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世紀的觀察者
- Fiberead 阿爾貝托·卡內內
- 3436字
- 2021-04-29 13:38:24
第三章
2 數十億年
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從未被重視過"的這七天。
當然,對這七個神圣的日子應該有些解釋,我仔細思考并且盡全力去尋找對這七天的解釋。
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果上帝是萬能的,上帝的一天有可能長達十億年,所以上帝的七天有可能就是六十億年。你可能會問,為什么是六十億年?好吧,因為目前估計從最初的星云狀態到現在為止,已經過去了六十億年,而且從地球的形成到目前也已經四十六億年了。
盡管歐美國家從未處理過這樣重大的數字—我說的重大數字是指多達數十億年這類數字,有趣的是需要注意到,在《創世紀》的寫作時期,印度人已經在思考這個量級的數字了。
例如,根據吠陀經1記載,四個小時代形成一個432萬年的大輪回(瑪雅時代,也叫“大時代”),時間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輪回重復著。第一個輪回長達1,728,000年,叫薩蒂亞時代,也叫“真理時代”,當時一個人的平均壽命是100,000年。根據另一種分類方法,它也被叫作“黃金時代”。
接下來是杜帕若時代,即“第二時代”,長達1,296,000年, 此時一個人的平均壽命是10,000年;它也被稱作“白銀時代”。
第三個時代,特雷塔時代,長達864,000年,那時候一個人的平均壽命是1,000年;它也被稱為“青銅時代”(盡管它并不是指印度當時已經達到真正的“青銅器時代”)。
最后的迦梨時代,即“爭吵時代”長達432,000年,這時人的平均壽命是100年(最初是開始于5100年前)。它也被稱作“黑鐵時代”(這也并不是指印度在那時已經發展到“鐵器時代”了)。
有趣,十分有趣。
目前為止我沒有找到任何可以抨擊“七日說”的發現。
如果一個人相信上帝的存在,那我認為他相信上帝是萬能的就很正常。因此,上帝的一天長達百萬或數十億年就絲毫不讓我覺得奇怪。
我們繼續尋找。
為了之后能夠與《創世紀》中的經文進行對比,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科學對太陽系和我們的星球——地球形成的解釋。
我想請您想象我們是在那個時候、那個地點。
讓我們一起回到宇宙中我們這渺小的角落才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
六十億年前,一團由氣體和星團組成的云團——被稱為行星的星云——正漂浮在太空中。
這團由行星氣體和塵土構成的星云是一顆恒星滅亡變為超新星2(恒星在它最后的階段會在滅亡時爆炸)后產生的廢物,超新星會以之前構成恒星內部結構的簡單物質分散在宇宙中。
我們所在的這團星云,這個恒星烤箱變得更復雜了,所有在這個烤箱中產生的物質構成了這個由塵土、氣體和冰形成的巨大星云,平靜地漂浮著。
當發展到某個時間點的時候, 這種平靜、溫和的漂浮會因為其他附近的超新星結束了生命后爆炸產生的沖擊波浪而被改變。
這些沖擊波浪會對平靜漂浮的星云造成影響,引發星云的收縮。而當它收縮的時候,就會開始旋轉并且變扁。
這種變扁的星云,就是我們目前星球的星云,會使得大部分物質流向中心積累下來。
這個巨大的物質(大部分是氣體)會因為自身的重量而分裂,由于重力,它導致一個新誕生的中心恒星開始燃燒,這顆恒星就是太陽。
同樣是由于重力-萬有引力導致物質在星球的中心部分開始聚集, 一顆恒星開始形成了。而我們在這里討論的太陽,也開始在星周盤中產生漩渦和塊狀物質。
這些塊狀物質像漩渦一樣開始自己旋轉,并且繼續圍繞著中心旋轉。最后這些物質形成的網絡節點會變成一顆顆的行星。
這些原始的行星,也就是之前的網絡節點,或者說星球物質漩渦,繼續沿著太陽周圍的軌道旋轉,但是不是按照圓形軌道旋轉,而是螺旋式地向著太陽旋轉。每轉一圈,就離太陽越近。而自它們開始旋轉的時候起,它們就離最初的漩渦越轉越遠,離正在圍繞著的星球越轉越近。
那么,沿著螺旋軌道向太陽旋轉下去的結果是什么呢?好吧,結果就是這些剛誕生的小行星“清理了”它們經過的太空中的碎片、塵土和氣體,于是,這些小行星通過吸收那些物質增加了自身的重量。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一幅宏大的場景。
首先是由于之前的超新星爆炸,導致它的物質在太空中飛濺,從而產生了一團混沌的塵土和氣體。
接著,這些物質會產生一個吸積盤,先后會形成太陽和其他行星。
最后,這個吸積盤自身就是塵埃和氣體云團,那些旋轉的行星會在旋轉時將這些塵土和氣體從周圍的太空中清理、吸收掉。
