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世紀的觀察者
- Fiberead 阿爾貝托·卡內內
- 3字
- 2021-04-29 13:38:25
第五章
4解讀……《創世紀》1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創世紀》1:1-5)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第一段話包含的信息。
在這段描述中,我清晰地辨認出科學中所指的宇宙塵埃形成的混沌星云。對于這個或許是在黑暗中觀察、毫不知曉自己所目睹的東西并非水,而是他所漂浮其中的星云的人(我們這個可能的觀察者)來說,這是一片塵埃之“海”。億萬年之后,地球成形,正位于這個人此時所在之處,位于這個確切的地方。而且,據其地域,他并非站立在他所能辨明或理解的堅實土地上,而是深淵,空間的深淵。
然后,這個人(他繼續觀察,并將所看到的一切記錄下來)第一次感覺到光的照耀,相信就在那一時刻,上帝創造了光——他無法看到是太陽發出了光。他看到了光,但并不知曉這光來自何處。對他而言,似乎正是上帝“創造”了光。
于是,我們迎來了《創世紀》中的第一個典型的困惑:光如何先于群星被創造出來的?(這一明顯的反問通常伴隨著懷疑的手勢、自知浮夸的表情和結束談話的企圖。)不錯,問得有道理,光不可能先于群星出現,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但是——若我們假設這一觀察者恰恰處于最終形成地球的那一原始漩渦里會如何呢?顯而易見,我們的觀察者可以看到光,但不知道這光的來處。因為——如前所述——“塵暴”阻擋了他的視線。同樣,他位于漩渦上,可以看到由于自轉產生的晝與夜、光與暗的交替過程。由于這個人所站立的位置處于漩渦上,他會隨之一起轉動。因此,他有一個時刻是直面光的,而下一個時刻,便是背對光。
至此,我們已經意識到,為了理解《創世紀》,這樣一個觀察者的存在——甚至他所處的位置,都是必不可少的。
這個記錄、然后講述他所看到景象的人,正在從一個特殊的點、一個特定的位置觀察著。當他“觀察”、他的眼睛看到異象、接受來自上帝的啟示時,他就駐守在那個地方。那個地方、他所處的位置,至關重要。正是這個位置的存在讓我們相信《創世紀》中的記述大有深意,是解開謎題的鑰匙。這把鑰匙,可以開啟無限可能的世界。
(現在怎么樣了?反問者臉上自負的笑容哪兒去了?)
***
有必要說明一下,當我提到一個觀察者,我指的是近代的某個人,在大約三百年前,目睹了異象——或者說上帝的啟示,并借此觀察到了太陽系的形成過程。
并不是說這個觀察者在上帝創造的同時目睹了這一過程,而是他在之后,通過一些極其簡潔的視像看到并領會了。
***
我相信對許多人來說,《創世紀》是難以理解的。或者說至少我認為它不好理解,因為大多數分析它的人認為只有以科學書的格式,用科學的數據、表格、圖表寫作《圣經》的人,或詳細闡釋、讓我們從各個角度理解發生了什么事的人才能了解“創造”(《創世紀》)的相關信息。特別是要具備這一潛能:從全面的視角看待事情。
造成這一偏見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科學思維期望是由圖表、圖片、數據——當然,還有正確的格式構成的科學信息。然而,如果我們看一下接受上帝啟示的人是如何看到祂所展示的東西,我們會理解,這些神圣的事件從不會通過人類的思維發生。通常,這些視像或開示只是處于視覺層面。如同微電影,觀者無法控制。這些視像通常與夢類似。
有時,這些視像還伴隨著一個冥思之后的清晰念頭;有時,有人對有此經歷的人說話,從特定的角度解釋一些事情,可能與他看到的景象有關——也可能無關。
正確。
我們再深入一點,試著解開這個謎。
如果此人(我們的觀察者)已經在自轉中發覺自己是漂浮于太陽系之上的太空中,他應該能“看到”星辰和光一起誕生,但顯然他第一次看見光并不是此時,而是在群星存在許久之后。我問自己,這是為何?為何他沒有看到?為何他沒有看到如此顯而易見的東西?
