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中包車行駛在紹諸高速上,車上的介紹員正在給一行專家介紹。
“歡迎各位來到紹興,接下來我們將前往諸暨東白山,此山位于ZJ省中部,最高峰太白峰系會稽山脈主峰,海拔1194.6米,主峰太白尖位于浙江金華東陽市虎鹿鎮。自古以來為浙中名山之首,是浙中地理上的屋脊,也是古越文化濫觴于會稽的崇高象征。東晉時期,葛洪《抱樸子內篇》卷四《金丹》篇就記載: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又按《仙經》,可以精思合作仙藥者,有華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長山、太白山、終南山,今中國名山不可得至,江東名山之可得住者,有霍山,在晉安;長山太白山,在東陽;四海山大小天臺山蓋竹山括蒼山,并在會稽。”
正如張志行在《東白禪林院碑記》上寫道——登東白山絕頂,錢塘大江茫然在目圍,信乎為浙江群山之雄。所環左右前后八百余里,地靈不凡,草木花藥含芳孕秀,四時不凋,又土產春芽,名在古人茶譜,與壑源、顧渚播揚天下,真前世學道之士修行之佳處。
“老教授,我聽說,據咱們中科院專家考證,東白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二十七洞天,即金庭崇妙天,歷為道教重要修仙之所?”
“對。”
一個小年輕壓低聲音輕輕地問身邊的老教授,老教授笑著回答道,諸暨是自己的老老家,這一次能回來調研很是開心。
介紹員繼續敬業地介紹著:“東白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空氣濕潤,平均氣溫11℃,極端最低氣溫-10.7℃,無霜期180天左右。由于獨特氣候地理條件所致,旅游區內有罕見的南方高山濕地400畝,百年以上的香榧古樹群近萬株,連片高山。茶園一萬余畝。2001年被授予香榧之鄉稱號。東白山茶葉形、色、香、味俱佳,歷史悠久,明朝就被列為貢品,其中東白春芽為人民大會堂指定用茶。咱們這座東白山氣候宜人,常年云霧繚繞,是得天獨厚的避暑休閑勝地。初春時,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漫山茶葉,香氣四溢。盛夏時,泉涌池清,綠蔭遍地;層巒疊翠,奇花異草。金秋時,野果遍地,玉果流芳;層林盡染,絢麗璀璨;嚴冬時,銀裝素裹,玉樹瓊樓;霧松冰掛,晶瑩雅潔。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態的霧松,惟妙惟肖的怪石,變幻莫測的云海,構成了東白山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巨幅畫卷,形成了東白山獨特的魅力,賦予東白山永恒的靈性。”
車子在道路上疾行著,東白山麓每條山灣溪流,山清水秀,一步一景,一年四季都是戶外運動天堂,也是一處資源豐富的攝影創作基地,這里的風、雪、雨、霧、云海、日出都具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將最神奇景觀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眼前,將人帶入夢幻般的仙境。高山濕地又會使人品嘗到另一種南方草原的風味,使人流連往返。
鐘靈毓秀,馳譽古今。山間修竹茂林,高森映蔽,蔭涼爽氣。含芳孕香,四時不凋。
