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1章 章:吞吐四海胸寬廣,草原文化臨天下

“科爾沁,蒙語意為弓箭手,在元代,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管轄的游牧區之一,位于NMG東部,在松遼平原西北端,興安盟和TL市的部分地方。科爾沁草原西與XLGL草原相接,北鄰HLBE草原,地域遼闊,風景優美,資源豐富。科爾沁草原,英文Horqin Grasslan,又稱科爾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稱命名。科爾沁草原處于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西高東低,綿亙400余千米,面積約4.23 萬平方千米。屬中國NMG自治區CF市的WNTQ、AHQ與TL市的開魯縣、TL市和KEQZYHQ、NMQ、KLQ轄區。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科爾沁草原——曾經孝莊文皇后的出生地,蒙語是最忠于皇帝的部落的意思。原始的泉河,原始的植被,原始的天空,原始的風味。平坦而又柔軟的天然綠茵場,置身其中,有如親臨大海,當人們或乘車或徒步走過的時候,無不被她的美麗所吸引。仰天望去,云在走,鳥在飛;閉眼聆聽,鳥兒在鳴叫羊群在合唱,那已經不是一種聲音,而是大自然創作的一首交響樂。”

“那么美麗,可惜現在都沙漠化了……”

“嗯,科爾沁草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文化流源。在科爾沁草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我們今天要想深入了解這方面情況,首先應該認清歷史上科爾沁草原的范圍有多大、地理特點是什么,歷史上有哪些種族和民族在這里生存和繁衍。生存和繁衍在這里的許多不同種族和民族構成的社會群體做了哪些事情,他們所創造的文明和文化對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有過什么重要的影響,他們的活動對人類文明和世界文明又有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科爾沁草原神奇的歷史。一般來說,歷史上的科爾沁草原是指東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東南部,包括大興安嶺中部山脈南北兩側,南至遼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面積大約45-60萬平方公里。這片土地的基本特征是:地域遼闊,物產豐饒。北部是蒙古草原南端和大興安嶺中部山地,這里林草豐盛,宜林宜獵,許多漁獵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幼年時期大都在這里渡過。中部遼河平原和嫩江平原,地肥水美,地域平坦遼闊,宜農宜牧,許多游牧民族都是在這里從童年時期過渡到青年時期。南部緊鄰遼西山地和燕山北麓,是游牧文化向農耕文化過度地帶,更適宜農業經濟的發展,許多游牧、漁獵民族在這里完成了經濟發展的輝煌階段,即半農半牧社會經濟階段。并由此而完成了一個游牧民族或漁獵民族的青壯年時期,為成功地走進中原做好了各方面前期準備工作。正是這些特征,使得這里成為許多民族發源、成長、壯大的社會舞臺,科爾沁草原西南部的紅山文化、中北部的富河文化、東部的昂昂溪文化,以及南部、中部平原上的夏家店文化都充分證實,昔日的科爾沁草原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這里曾孕育出了非常古老而又嶄新的人類文明。1983年,遼西建平、凌源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大面積積石塜、祭壇、女神廟和女神像、玉質禮器等大規模考古發現,更進一步證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紅山文化時期,這里就出現了基本原始公社氏族部落制度,凌駕于公社之上的更高一層社會組織形式——早期的城邦制國家。以往我國典籍一直把中華文化史說成是五千年,但得到考古學證據支持的只能將中國文明史上溯到四千年前。而今,紅山文化考古的進一步發現足以證實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因而紅山文化被學界稱為“中華民族文明的曙光”。從牛河梁考古遺址發現的女神頭像看,她的平額、高顴骨、塌鼻梁、短下額、面部圓扁等生理特征,明顯帶有生活在東北亞的原始蒙古利亞游牧民族的面部特征。這個古王國的出現是中原夏王朝以前的事情,有學者認為,紅山文化的惟王為葬的習俗和豬首玉龍的發現,與中原商文化一脈相承,因此紅山文化的創造者很可能就是遷徙內地并建立商王朝的祖先。這也說明,早在5000多年以前,遼河流域的科爾沁大地已經孕育出了高度的人類文明。興安嶺以北的漁獵民族,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已經遷徙至科爾沁草原,并在草原的南端交匯、融合,并且接受了華北傳入的農耕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牛河梁城邦制國家。原始的氏族制度正向奴隸制王朝過渡,由西遼河養育出的人類文明已經出現,并與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南北遙相互映。在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方面寫出了重重的一筆,科爾沁草原托起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曙光。”