答案是:僅僅因為他看不到。

從觀察者所處的位置看
箭頭指向觀察者所在的位置
從太空看
我確信這個位置——此人觀察的地點——不在太空中,而在一個吸積盤上,星體于此被創造,也正是因此,群星被隱藏在積聚的塵埃背后。這個鑰匙,解開這個謎的鑰匙便是觀察者所處的位置。而這個位置,毫無疑問,是星球表面上的一點。因此,我們假設這個觀察者正立于我們最終的星球——地球的表面,繼續對照。
注意第二天發生的事: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創世記1:6-8》).
在這一段中,我們的觀察者仍然在同樣的位置,也就是地球的表面(尚未形成的地球),他在這里講述他所“看到”的,上帝展示給他的視像。
在我看來,很顯然,他正在觀看地球的冷卻。之后水凝結,積聚在表面的水和從大氣中清晰分離的氣體,會形成天空,也就是《創世紀》中提到的“天”。
對他而言,在水分離之前,一切都是混沌的,因此用“分離”這個詞。但那一片混沌是什么呢?是水和空氣(天空)。
這便是已經存在的蒸汽和濕氣,它們凝聚為云——可能是火山云——他感覺是天空和雨水、海水混在一起。
他感到非常困惑。但是隨著地球(這顆星球)逐漸冷卻,水體的分離——我們可以這樣說——非常明顯。雨是雨,陸地是陸地,海是海。
我引起你的興趣了吧?有嗎?還沒有?
好吧。
第三天:
神說:
“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著是好的。
神說:
“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并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于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并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創世記 1:9-13)
再一次,非常簡明地,我們已經從我們的敘事中觀察到科學推導出的地球進化過程。
不要忘了,我們的觀察者是以一種足以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目睹了這些事件。既然這個星球的六十十億年——或至少四十億零六百年——被他總結為了七天,這便是肯定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第三天。
水匯聚在一個海洋里——海和陸地在一個單體系中。
我確信,我們的觀察者把這個地方稱為超大陸“盤古大陸”。
敘述者在一片陸地上和一片海洋上的觀察到的太一致了,若非它確實是這樣發生的,也太巧合、太沒必要了。
但是他看不到它(我們說的是一個超大陸)因此,我們必須認為他是在視像中看到的。顯然,這就讓它的提及更有趣、更引人注目。
然后這個人(觀察者)看到了他周圍生長的植物,他從中辨認出了他所熟悉的生命形態:樹、種子、水果,還有可能是藻類的東西。
第四天
神說:
“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做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并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于是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明暗。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創世記 1:14-19》)
現在,我們的觀察者——最后——終于能夠看到一個清晰的天空了,沒有云、濕氣、氣體也沒有星塵。星塵都被星球吸附,或被太陽風刮走,消失在周圍的太空中了。
最后,他看到了太陽、月亮和群星——當然,他相信是上帝剛剛創造了它們。
顯然他沒有意識到,在他發現之前,星辰便已存在。為什么呢?為什么他沒有看到它們?他沒有注意到它們是因為——前面說過,大氣環境和外太空讓他沒辦法看到它們。想一想行星大氣中的塵暴、暴雨、水蒸氣和火山氣體。但是現在,地球變冷、植被生長,空氣清新,能夠看到天空的大體外觀和現在相似,已經和我們習以為常的天空基本相似。一個清澈蔚藍的天空,足以看清太陽、月亮和星辰。
此刻,在一個更加“正常”的環境中,我們可以說,我們的觀察者繼續站在同樣的地點,觀察著時間以一種驚人的速度從他眼前流逝。同時,他試著通過自我思索和對于他所居于其中的時間的知識來解讀他不理解的事件。事實是,人類需要至少兩三千年的時間和數以百計的科學研究來解讀。
第五日: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神就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創世記1:20-23》).
