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走近唐曉蕓,打量了一眼她,然后問道:“放假了?”
“嗯,放假了。”唐曉蕓敷衍地答道。
“那就歇著吧,我馬上做飯。”媽媽說完,拿著盆子,轉身就走進屋里去了。
這時,爸爸向她走過來,用他那一雙銳利的老眼睛,疑惑地看著她,問道:“怎么?放假了?放了幾天?”
唐曉蕓不想多說,只是咕噥了一句:“反正有好幾天。”說完,便抱著貓,往屋里走去。
唐曉蕓的父親今年有五十歲了,個子不高,身材瘦削,兩鬢的頭發已經花白,額頭上也已經被殘酷的歲月刻下了好幾道深深的皺紋,一張國字形的飽經風霜的黃中帶黑的臉上,總是掛著一副很擰巴的表情。
而事實上,他就是一個很擰巴的人,從始至終始終如此。
他是他母親也就是唐曉蕓的奶奶的第一個兒子,是家中的長子。
他的父親去世得早,大約是在他十歲那年,他的母親就成了一個拖著三個孩子的寡婦。
在他之上,有一個比他大一歲的姐姐,在他之下,他還有一個比他小五歲的弟弟。
他的父親去世以后,他一下子就從一個懵懂無知的調皮搗蛋的小男孩變成了家里的頂梁柱,正所謂長兄如父,他仿佛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他母親眼中最重要的男人。
在那之后,他的母親就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他的母親是一個好強的女人,想當初,年紀輕輕的就守寡,一個人養活著三個年幼的孩子,無論日子過得再艱難,也絲毫沒有動過改嫁的念頭。
這三個孩子就是她的希望,是她的人生意義所在,也是她即使在最難熬的歲月里也能咬牙堅持下去的最大的動力源泉。
特別是她的大兒子,她認為他很聰明,如果他能爭口氣的話,將來一定能成大氣。
在別人家的孩子都在逃學,還在光著屁股到處淘氣到處惹事生非,不但地招來他們母親的咒罵的時候,她卻一聲不吭地拿起鞭子,把也想逃學也想貪玩的大兒子逼進了學堂。
如果不是有母親手上那條長鞭時時刻刻不離左右的陪伴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念到高中畢業的。
畢竟那個年代,農家的孩子,能念到高中是非常少見的,而能念到高中畢業考上大學那更是鳳毛麟角實屬罕見。
雖然沒有考上更高一級的學府,但是在那個教育不普及文盲率非常高的年代,他的高中學歷已經算是比較高的學歷了。
后來,剛剛二十歲出頭的他就憑借他的高中學歷和能寫會算的本事,當上了大隊書記,成為了安陽縣里最年輕的大隊書記。
或許,這一切都應該歸功于他有一個強悍的母親。
如果不是因為母親的強勢,他也許什么都不會,到頭也只能做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社員。
當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重要干部走上了領導崗位的時候,他的母親是覺得很欣慰的,覺得自己終于熬出頭了,那些早年的苦總算沒有白吃。
而這個時候,她唯一遺憾的就是他還沒有娶上一個媳婦。
盡管已經有好幾個媒婆把幾乎整個鄉鎮的漂亮姑娘都介紹給她,讓她挑,可她都不滿意。
在她的眼里,這些姑娘都配不上他的兒子。
但是,她不知道這個時候他兒子的心中已經有了意中人,他已經看上了鄰村的一個姑娘。
這個姑娘是她們村的婦女隊長,人長得非常好看,瓜子臉,杏核眼,一張小嘴還能說會道,無論說什么,只要她一張嘴就是十個人也難說過她。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還非常能干,雖然個子不高,干起活來卻是絲毫也不比男人差。
她也是家里的長女,下面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她的母親是在三十歲高齡的時候才生下的她,因為在她之前,她的母親已經連續生了三個孩子,都不幸夭折了。
所以,她是在她父親和母親格外小心翼翼的呵護下長大的。
