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九曲十八彎,多少前朝硝煙散。棲霞嶺上桃化燦,一捧凈土枯骨寒。
“自打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宋徽宗見遼朝國力減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lián)金滅遼事宜。宋攻燕京,大敗而回。金攻陷臨潢府,遼亡。宋付上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將,分兵南下直撲汴京。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次年,即靖康二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擄走兩宗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
叮鈴鈴,鈴聲響起,歷史老師收住了語言,看著同學們離開教室。
棲霞嶺在葛嶺西面、岳王廟的后面,一名履泰山或赤岸。相傳嶺上舊時多桃花,到了春日桃花盛開,猶如滿嶺彩霞,故稱棲霞嶺。棲霞嶺上樹木蔥的上郁,主要嶺之道就像是一條過山的捷徑橫于南北間,北可至黃龍洞、曙光路,南則達岳王廟、曲院風荷所在的北山路,東可去初陽臺、葛嶺,唯獨西只能上駱駝峰去觀西湖少見的全部面貌。
張景元《岳墳小記》——岳少保墳祠,祠南向,舊在阛阓。孫中貴為買民居,開道臨湖,殊愜大觀。祠右衣冠葬焉。石門華表,形制不巨,雅有古色。《西湖夢尋》上記載“岳王墳”:岳鄂王死,獄卒隗順負其尸,逾城至北山以葬。后朝廷購求葬處,順之子以告。及啟棺如生,乃以禮服殮焉。隗順,史失載。今之得以崇封祀享,肸蚃千秋,皆順力也。
墓門慘淡碧湖中,丹雘朱扉射水紅。四海龍蛇寒食后,六陵風雨大江東。英雄幾夜乾坤博,忠孝傳家俎豆同。腸斷兩宮終朔雪,年年麥飯隔春風。
曾經報國刺盡忠,仰天長嘯滿江紅。說起岳飛,此人20歲投軍抗金。乾道五年,宋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建廟于鄂。六年,賜岳飛廟曰忠烈。淳熙六年,謚武穆,嘉泰四年宋寧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諸將為七王,岳飛封為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定謚號忠武。岳飛留有《岳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
早年的岳飛,他出生于北宋相州湯陰的一戶佃農家里。據傳,母親在他的背上刺了四個字“盡忠報國”,讓他銘記國仇家恨。曾經拜周侗為師學習武藝。且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子兵法》。他親眼目睹北宋滅亡前后的慘痛史實,和當時中原淪陷區(qū)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堅決抗擊女真貴族民族壓迫,收復故土,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和要求青年時代,正遇上金女真貴族對宋發(fā)動大規(guī)模掠奪戰(zhàn)爭,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zhàn)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撫劉韐募勇聚士,岳飛應募,但不久即因父親岳和病故,回到家鄉(xiāng)湯陰縣。1126年冬,岳飛在相州城第三次投軍,歸劉浩軍中。劉浩命岳飛招安吉倩,岳飛不負眾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屬三百八十人。岳飛因此補承信郎一職。靖康元年12月,康王趙構接到宋欽宗的蠟書,在相州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亨伯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元帥府下編前、后、中、左、右五軍,其中前軍統(tǒng)制為劉浩。岳飛屬劉浩前軍。按蠟書的命令,康王元帥府的任務是火速趕往東京,解京師之圍。岳飛奉命帶領三百鐵騎,前往李固渡偵察,與金兵相遇發(fā)生戰(zhàn)斗,大敗金兵。跟隨劉浩解了東京之圍。1127年四月,金滅北宋,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及皇家宗室北歸。五月,康王趙構于南京繼位,史稱南宋。初期,宋高宗主張收復失地,啟用了大批主戰(zhàn)將領,其中就有岳飛。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zhàn)到底。建炎元年,趙構即位,岳飛上書,大意為:“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圣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宋高宗并未采納岳飛的建議,并以越職為由將岳飛罷官。之后岳飛北上,入河北招討使張所軍中,借補“正八品修武郎”,充中軍統(tǒng)領。張所很賞識岳飛,很快升岳飛為“從七品武經郎”、任統(tǒng)制。
中期,建炎元年九月,張所命岳飛入王彥部,北上抗金。岳飛作戰(zhàn)有勇有謀,數敗金兵,聲威大振。而王彥保守怯戰(zhàn),使得岳飛只能孤軍奮戰(zhàn),岳飛缺軍糧時又不肯相助。岳飛知道自己與王彥有隙,所以復歸宗澤,為留守司統(tǒng)制。宗澤死后,杜充代之,岳飛官復原職。三年,杜充將還建康,岳飛進言:“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復取之,非數十萬眾不可。”杜充不聽,岳飛也只能隨軍而歸。杜充守建康,金軍與叛賊李成在烏江會合,杜充閉門不出。岳飛泣諫請視師,杜充不出。金軍遂由馬家渡渡江,杜充遣岳飛等迎戰(zhàn),諸將皆潰,獨飛力戰(zhàn)。后杜充降金,諸將多行剽掠,惟岳家軍秋毫無所犯。兀術趨杭州,岳飛要擊至廣德境中,六戰(zhàn)皆捷,擒敵將王權,俘叛軍首領四十余。岳飛勸服王權,是指為己所用。岳家軍駐扎在鐘村,軍中缺糧,將士們寧愿挨餓,也絕不擾民。金所籍兵相謂曰:“此岳爺爺軍。”爭來降附。1139年,岳飛在EZ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和議達成后,高宗趙構下令大赦,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后高宗對他好言相勸,岳飛方受。此后岳飛上表,“愿定謀于全勝,期收地于兩河,唾手燕云,終欲復仇而報國。”高宗沒有采納。
后期,1140年五月,金國撕毀紹興和議,兀術等分四道來攻。由于沒有防備,宋軍節(jié)節(jié)敗退,城池相繼失陷。隨后高宗命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出師迎擊。很快,在東、西兩線均取得對金大勝,失地相繼收回。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當的反擊,他一直準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岳家軍進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fā)生激戰(zhàn)。