“東白春芽,也就是我們所知的東白山云霧茶,名載茶譜。枸杞、茯苓、菖莆等藥材收錄《農經》。東白山茶葉,因產于最高峰,海拔1194.6米的東白山,故得此名。據古籍記載,東白茶在唐代即聞名于世,至明代則列為貢品。東白茶有東白毛尖、東白春芽、東白頂芽三個不同名號。它們的共同特色是:芽葉肥壯,芽毫顯露,色澤嫩翠,滋味鮮醇,香氣清新,葉底黃嫩勻齊,湯色清澈明凈。春芽綠葉鑲金邊,帶蘭花香;頂芽葉形挺秀,茸毛明顯,伴有蘭花香,回味持久。東白春芽經生化分析,內質可與西湖龍井相媲美。東白春芽產于東白山和磐安的大磐山一帶,因歷史悠久與品質優異而著名,東白春芽在清明到谷雨之間采制。一般是中低山茶園先開采,高山茶園稍后采。采時按一芽一葉至二葉初展的標準采摘,芽葉長度不超過3厘米。東白春芽加工工藝分攤放、殺青、炒揉、初烘、復烘等工序。采下的鮮葉經揀剔后攤放,時間視天氣、濕度和鮮葉情況而定。溪漳有清流激湍,山間多茂林修竹,采茶季節,茶園周圍遍地山花爭妍。山中終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600毫米。茶園多為高山草甸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芽葉肥壯,內含物質豐富。該茶在唐代已負盛名。外形自然彎曲,芽葉碩壯,色澤嫩綠,銀毫明顯;湯色清澈,葉底嫩黃勻齊,香氣清爽,滋味鮮醇。民國時期產制中斷。據李肇所撰《國史補》記載,唐時已把此茶列為名茶之一。茶的特色是:茶葉飽滿,色澤嫩綠,芽毫明顯,滋味鮮醇,香氣爽口。早在唐代就是朝廷貢品,陸羽在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中就有記載。公元777年前后,茶圣陸羽云游浙江,考察各地茶葉,在《茶經》中稱——婺州東陽縣東白山與荊州同。陸羽的稱舉,加上東白山列入道家七十二洞天的誘惑,使無數求仙學道之士聞聲而來,東白山上,一時茶煙細細,茶香裊裊。遙想當年陸羽迤邐南來,風雨瀟瀟,登東白而采風,擷春茶而賞鑒,一言九鼎:“婺州東陽縣東白山與荊州同。”一經茶圣品題,東白山茶葉身價百倍。高山慢坡,云遮霧繞,東白山三國吳時已產茶葉,晉末就為人賞識。唐李肇《國史補》將婺州東白列為15個名茶之一。明隆慶《東陽縣志·萬歷補刊》,茶產東白者佳,今充貢。由此可見,東白山茶唐時入了《茶經》,明代成了貢品,身世顯赫。”
萬畝茶園年繞霧,綠遍嶺嶺又一峰。
香榧,香榧主產區在浙江會稽山脈的諸暨、東陽、嵊州一帶。幾個地方人文相通,習俗相近,地緣相鄰,而且都是“中國香榧之鄉”。據統計,會稽山脈的香榧產量占到全國市場的95%以上。
東白山除了有流傳久遠的愛情故事、美麗的日出日落、如夢似幻的云海、迎風轉動的風電機、原生態的綠水青山,還有神奇的未被破壞的高山濕地。濕地是指常年積水和過濕的土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的美譽。東白山高山濕地是東陽面積最大的濕地,也是浙中唯一的高山濕地,有植物141科、動物70種,像白鸛、白頸長尾雉還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白山生態旅游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葉躍新說,濕地一般海拔較低,而東白山濕地海拔近千米,這在全省是絕無僅有的,因此顯得十分珍貴。整個東白山濕地包括仙女湖、鴛鴦湖及東白天池,海拔都在825米以上,是典型的高海拔沼澤化草甸濕地與人工濕地融合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總面積達83.27公頃。其中最有特色的為自仙女湖至鴛鴦湖一帶,由庫塘、溪流、灘地、高山沼澤與連片蘆葦蕩及高山茶園組成的狹長區域,長約1682米,面積約74.97公頃。鴛鴦湖是東白山濕地的心臟。鴛鴦湖的特色在于整片水域被一道山梁割斷,水多時就會漫過山梁成為一個湖,水少時就被分為兩個湖。虎鹿鎮熱心研究東白山傳說的朱志祥認為,此湖“川斷梁分,積水兩湖,其南為錢塘江源流,其北為浦陽江水脈”,因此稱“兩頭湖”。歷史上傳說曾有僧尼在此相會,又稱“僧尼湖”,雅稱“鴛鴦湖”。冬日的鴛鴦湖,有一種特殊的美,走進去,枯黃的連片蘆葦在風中搖蕩,耳畔盡是“沙沙”聲,雖然不上照,卻別有一番風味。
“東白山,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眠,各有不同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