在行星“清理”這些物質的時候,它們自身的體積也會隨著吸收塵土和氣體量增加而變大。
許多石塊、塵埃和冰都是那些云團的殘留物質,形成的隕石,已經覆蓋了月亮和我們的星球,直到今天仍然會時不時砸向地球。
由太陽上的原子核燃燒產生的太陽風暴同樣能夠將太空中周圍的細小物質清理出來,并將其逐出至太陽系的界限之外。
這波氣體和細小塵埃被太陽風噴射出來的時候又會被附近行星的萬有引力帶回之前的軌道,然后這些行星的質量又會增加一些。
我們已經了解太陽周圍圓形軌道附近的主要行星了。因為當這個系統的整體運動穩定下來,這些軌道就不再是螺旋形的了。
而這些行星一直在吸收來自太空中的氣體和細小塵埃顆粒,-可能經常會造成氣體和細小塵埃的猛烈碰撞。由于摩擦會產生熱量,這些碰撞產生的大量摩擦會導致溫度大幅度上升,以至于融化的石塊和塵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天體物質,這時候這些行星一定是已經以融漿狀態存在(這里主要是指非氣態行星)。
由于這些行星收到的影響越來越少,它們的溫度就開始降低;而隨著它們的冷卻,我們目前腳下的地球外層就會形成一層保護鞘一樣結實的外殼。不單單是形成表層外殼,而且由于萬有引力引起的溢出后又被吸引回來的氣體會形成一個大氣層;這就是我們的地球和供我們如今呼吸的大氣層的形成經過。
同時,之前云團中的冰也同樣被吸引回來并且產生水汽,因此它的積聚會產生海水、河流及雨水。
好,現在讓我們思考一下雖然行星已經溫度冷卻至可以形成地球的外殼,但是仍然還是太熱而導致水不能以液態積聚在地球表面。在那個時間,由于表面的高溫,蒸發-冷凝-雨水這個循環會進行的更加快速。因此,那時的濕度是相當的難以忍受。大雨和雷暴氣象持續不斷。雨水剛剛接觸到地面就蒸發掉了。
大霧和陽光幾本無法穿透那時候的天空。
首先,由于云團和大霧的厚度,其次是由于殘留的塵埃還漂浮在剛形成的行星氣層中。因此那時候地球上一定不會有人的存在,也不會看到星星或者太陽,
聽起來很復雜或者很難想象那時候的情況?沒錯,確實是這樣。
我認為將我們自己想象成處在一場很嚴重的沙塵暴中,而且想要嘗試看到太陽是一個很好的練習。
我們可能能夠看到光線,微弱地散在我們周圍,但是很難能夠準確地找到光源。塵埃,也就是飛揚在風暴中的“沙土”會導致我們看不見太陽。
而且,當這場“沙塵暴”擴散到“外界”的時候,也就是這個星球的大氣層中,我們可能就會處在伴有云團、雷電的滾燙的傾盆大雨中,還伴隨著火山噴發、灰雨水和毒煙。
當然這都只是一個階段,一個相當長時間的階段,與今天千差萬別的一個場景。
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可能一分鐘都無法堅持;但是它為生命的誕生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環境(濕度、溫度、太陽輻射、宇宙射線,都幾乎能夠不受任何阻礙地影響著環境)。理想的環境會產生第一個氨基酸,第一批分子鏈。這些分子鏈之后會產生更復雜的有機物。
現在,這個環境成熟了,讓我們來檢驗下一步。生物的進化。
1 吠陀經(梵文中的字面意思是指“知識”)是四部古老的書籍,是比印度教更早出現的吠陀教的基本教義。梵文中的吠陀(Veda)一詞來自于印度-歐洲語系詞語(Weid),聯系到這個場景來講,就是拉丁語vedere(看見)和Veritas(真理),以及西班牙語中“ver”(看見)和“verdad”(真理)的詞根。吠陀經后來在印度世襲等級制度(瓦爾納,或者說“顏色”)和修道(經歷不同的宗教階段)的基礎上發展為吠陀文化。
2 超級新星:恒星爆炸后它的大部分物質會以高速被拋向周圍。在爆炸現象后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要么這顆恒星會被完全破壞,要么它的核心部分還會被保存下來,而這個核心部分會自己粉碎掉然后把能量傳遞給一個巨大的物體,比如一顆中子星或者一個黑洞。這個超新星爆炸現象與新星爆炸很相似,但是因為兩者本質上存在差別,最初形成超新星的能量就是比形成新星的能量大一百萬倍。當像這樣的一個毀滅性事件發生的時候,天文學家就會在天空中觀察到一顆恒星起火,亮度能夠達到-6m,甚至更亮。
超新星的爆炸是相當罕見的現象。我們有此類事件的證據:在1054年,一顆金牛座的恒星就起火了,燃燒之后的剩余部分仍然能夠以美麗的蟹星云的形態被看到;1572年,偉大的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觀察到一顆超新星在仙后座星團熠熠發光;1640年,開普勒觀察到了一起類似的現象。這些都只是在我們銀河系爆炸后形成的樣子。
如今,據估計每一個銀河系平均每六個世紀就會出現一顆超新星。一個外銀河系著名的超新星就是仙女座,出現于18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