至此,我必須承認,在這個故事里,植物先于海洋生物出現這一事實引發了我的一些興趣……其實并沒有什么意義。這一念頭困擾了我數日,無法找到可以令我釋然的解釋。最后,既然我意識不到這一順序的原因,我回到中心假說——觀察者所在的位置——然后我意識到,或許我們的觀察者是處于一片海灘上。我想到了一些引起我興趣的點,觀察者所在的位置,肯定是在一片海灘上。這一個細節使局面大為改觀,仿佛思路走對了。如果這個觀察者確實處于海灘上,那么,他先看到的是植物這一點便說得通了,然后是水藻,然后是海洋生物,接著是鳥(也可能是飛行的恐龍)、大海怪(海洋恐龍),然后是其他海洋生物。
了解了觀察者所在位置的新視角——事實上是通過判定它的位置——我們可以發現這一順序更合邏輯:植物——鳥類——海洋生物(海怪)。
也有可能,這片海灘處于冰川之間,完全被淹沒了;或者觀察者一部分的視野被淹沒了,因此“冒泡的水域長出了物種。”
我們應當注意到,大陸板塊是經過漂移才到達現在的位置,板塊漂移之際,發生了幾次冰河作用。這些冰河從陸地上的雪和冰吸收液態水體,抓住每一個機會侵蝕海岸。冰河作用來來回回發生了許多次。
海怪

陸地動物是什么情況呢?
別急,我們馬上就講到。
第六日: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于是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神看著是好的。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
至于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并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它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創世紀:1:24-31》).
在關于第六天的段落中,我們可以看到陸地動物和人類的起源。人類是最后出現的,這一點至關重要,我們已經論述過原因了。人類是最后出現的,這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細節。如果我們相信這整個故事是被創造出來的話,人類在故事的一開始就出現,才更合理,更符合邏輯。在我看來,寫創世故事的人通常會從最重要的人物入手:人類。然而,在《創世紀》中,人類,萬物的靈長,卻是最后出現的。
完美,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完美 。
但是……又一個但是,為什么在這段描述中,陸地動物在植物、鳥類和海洋動物之后出現呢?不錯,為什么呢?這不合理,一定缺了些什么。我一定忽略了這個謎題中的一些片斷。
再次陷入死結。又丟失了一些片斷。我思索數日,毫無頭緒。
(讀者中可能有人要說:“你想通了嗎?”但是別急,因為還沒結束呢。)
最后,我回到了我的假說的根基,即觀察者的位置。我想:讓我們找到這個精確的位置吧。通過這個觀看的人,這個觀察者,我們可以發現關鍵所在。
觀察者是誰?他住在何處?他正在做什么?他以何為生?
對于這個人,我們沒有別的參照,因為我們僅有的就是他的故事,我們必須從中推斷。
《創世記》是摩西編撰的文本、故事和傳說中的一篇——至少研究《圣經》的學者們是這樣認為的。在這個邏輯下,我們可以推論出這個故事或許是希伯來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因為它的作者或記述者必定是這個民族的一員,或至少與他們極其接近。憑借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確定一個更精準的位置,這片地區應當定位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我們的觀察者很可能是一個牧羊人。
不錯,好,很好……非常好。
就在這時,碎片之中有了一些頭緒。我有一種直覺,覺得我發現了某些重要的事情。我想:我必須調查這個地方,調查盤古大陸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我在書海中搜查……有了!猜猜怎么樣,美索不達米亞,至少是后來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地區,是一片海灘,阿拉伯半島的一個海灘。它處在一片陸地上,和其他的版塊一起漂移,最后差不多和亞洲大陸碰撞。這片海灘就在那里,就是在這里我們的觀察者看到海怪。
阿拉伯板塊漂移至海中,數百萬年之后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那一小片地區,是一片伸入海中的長沙灘。但是要注意,因為它不僅是海灘。在開始漂移之前——或者我們可以說,在它仍然是大陸一部分的時候——這片地區是盤古大陸的海岸邊緣。然后,漂移之后,它繼續保持海灘的形態,直到和亞洲大陸相撞,它不再是海灘——或至少一部分——而成了內陸地區。但是,這兒又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但是”,這片內陸地區正是美索不達米亞,而海岸地區仍然是海灘,海灣沙灘。因此,我們可以解釋為何在盤古大陸漂移時,我們的觀察者先看到的是水藻和植物,接著是海洋生物、海怪和鳥類,然后是陸地動物——陸地上沒有怪獸(因為那時已經沒有恐龍了),最后才是人類。
我應當稍作評論:在這個敘述中,提到海洋生物,記述者用的是“怪獸”,而他提到陸地生物的時候,沒有用這個詞。這是為何?哦,我還疑惑為什么一些海洋動物看起來像怪獸而陸地動物不像?
