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請看這幅圓明園的復原圖……”
報告廳里,學生們安靜認真地看著屏幕上的圖片。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宮苑,它坐落在BJ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園林面積350多公頃,建筑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圓明園始建于1709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賜園,并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并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后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筑。八國聯軍之后,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圓明園,在清室150余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杰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筑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于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范,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范。”
刷刷刷,學生們紛紛在自己的筆記上記載事務。
“圓明園占地350多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圓明園的陸上建筑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等于8.5個紫禁城。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筑,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園中有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玲瓏剔透的樓閣亭臺;有象征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有象征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筑藝術和文化的典范。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圓明園的園林造景多以水為主題,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圓明園后湖景區,環繞后湖構筑九個小島,是全國疆域《禹貢》九州之象征。各個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頗有登岳陽樓一覽洞庭湖之勝概,垂虹駕湖,蜿蜒百尺,修欄夾翼,中為廣亭。紋倒影,滉漾楣檻間,凌空俯瞰,一碧萬頃。西岸的坦坦蕩蕩,酷似杭州玉泉觀魚,俗稱金魚池。鑿池為魚樂國,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圓明園西部的萬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涼,遙望彼岸奇花纈若綺繡。雍正皇帝喜歡在此居住。圓明園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轉動風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風群籟動,山鳥一聲鳴。乾隆皇帝喜歡在此消暑。長春園西湖中的海岳開襟,在白玉石圓形巨臺上建有三層殿宇,遠遠望去好似海市蜃樓一般。福海之中的蓬萊瑤臺,取材于神話中的蓬萊仙島,原名蓬萊洲。相傳,秦始皇曾派遣一個名叫徐福的人,率領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東渡,去替他尋仙境、求仙藥,以企長生不老。這當然只能是——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而雍正皇帝則讓工匠在圓明園的東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島,象征傳說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島上建有殿閣享臺,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樓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東湖命名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還建有十多處園林佳景。福海,東西、南北各寬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約35公頃,相當于北海公園的水面。這里水面開闊,景色秀麗,每于端午佳節,在此舉行大型龍舟競渡活動。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觀賞河燈。冬日結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賞游。福海實際上是圓明園的水上娛樂中心。”
“教授,圓明園還有其他什么顯著特點么?”
“有,就是大量仿建了中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的許多名園勝景。乾隆皇帝弘歷曾經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臺,東巡岱岳,巡游熱河、盛京和盤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勝水、名園勝景,就讓隨行畫師摹繪成圖,回京后在園內仿建。據不完全統計,圓明園的園林風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處。杭州西湖十景,連名稱也一字不改地在園內全部仿建。正所謂: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乾隆帝南巡之后,在圓明園先后仿建有四處江南名園。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瀾園。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時,曾以海寧的陳氏隅園作為行館,并賜名安瀾園。乾隆皇帝很喜歡該園結構佳妙,回京后就在圓明園四宜書屋左右,仿其位置進行改建和增建。園成之后,也題名叫安瀾園,當時仿建的另外三處名園,都在長春園內。一處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齋東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園而建的小有天園;一處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寧瞻園而建的如園;一處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蘇州著名園林而建的獅子林。如園和獅子林,都分別有16個以上風景點。圓明園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設七夕巧筵的地方。這里可遠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組疊山,松巒峻峙,山澗之中瀑布飛流急下。在此近觀仰視有如廬山的峻峙氣勢,取名叫小匡廬。坐石臨流,仿自紹興會稽山陰的蘭亭。建于雍正朝,俗稱流杯亭。東晉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會于會稽蘭亭,曲水流觴,賦詩修楔,被傳為佳話。圓明園的這座蘭亭,在仄澗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開間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歷代書法名家“蘭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學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跡,合為“蘭亭八柱冊”。乾隆皇帝讓把此亭改建為八方,并換成石柱,每柱刻一帖,這就是著名的圓明園蘭亭八柱。廓然大公,后來也總稱雙鶴齋,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葉,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云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嘉慶詩贊“雙鶴齋”:結構年深仿惠山,名園寄暢境幽閑。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人們知道頤和園的諧趣園,是仿惠山寄暢園建的,其實,當時在圓明園也仿建有寄暢園。只是兩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寫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時叫桃花塢,曾是弘歷讀書的地方,書室叫“樂善堂”。此景,號稱有山桃萬株。蘇州閶門內舊有一處桃花塢,相傳是唐伯虎的故居。圓明園的桃花塢,雖然襲合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規范的束縛,廣征博采,形式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