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履鎮枕“三縣”之壤,藉古道要津。自大禹扼水始,歷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494年,越王句踐兵敗保棲于此,后范蠡建言走馬退吳。宋建炎三年十月,康王趙構從杭州逃越州至明州途經夏履。元至正十九年正月,朱元璋部由諸暨經夏履橋搗毀錢清抱姑堰。明朝在白石山村設“清潭關”,洪熙年間廢之。夏履鎮不但自然景觀優美,而且人文內涵豐厚。
夏履有越王崢,其位于今夏履鎮北塢、墅塢西邊,又名越王寨、越王山、棲山。《嘉慶山陰縣志》有記載:越王山即越王崢。“句踐棲兵于此,又名棲山。上有走馬岡、伏兵路、洗馬池、支更樓故址。”
車子一路行駛到越王崢,車上的人們一一下車登上此處。
“這里是越王崢,周邊有墅塢庵,位于今夏履鎮墅塢岙南麓。明屠隆《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有天王殿、三門殿和大雄寶殿等,香火不斷。”
“看來當年你們越州的土地很大啊”
“是的,一直到現在蕭山區的湘湖。”
“知道車水嶺窯址么?其位于今夏履鎮新民村車水嶺北坡,時代為東漢,面積1200平方米,那時出土器物據說有罍、罐、壺等,胎色淺灰,釉色青黃,亦有呈黃褐色者。此外,陶官山青瓷窯址位于今夏履鎮新民村陶官山東坡,時代則為三國至晉。面積約300平方米,出土器物以碗、碟為多,壺、罐、盆、缽次之,胎質細膩,呈灰白或灰色,外施青釉,亦有青中泛黃者,紋飾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壺、罐系面飾箭羽紋,窯具有筒形和缽形墊座、盂形鋸齒口及三足支釘間隔具。在夏履鎮新民村西窯灶頭山南坡,還有一處叫窯灶頭青瓷窯址,時代為三國至晉,面積約5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盤口壺、碗、洗等,器物紋飾僅見弦紋,胎色灰白,外施青釉,或青中泛黃。窯具分三足支釘及鋸齒口盂形兩種。”
“看來越窯在歷史上還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其實青瓷的發源地是在越州--古紹興。”
“你剛才說歷史上,湘湖也屬紹興?”
“對,程門立雪的故事聽過么?”
“聽過,愿聞其詳。”
“這和一個人有關,龜山先生。”
“龜山先生?”
“其原名楊時,字中立,后代學者稱他龜山先生,將樂人,也就是現在的福建人。北宋熙寧九年舉進士,政和初任蕭山縣令。當時百姓苦于屢旱,要求城西1 km處的一片水田辟為湖。政和二年,楊時“以山為界,筑土為塘”,建成了一個人工水庫——湘湖。用湘湖的蓄水,灌溉9鄉14萬畝稻田。這個楊時即為“程門立雪”典故中的主人公。楊時40歲時到洛陽拜程頤為師,一日與同學游酢去程府求教,正巧碰上程頤靜坐小睡,二人便肅立等候。當時天降大雪,待程頤覺醒,雪已經下了有一尺深了。于是就有了程門立雪、立雪程門、程門度雪、程門飛雪的贊譽。”
水能蓄潦容干澗,旱足分流達九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