解讀這個關鍵。
解讀這個關鍵。
我們回顧一下時間線。
我們假定這個人觀看海洋時(同時在阿拉伯板塊上漂移),正好是恐龍時代,海灘在某一刻也可有被淹沒,于是他看到的大陸彼時恐龍尚未滅絕,這個時間順序的邏輯很獨特。2
觀察者在恐龍時代面向大海看到的正是海洋恐龍,他從未見到過這種“海怪”,并且再也不會見到。然而,盡管陸地動物中包括大象和長頸鹿,卻沒有能吸引他特別注意的,僅僅是因為,他認識這些動物,知道它們并非怪獸。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當阿拉伯板塊與亞洲板塊“碰撞”時,恐龍已經滅絕了。內陸沒有怪獸。我們的觀察者無法看到“陸地怪獸”。
想象一下這位老兄永遠立在當地,他從不轉身,從不改變凝視的方向。
當他的視野保持不變,他看到了一系列事件在他眼前發生,就如同站在一塊播放著《創世紀》電影的屏幕前。或者說,就像一個攝影師用固定鏡頭拍攝。
他隨著星球一起自轉,和地面一同移動,當然,他不會飛。這一點盡管似乎是個缺陷,實際上卻讓我們得以確定:他所見絕對是真實的。上帝贈予某個特定人——或許就是這個觀察者——的禮物,即是讓他目睹發生了什么,從而揭開了上帝創造太陽系和地球這類星球的過程。
盤古大陸和大陸漂移




箭頭指向的是觀察者所在的位置
現在,我要告訴你們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本書即將完成之際,我們做了最后的修改。那些日子,我一直在看電視,重溫了一些我錄制下的節目。
我沒有找到任何喜劇片——我喜歡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看看喜劇——我檢查了我錄制的紀錄片,隨機挑選了一部關于撒哈拉沙漠的。
令我驚訝的是,片中科學家們討論的是撒哈拉沙漠中出現的大量海洋化石。他們稱,撒哈拉沙漠曾經是一片淺海海灘,以至生長出了紅樹林(紅樹林的耐鹽性非常強,它們的根伸入海水中。)
該紀錄片提到了埃及一個叫瓦地阿希坦的地方,該地由于有大量鯨魚和古生物的化石,又被稱為鯨魚峽谷。他們還稱,用于建造金字塔的石頭中有大量被沖上海岸的海洋生物化石,例如貝殼、海鮮殼、化石,以及其他更古老的化石,像是貨幣蟲(“小硬幣”)、生活在距今 5500萬年至3900萬年之前的已滅絕的有孔蟲類。
這部紀錄片的最后,地理學家下結論稱,板塊漂移發生時,非洲大陸的最高處都曾部分淹沒過,非洲板塊與亞洲板塊漂近、阿拉伯板塊和亞洲板塊相撞時,一些海岸陸地抬升——(即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所在地)。
超級驚喜。
巨大而令人歡欣的驚喜。
想象一下這個海灘——或者說我們假設觀察者所在的這個關鍵位置,距離鯨魚峽谷是多么近——不到1000千米。我們可以從明顯存在的化石中推論出,這片地區足以被淹沒,以至于在特定的時間里,我們的觀察者可以看到“著名的”海怪。這樣一來,觀察者和他所處位置的推測就說得通了。
(我猜,到了這里,我已經抓住你們的興趣了,不會再有譏笑了吧……)
于是最后……
第六天的尾聲,人類出現了。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創世記1:26-27》).