“那科爾沁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科爾沁的名稱由來已久,商、周以前,這里是傳說中的女魃部落的領地,商周史籍中稱作鬼方。當時地分五方,即中為人方、南為水方、西為土方、東為夷方、北為鬼方。春秋戰國以后稱為胡地,是東胡的領地。秦漢時,東胡人被匈奴人擊破后,殘余東胡人分裂成為烏桓人和鮮卑人。早在東漢末年和西晉時期,中原內地的人們就稱居住在科爾沁草原中部的人為——火兒慎人,這是鮮卑語,意思是:善射的人、弓箭手、射雕手。到了北魏時,“火兒慎”逐步從特指的人群名稱轉向了地域名稱,史籍中已經開始出現“火兒慎”“科爾沁”等地域名稱,這些名稱都是鮮卑語的不同譯音。《蒙古秘史》把科爾沁譯為“弓箭手”。成吉思汗稱帝前,曾將其帳殿護衛(弓箭手)編為“科兒沁”,由其弟哈布圖哈薩兒親自指揮。因此“科兒沁”在蒙元之初也是蒙古軍事機構的名稱。現今的科爾沁名稱正式起自蒙元時期,具有“弓箭手”、“神箭射手”之意,作為地名,也可以理解為“射雕英雄的故鄉”、“神箭手的故鄉”。從上古到春秋前期,科爾沁草原上居住的是以講“通古斯”,語的來自蒙古高原蒙古利亞種系的部族和來自貝加爾湖、西伯利亞以及內外興安嶺之間的游牧民族、漁獵民族和狩獵民族等多個部落群體。這里先后出現了葷粥、北部、犭嚴狁東部、害夫中部,戎中部、南部,狄南部和中西部等多個氏族和部落,經過長期的戰爭、兼并、交往、融合,戰國至秦漢時期,上述各氏族和部落逐漸匯集成較大的部落聯盟,被稱之為“東胡人”。戰國和先秦時期,這里已形成了以“東胡人”為主體的多民族統一體的部落聯盟國家,并創造了輝煌的“東胡文化”。繼之以后的則是烏桓和鮮卑活躍在科爾沁草原之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柔然、敕勒,隋唐以后有突厥、契丹、庫莫溪、女真等相繼登上歷史舞臺。13世紀以后,蒙古人徹底控制了科爾沁草原。這些民族相繼在這塊土地上出現,并由此內遷或入主中原,君臨天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足以令世人震驚的文化和歷史。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凡是能入主中原建立長期封建政權的少數民族,都是來自東北亞的少數民族,而且這些民族的幼年時期都是在蒙古高原或貝加爾湖、西伯利亞遠東一帶渡過,他們一旦游牧翻過大興安嶺進入了松遼平原之后,馬上就會迅速強大起來,只要有100-200年的相對安寧時期,他們就會成長壯大。然后以其新生的勃勃生機越過燕山山脈,進入華北平原,完成封建化過程。著名歷史學大師翦伯贊先生在《內蒙訪古》一文中說:“假如整個NMG是游牧民族的歷史舞臺,那么HLBE草原就是這個歷史舞臺的后臺,很多游牧民族都是在HLBE草原打扮好了,或者說在這個草原里裝備好了,然后才走出馬門”。然而任何一個漁獵游牧民族一旦進入自然條件較好、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的科爾沁草原,就會快速成長壯大,為不久的將來進入中原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是因為北方游牧民族未進入科爾沁草原之前,大都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興安嶺以北的地域,那里四季變化明顯,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嚴酷的自然環境,將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進行了嚴格的自然淘汰,這使只有身體強健,抗御自然風險最強的個體得以生存下來,并逐漸使部落群體中每個個體都是最優秀、最強健者。游牧狩獵過程中只有群體相互配合才能獲得生存的最大空間,這就客觀上促成了每個游牧或狩獵部落都有著較強的組織性、紀律性,在協調有序的生活規律中生活。漠北和嶺北地域空間廣大,但生態環境和生存氣候較差,無霜期短、寒冷周期過長,這對原始畜牧和原始狩獵活動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游牧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繁衍都造成嚴重障礙。可是當她們一旦翻越興安嶺進入廣袤的科爾沁草原,這里宜人的氣候,廣闊平坦、水草豐美的草原,使他們具有的優勢得以迅速發揚,象雄鷹飛入了藍天,象駿馬奔馳進了草原,是科爾沁草原將她們養育得人強馬壯,為入主中原做好了充分準備。”

俗話說得好,關東出相,關西出將,江南出才子。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物,深沉厚重的中原文化,必然培養出一批遠見深謀的治世奇才。滔滔不息的黃河之水,溝壑縱橫的黃天厚土,造就一批性格堅毅、勇猛威武、能征貫戰的猛將。鐘靈神秀的江南山水,派生出來的肯定是飄逸俊秀的文人高士。那么科爾沁草原的昊昊高天、茫茫草原、蒼莽雄渾的崇山峻嶺,粗獷豪放的民風又養育出什么呢?北方草原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博大。這種博大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的必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驕傲的子孫,必然是胸懷寬廣、吞吐四海的大英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蒙阴县| 通许县| 霞浦县| 广宗县| 阳曲县| 灌阳县| 东山县| 汉中市| 象山县| 巩义市| 汶上县| 昌图县| 新巴尔虎左旗| 资阳市| 景泰县| 南宁市| 紫阳县| 改则县| 靖江市| 宿州市| 江孜县| 阳泉市| 泗水县| 建水县| 漠河县| 盘锦市| 怀远县| 托克托县| 中阳县| 开化县| 炎陵县| 平谷区| 东至县| 游戏| 山东| 富蕴县| 白水县| 扎鲁特旗| 凌源市|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