在長到十二歲的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被縣劇團的人挑中了。
即使十分的不舍,但是為了女兒能夠離開農村,將來能有一個好的前程,她的父母親還是將她送入了縣劇團,開始學唱戲。
學戲是要從基本功學起的,很多人都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但并不是誰都了解那每天從早到晚都要練的基本功有多苦有多累。
一個從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十二歲的小女孩,自然是吃不了這個苦,受不了這個累。
后來,在她十五歲那年,她的父親突然身染重病去逝了,她就借著這個機會偷偷地跑回了家。
之后,無論她的母親怎么勸說,她死活都不肯再去劇團學唱戲了,而她的演藝生涯就是這樣,還沒有來得及正式開始,就匆匆地結束了。
但是,從那以后,她就變了。
她變得不再是以前的那個窮人家的嬌小姐了,而是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能吃苦愛勞動能挑起養活一個五口之家的家庭重任的鐵姑娘了。
她不僅手腳麻利,干活又快又好,在隊里掙的工分多,而且還會認字懂算術。
在那個放眼望去大半個鄉鎮的姑娘幾乎都是文盲睜眼瞎的年代,她能有這樣的文化水平,在她們中間應該算是鶴立雞群了。
毋庸置疑,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她在當地都算得上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姑娘。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姑娘,她未來的婆婆卻是怎么也看不中的。
因為這個時候,她已經為自己的兒子物色到了一個她心目中的好兒媳的人選了。
這個姑娘的模樣,雖然算不上驚艷,但也很周正。
關鍵是她是一個溫柔順從知書達理的好姑娘。
她覺得她現在既然是一個舉止端莊的大家閨秀,將來也一定能成為一個賢惠孝順的好兒媳。
她的心里面正打著這樣的如意算盤,可萬萬沒想到,他的兒子死活也不同意與她相中的女孩相親。
就在這個時候,她才突然發現她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再也不受他的管控了。
她的那根放在墻角里的已經積滿了陳年的灰塵的長鞭子已經對他不起作用了。
而她現在對付他不聽話的辦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
可是這個辦法用在對付別的事情上,尚且可以,可是用在對付他的婚姻問題上,則完全不起作用。
這一回他已經完全不聽她的了,而全憑他自己作主。
最后,在與母親的教量中,他完美勝出,而如愿以償地抱得了美人歸,娶了他心儀已久的那個模樣俊俏性格卻十分潑辣的姑娘。
婚后,婆婆與媳婦的關系可想而知。
這兩個女人簡直就是棋逢對手針鋒相對水火不容。
從新媳婦踏進這個家門的那一天起,婆婆就開始了與她的爭斗,自始至終從未停止過。
這兩個女人始終都在爭奪對同一個男人的控制權,也始終都在拼命比拼誰在這個男人的心目中更有地位,誰在他的心目中所占的份量更重,誰擁有他的愛更多。
作為長媳,在婚后幾年里,一連生了幾個女孩(在唐曉蕓上面有過一對雙胞胎女孩不到一歲就夭折了),而沒有為唐家生下一個男丁的情況下,婆婆對媳婦更是大為不滿。在月子里,就開始指桑罵槐,爭吵不斷。
直到最小的孩子——唐曉蕓的弟弟出世,她們婆媳之間的關系才稍微有了一點點的緩和。
在唐曉蕓兒時的記憶里,她的家庭簡直就像是一個戰場,一直戰事不斷,戰火紛飛硝煙彌漫。
不是媽媽跟爸爸吵,就是奶奶跟媽媽吵,總是好不容易這邊剛收了兵,那邊又開了場,只要他們在一起,她的耳邊就總也沒個清靜的時候。
直到她中學畢業后考上了一所中專學校,去了比夏城還要遠得多的津城上學,她才長出一口氣,終于可以離開那個吵鬧不休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