不是第一天,也不是第二天,甚至不是第六天。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上帝在結束之際而不是在開始就創造人類?還是說,難道我們人類并非最重要的生命?我們是萬物的中心!難道祂不應該首先造人嗎?但祂并沒有如此。他在最后才創造我們。這與創造論者設想的完全相反。
一個完美的結局。
在太陽系持續了六十億年的生物進程中,智人在最后兩千萬年出現了。
一點也不錯。
在第六天即將結束之際。
接下來是……第七天。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神賜福給第七日,定為圣日,因為在這日神歇了他一切創造的工,就安息了。創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創世記 2:1-4》)
除了休息,最后一天還有些其他的事,上帝查看他的工作,他決定一切已經結束了,應當休息了。我們再讀一次,上旁創造了天和地,不多不少,再無其他。
重復一遍這段話——天和地,第一天已經提到了——是解開這個謎的關鍵。
關于……?
我們回到我們觀察者所在的位置——是的,這一次要字體加粗。
如果這個故事是上帝記述的,那么“天地”這個表述將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上帝不位于任何地方,他無所不在。如果我們說天和地,那是因為觀察者是通過一個純粹的人類視角觀看,所以這個觀察者兼記述者肯定是人類,人類,一個個體,正如我們看到的,他站在地殼上,這個星球的表面,他是從那里記述的。
他的腳下是陸地——地球,世界的其他部分則是天。這意味著大氣、太空、星辰和宇宙的其他以及其他的宇宙——如果存在的話——每一件事物,一切的一切,包括意念的世界,以及支配創造行為的法則,例如物理、化學,等等等等。
現在,我要告訴你一些事。我最小的那個九歲的孩子問我:“為什么上帝不用魔法變出一切呢?既然祂只要敲敲手指就能做他想做的一切。”
當然,我能理解,孩子們的問題嘛……
的確,我也思考過,為何上帝不用這種方式創造呢?為何上帝不用魔法呢?
我突然想到,也許是因為我們習慣了上帝的法力,它不再能震撼我們。可能是,正如科學已經發現的,這種偉大魔法師把戲的原理,用這種原理做成的“把戲”,我們認為任何人都可做到。
但顯而易見,并非人人都能創造出一個太陽系,甚至用六十億年的時間也不夠。
讀完這些選段和我的解釋,我告訴一個朋友關于魔法的見解。我問他:“為什么我們會認為上帝創造某樣東西時一定會用到魔杖呢?好像每天早晨,天空中隱現一根魔杖,然后傳來一個聲音:“蛋、雞、蛋、雞……”,于是我們的農場滿是蛋和雞。
上帝具備這一切的原理,這是我們每天在生活中看到然而并沒有意識到的:孩子是如何出生,樹木是如何成長,潮汐是如何漲落,星辰是如何運行,以及其他千百億的事物。
我們習慣了這些。我們習慣了周圍世界的運行方式;以至于我們相信事情是偶然發生的,沒有任何計劃性,隱藏在創世之后的并非是一個創世者,我們的存在是真的出于偶然。我相信,這便是科學和宗教之間常出現紛爭的原因。
似乎有人認為,科學可以證明的事物不可能是上帝的作為。
好像人類自己創造了物理定律。
牛頓發現了牛頓力學,是他發現了它們,而非創造了它們,這兩者有天壤之別。
1 《創世紀》。這個希臘語名字來源于這本書的內容:世界、人類和猶太人的起源,從時間之初以來全人類的譜系。《創世紀》也有點兒類似于序言,猶太歷史正式開端于《出埃及記》,《創世紀》只是它的一個序幕。這個名稱出現在七十士譯本——又被稱為希臘譯本(LXX)——中。在希伯來語中,這本書被稱為“Bere??y”,意為“起初,開首語中的第一個單詞”。本書中用來分析的文本引自巴黎鹿出版社1973年版的《耶路撒冷圣經》。
2 白堊紀-第三紀大消亡事件是指6500萬年前物種大量滅絕的時期。大約處在白堊紀的結束和第三紀的開端。也被稱為K/T大滅絕(得名于德語中的 Kreide / Terti?r Grenze), 以紀念白堊紀和第三紀之間的分界線。
沒有人知道這一事件的具體周期。大約50%的生物性別消失了,包括大部分恐龍。針地這一現象有許多解釋,最廣為接受的是一顆小行星對地球影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