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拐子馬”,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千,誤入小商河,被金兵射到幾十處箭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zhàn)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后,岳飛乘勝向朱仙鎮(zhèn)進軍,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zhèn)、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準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而金軍則發(fā)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就在抗金戰(zhàn)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么班師、要么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于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戰(zhàn)斗,至此被迫中斷。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準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金兀術又整軍回到開封,不費吹灰之力,又占領了中原地區(qū)。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監(jiān)察御史萬候卨(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zhàn)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后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莫須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高宗下令賜岳飛死于臨安大理寺內,秦檜以“其事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治罪,在臨安大理寺獄中被獄卒拉肋(猛擊胸肋)而死(另一說是賜毒酒而死),時年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云亦被腰斬于市門。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欲絕的呼喊!岳飛遇害后,獄卒隗順冒著生命危險,背負岳飛遺體,越過城墻,草草地葬于九曲叢祠旁。21·年后宋孝宗下令給岳飛昭雪,并以五百貫高價懸賞求索岳飛遺體,用隆重的儀式遷葬于棲霞嶺下,就是現在岳墳的所在地。嘉泰四年即岳飛死后63年朝廷追封為鄂王。
落日松杉覆古碑,英風颯颯動靈祠。空傳赤帝中興詔,自折黃龍大將旗。三殿有人朝北極,六陵無樹對南枝。莫將烏喙論勾踐,鳥盡弓藏也不悲。
《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莫須有”三字,鑄成中國史上的千古奇冤,然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北山棲霞嶺上,每當仲春時節(jié),山花爛漫;入秋以后,紅楓似火,望之如霞,久留不去。岳飛忠骨葬于棲霞嶺下,他的熱血,化做了浩瀚西子湖碧玉般的湖面。正如《岳墓棲霞》詩文中所說的:“西湖的水是軟的,但喝了這碧水的英雄,骨頭卻是硬的,這是西湖的名片,亦是中國的脊梁”!
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于太子趙桓,趙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為宋欽宗。公元1126年1月,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后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并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zhèn)。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指的就是這個事件。1127年3月20日,北宋宣告滅亡。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隨行的李若水抱著欽宗身體,斥責金人為狗輩。完顏宗翰初時想招降李若水,過了幾天看看無效,就隨便讓手下處理他。李若水罵不絕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節(jié)。4月20日,金軍大肆搜掠后,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1127年,金國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趙構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張邦昌后來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xù)大舉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持“正統(tǒng)”史觀者稱為“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zhàn)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zhèn)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wěn)定。但后來趙構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后來金兀術揮軍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并乘船出海避難。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黃天蕩優(yōu)勢力挫十萬金兵。金兀術歷經辛苦,火燒宋軍船只,才能狼狽北返。從此金人不敢輕言渡江。高宗定都于臨安(今杭州)。宋高宗趙構,由于害怕軍人戰(zhàn)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后的恢復帝位,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xié)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陜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毀協(xié)議,金軍分三路大舉南侵,重占宋朝首都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zhàn)果。尤其是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兀術會戰(zhàn),力挫金兵,乘機進兵朱仙鎮(zhèn),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后來,高宗聽取了秦檜意見,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在萬般無奈地情況下,只能服從君王的命令。秦檜秉承趙構的旨意,在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tǒng)治權。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后來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最無辜,堪恨更堪憐,風波獄。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qū)區(qū)一檜有何能,逢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