植物、人等非幾何形體。圖2-14為同一建筑的不同角度的透視圖。

圖2-14a,由于滅點隱藏在主體建筑內,只能看到主體建筑的正立面,缺乏體積感。圖2-14b,由于視距過近,近處建筑形體發生變形。圖2-14c,由于視距較遠,透視線略平,地平線不僅把主體建筑高度平均等分,且與畫面左側建筑頂部幾乎成為一條直線,畫面呆板、令人費解。圖2-14d,視點位置和視距恰當,透視角度體現出建筑的主要形體特征,構圖穩定,略微仰視的角度合乎人們觀察室外景觀的正常視覺效果,確定該透視角度為最終設計手繪圖的基本框架并打印出來。

978-7-111-56243-6-Chapter02-14.jpg

2-14 同一組建筑不同角度的透視圖

把打印的透視框架拓圖后,添加植物等配景物體和人物,即可使畫面整體效果充實豐滿,見圖2-15。

978-7-111-56243-6-Chapter02-15.jpg

2-15 添加配景的透視圖

這樣的繪制方法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透視的準確性,畫面看起來也真實動人。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兩點透視,便于表現面積大、內容復雜的景觀場景,在實際工作中表現正規的設計手繪圖時應用較廣。

如果是設計草案階段,兩點透視又常常被方便快捷的變形的一點透視方法所取代。

三、變形的一點透視

(一)變形的一點透視的表現特征

變形的一點透視也稱簡便的兩點透視。這種透視方法結合了一點和兩點透視的特長,既沒有兩點透視的繪制過程復雜,又比一點透視顯得真實生動,在實際繪圖時是一種快捷有效的方法。因為它沒有嚴格地按照透視規律進行計算,故需要通過練習逐步掌握畫法規律和技巧。

(二)變形的一點透視的基本方法

變形的一點透視雖然從效果來看更像兩點透視,但因為只有一個滅點,它的繪制方法與一點透視有很多相同的步驟。在用一點透視的方法畫出底面的進深透視框架后,即之前的六個步驟與一點透視由外而內的畫法步驟相同。

步驟七

將OA線上每一個進深尺寸點與OB線前一位尺寸點相連,以此類推畫出底面傾斜的透視框架,見圖2-16。

978-7-111-56243-6-Chapter02-16.jpg

2-16 變形的一點透視步驟七圖示

步驟八

將水平的底面進深線擦掉,并由底面的進深交點向上引垂線,與OD和OC線相交,連接交點。再分別連接滅點O和矩形“基準面”上代表寬度與高度的尺寸點,擦掉不必要的輔助線和輔助點,至此完成畫面的基本透視框架,見圖2-17。

978-7-111-56243-6-Chapter02-17.jpg

2-17 步驟八圖示

具體繪制時,畫面中的大多數進深線都是根據基本框架來大致定位的,兩條基本進深線之間的平行線,其傾斜度要依靠觀察臨近透視框架的斜度依據進行繪制。需要強調的是,在整個透視過程中,要始終保留最初的標準矩形“基準面”,因為在其上的尺寸點是透視的基本點,也就是說,畫面中任何景物的實際尺寸都要在此面上找到相對應的基準點,然后經過透視連線畫出圖中景物。

在變形的一點透視中,底面透視線離觀察者的視點越近,傾斜度越大,但其透視效果不像兩點透視那樣近處形體常會發生變形。在變形的一點透視中,透視傾斜角度的大小取決于最初一點透視進深大小的確定,進深越大(M點距離“基準面”越近)則傾斜角度越大。在透視過程中,有些人一味遵從規范的計算,往往忽略了借助形象思維的方法來判斷透視效果。實際手繪表現時,如何用簡化的透視方法表現出真實、生動的畫面效果是較現實的問題。透視的簡易方法有很多,但離不開對透視原理的熟悉和把握,需要繪圖者運用不同透視方法進行各種角度的景觀透視練習,不斷總結規律才能找到快捷、有效的透視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城市| 颍上县| 乌兰察布市| 德格县| 固始县| 深水埗区| 乌审旗| 宁远县| 定安县| 清丰县| 定结县| 汉阴县| 松江区| 庆云县| 绥宁县| 肥城市| 慈利县| 连平县| 临泽县| 两当县| 博乐市| 唐山市| 顺平县| 鄱阳县| 岳池县| 宜川县| 宜川县| 梓潼县| 翁源县| 玉环县| 凭祥市| 巴彦淖尔市| 南华县| 利川市| 平顺县| 陕西省| 壶关县| 岳池县| 轮台县| 新田县| 台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