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定幽州
- 莽三國
- 口亥口束欠
- 2051字
- 2019-08-01 06:00:00
興平二年春,即公元195年春,安北將軍馮習盡起漁陽,上谷兩郡之兵,共七萬,向南進攻公孫瓚,并以替前幽州牧劉虞報仇為名,發檄文傳閱河北各地,聲討公孫瓚。
馮習討公孫瓚檄文:“前將軍公孫瓚,歷任幽州,雖有戰功,然瓚性兇殘,百姓多有為其害者。幽州得劉幽州撫恤,各地百姓多有歸附,海內升平。然瓚縱容部下,魚肉百姓,致使多有離散。劉幽州,漢室宗正,仁政盛德,海內名望所歸,莫有能出其右者,瓚在幽州,多賴劉幽州提拔,其不思報效,竟收劉幽州于獄,更假劉幽州之名,擅任前將軍。今余安北將軍馮習,雖勢不及瓚,然習知圖報,知廉恥,所歷三十余載,未見無恥如瓚者,故雖知事有成敗,然理不能屈于勢,雖兵微將寡,誓要南而擊公孫,為劉幽州報仇雪恨?!?
檄文傳遍河北各郡,海內震動,公孫瓚治下百姓多有離散入馮習治下者,控制于公孫瓚手下的涿郡,廣陽郡各郡縣也是望風而降。
公孫瓚在易縣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百姓離散,手下離心,聞馮習檄文更甚。
馮習潛太史慈將兵兩萬,出上谷,攻廣陽,昌豨兵一萬,出上谷,取涿郡,鮮于銀將兵一萬,出漁陽攻廣陽東面,馮習自提三萬人馬屯雍奴,防公孫瓚南面各路。
廣陽郡守將求援于公孫瓚,瓚不從,廣陽太守于是出城獻降,太史慈接住,更使廣陽太守招降各縣,所過之地皆降,于是太史慈一路暢通無阻,直殺至涿縣城下,單經出城與太史慈交戰,不能勝,于是退守城池。
漁陽郡泉州聞廣陽全郡獻降,于是投降馮習,馮習進屯泉州,隔斷公孫瓚與南面渤海等地聯系。
昌豨攻涿郡北面良鄉,半月乃下,進涿縣附近,與太史慈合,太史慈圍涿縣半月不能下,昌豨至,乃使其與鮮于銀各領本部人馬,圍涿縣,深塹高壘,待其自破。
太史慈自領兩萬人取南面方城,不五日,城破,又向西,取范陽,以圖分割公孫瓚與涿郡聯系,公孫瓚亦不來救,任由太史慈攻打。
瓚弟公孫范,起渤海之兵,來援涿郡,為馮習所阻,不能入幽州。
馮習見范兵不到兩萬,太史慈所攻涿縣,范陽急切不得下,恐公孫瓚引兵去救,擊其于不備,乃分兵一萬,增援于太史慈,馮習自己則堅守泉州,阻礙公孫瓚各地聯系。
又所降廣陽郡,有一縣曰安次,其主簿名徐邈,字景山,馮習辟之。
徐邈的名字馮習有印象,而且徐家是廣陽郡望族,徐邈現在才二十四五,正適合培養,拉攏,于是馮習過目獻降的名冊時,看見徐邈的名字,直接派人征辟來了。
馮習以此次攻略公孫瓚,問于徐邈,徐邈答“瓚為舊主,叛之已屬不義,如何設謀圖之,將軍今師出有名,所戰皆克,無有不利,何必多問?!?
馮習暗道又是個臭脾氣,不過這種人有氣節,確實讓人用著放心,于是馮習加邈為從事。
又有涿郡大族盧氏,即盧植之宗族,植卒于初平三年,時其子盧毓年十歲,盧毓二位兄長都因戰亂而死。當時因為袁紹與公孫瓚多次交戰,幽州和冀州地區都有饑荒,盧毓于是照顧哥哥的妻子和兒子,以學行見稱,馮習于是推薦盧毓到遼東邴原,管寧處學習,并派人幫助其照顧哥哥的妻子和兒子。
卻說太史慈圍范陽,尋月不得入,得馮習支援,遂留兩萬軍圍范陽,自領一軍取遒國,故安,皆克。又西取五阮關,關上守將望風而降,太史慈留五千軍士守五阮關,防袁紹趁虛搶奪公孫瓚郡縣,五阮關為南面進入幽州之門戶,乃天下緊要關隘之一,昔日漢伏波將軍馬援曾出五阮關,北擊烏桓。太史慈令一軍守于此,則袁紹不能輕易入幽州。
公孫瓚軍連年與袁紹交戰,糧食緊張,范陽被圍月余糧盡,守將多次求援于公孫瓚,不得益,乃出城降。
太史慈于是屯兵于范陽,防易縣公孫瓚,同時督促昌豨,鮮于銀二人,盡快拿下涿縣。
涿縣被圍六十余日,城中糧草已盡半月,百姓異子而食,馮習聞之,乃令昌豨撤涿縣南面守軍,只圍其他三面。
單經于是率領城內守軍突圍,昌豨,鮮于銀不能擋,單經自去,涿縣于是被馮習攻下。
馮習遂拿下涿郡,計點一番,涿郡百姓原有六十萬,昌豨,鮮于銀圍涿縣致百姓餓死者達五萬,又歷公孫瓚盤剝,百姓十去其七,只余二十萬口,馮習于是分發糧草,安撫饑民,涿郡,廣陽兩郡百姓遂歸附。
袁紹聞馮習起兵攻打公孫瓚,于是商議進兵,從事沮授勸曰“戰事去歲方止,北方又歷旱,蝗,百姓皆以草,木皮為食,戰則亂民心??镂髅婧谏?,去歲得馮習叛將管亥,周倉,馮習治軍以精,管亥,周倉皆悍勇之人,隨馮習久戰遼東,因掠一村而叛,此間多有蹊蹺,若所料不差,馮習擊瓚,則張燕亦必有行動,若公軍出戰瓚,待燕軍來,則空損軍力矣,望公多派哨馬于太行,并增中山,常山等郡之兵,以防黑山張燕?!?
袁紹不用其謀,著鞠義領兵四萬,統高覽,蔣義等將,攻易縣。又令顏良,文丑各統兵一萬五千,取公孫瓚青州各地。
月余,張燕出常山關,分取上曲陽,盧奴等地。而管亥,周倉,苦哂亦兵出鹵城,取雁門廣武,擊并州高干部。
紹于是令張郃統呂曠,呂翔,將兵三萬擊張燕,又傳令高干,防好并州各地,不得使管亥等人得并州一地。
袁紹糧少,又盡起冀州之兵,于是發令河內張楊,令其運糧以資幾路兵馬作戰,楊受命,撥上黨之糧與紹,袁紹糧草之困稍解。
然紹在冀州,不修德政,冀州歷黃巾,北方各州連年干旱,去歲又歷蝗災,冀州百姓餓死者無數,路有白骨,僅魏郡戶口,原十余萬,今只余不及六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