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回到越州后,對海南的風景和歷史大為感興趣,于是開始尋找美麗海島海南的相關資料,在尋找的過程中,女孩對海南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增長了很多知識。
據明代《正德瓊臺志》記載,海南島在唐虞三代稱為“南服荒繳”,在秦代稱為“越郡外境”。這說明海南島在當時為祖國轄區荒遠的邊界。海南島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于中國最南端。唐虞時代,海南島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為揚越之南裔。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廣大地區,在南方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將中原幾十萬人遷徙其地。其時,海南島為象郡之外徼。秦漢之交,中原戰亂,秦龍川令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南越國勢力遍及海南島。西漢武帝元鼎六年,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師平定南越之亂。元封元年,在海南島設置珠崖郡、儋耳郡。屬交州刺史管轄。這是海南島歸入中國版圖最早的兩個行政地名,標志著中央政權對海南島直接統治的開始。昭帝始元五年夏廢儋耳郡,并入珠崖郡。元帝初元三年春又罷珠崖郡,下詔放棄珠崖郡,設置朱盧縣,隸屬交州合浦郡。65年間,海南島在中央王朝管轄之下。東漢建武十九年癸卯,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趾,往來南海,撫定珠崖,復置珠崖縣,屬合浦郡,而省朱盧縣。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又復置儋耳縣,珠崖、儋耳2縣均隸屬于合浦郡,督于交州。加強了東漢王朝與黎族先民的聯系。三國時期,東吳黃龍三年,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吳赤烏年間在雷州半島設立珠崖郡,領徐聞、朱盧、珠官3縣,屬高州管轄,對海南島實行“遙領”。吳大帝孫權派兵平定交州東吳時期,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晉武帝太康元年,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朱盧改為玳瑁。合浦郡領合浦、南平、蕩昌、徐聞、玳瑁、珠官6縣。屬交州。不久廢珠官縣。西晉時,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以珠官、朱盧屬越州。梁朝武帝大同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置崖州,統于廣州。時儋耳歸附俚僚首領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請命于朝,故置崖州。《北史》和《隋書》均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余峒”,是為“海南”一詞的最早記載。崖州設置,此事意義重大。從漢元帝罷撤珠崖郡之后,歷代州郡治所均設在大陸,對海南地區只是“遙領”而已。至南朝梁時,始在海南本土設置崖州,有效地管轄海南島全境。隋朝煬帝時,大業三年丁卯改崖州為珠崖郡,后又析西南地區置臨振郡。大業六年庚午,又將原二郡改置為珠崖、儋耳、臨振三郡。儋耳郡治所在義倫縣。海南島共設兩郡十縣,珠崖郡治設在義倫縣。后從珠崖郡中分出延德、寧遠兩縣、設置臨振郡。珠崖、臨振兩郡,由揚州司隸刺史管轄。唐代改郡為州,唐武德五年改儋耳郡為儋州。治所仍在義倫縣。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等5個州共22個縣,統屬嶺南道管轄。海南簡稱“瓊”系來源于唐代的瓊州,屬嶺南道。后屬南漢。天寶元年改儋州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又為儋州。宋元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平南漢。宋代,設一州和三個軍,瓊州領五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自始總領海南地區。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在海南島設置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行中書省。至元十七年,隸屬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至元二十八年,改為瓊州路軍民安撫司。元文宗天歷二年,又改為乾寧軍民安撫司。不久,升定安縣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隸廣西行中書省。明清時期,明代海南設瓊州府,領儋、萬、崖三州10個縣。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三月,明軍揮師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帥歸降。同年十月,海南島改乾寧安撫司為瓊州府,并改吉陽軍為崖州,南寧軍為儋州,萬安軍為萬州,3州隸于瓊州府,仍屬廣西。不久又將南建州改為定安縣。洪武二年六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并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雷州半島、海南島從廣西劃撥廣東管轄。洪武九年,海南島屬海南道。正統四年六月,儋州附郭宜倫縣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寧遠縣并入崖州,萬州附郭萬寧縣并入萬州,也就是說,州治所在地的縣,歸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機構重疊。瓊州府領3州10縣,并成了明代的定制。明代南海諸島改歸崖州管轄。明代還把“歸附”的黎族編入圖、都、鄉等基層組織,隸于州縣,和漢人一樣納糧當差。清初承襲明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隸屬于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清代,于海南設置瓊崖道。下屬瓊州府,領1州8縣:瓊山(治今府城)、澄邁(治今老城鎮)、定安(治今定城鎮)、文昌(治今文城鎮)、會同(治今瓊海市東北)、樂會(治今瓊海市東南)、臨高(治今臨城鎮)、儋州(治今中和鎮)。崖州直隸州(治今SY市崖州區),崖州歸隸瓊州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升為直隸州。領4縣:感恩(治今東方市南)、昌化(治今CJLZ自治縣西)、陵水(治今LSLZ自治縣)、萬州(治今萬寧市)。萬州光緒三十一年降州為縣。清代在海南設瓊州府,轄3州10縣,故史稱“十三州縣”。清末改設一府,1直隸州,1州,11縣。1858年6月27日簽訂的《中法天津條約》共42款,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其中增開瓊州(今海口)、潮州、臺灣、淡水、登州、江寧六口。
在海南除了黎族還有一個民族苗族也極具特色。
苗族在上古時代有“荊楚”、“荊蠻”、“南蠻”等的得名,便是如此。禹伐“三苗”的殘酷戰爭以后,中原文獻不再有“三苗”的記載。荊楚、楚荊、荊蠻、南蠻等不同的呼喚,都是泛指苗族人們的共同體,他的前身,還是三苗,歷商、周至戰國后期,三苗后裔在“荊”、“楚”、“蠻”的抽象掩蓋下,又出現于史冊。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
“苗族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當時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而在甘陜黃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首的另兩大部落集團。炎帝與黃帝沿黃河由西向東發展,先后與蚩尤在涿鹿一帶發生戰爭。蚩尤先打敗炎帝,“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后來炎帝與黃帝聯合戰敗了蚩尤,“軒轅之時,蚩尤最為暴,莫能伐,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蚩尤死后,天下大亂,黃帝便畫了幅蚩尤的畫像威懾天下,天下這才安定下來。而蚩尤的九黎集團戰敗后大部分向南流徙,開始了苗族多苦多難的遷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還廣泛流傳著蚩尤的傳說,他們始終信奉蚩尤為其始祖。貴州關嶺一帶流傳有《蚩尤神話》,傳說遠古時,苗族居住在黃河邊上,共“八十一”寨,他們的首領叫蚩尤,蚩尤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后來妖婆的三個妖娃請來了赤龍公和黃龍公,即炎帝和黃帝復仇,蚩尤率領苗族人民英勇作戰,多次打敗赤龍和黃龍二公。赤龍、黃龍二公聯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殺了蚩尤,焚毀了“八十一寨”。剩下來的苗族子民被迫遠走他鄉。”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民族繽紛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