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血戰雍奴
- 莽三國
- 口亥口束欠
- 2015字
- 2019-07-17 06:00:00
公孫瓚雖然昏了過去,胯下戰馬卻是馱著他繼續往本陣奔去,馮習砍下公孫瓚一條手臂,駕馬再欲上前一戟結果公孫瓚時,被公孫瓚手下近衛死命攔住,馮習殺了幾人,見再沒有機會殺公孫瓚,只好把馬匯合了手下,回了雍奴城。
沒能拿下公孫瓚雖然可惜,不過馮習也沒有覺得怎么樣,現在斷了公孫瓚一條手臂,已經是收獲很大了,馮習這邊士氣提升不少,而且公孫瓚昏迷后,軍隊也沒有第一時間對雍奴進行攻擊,想來打擊也是不小。
公孫瓚縱橫沙場多年,很大一部分威勢也是從身先士卒,帶頭沖鋒得來的,馮習現在一下斷其一臂,相當于把這部分威勢抹除了,所以對整個公孫瓚勢力的打擊都是很大的。
公孫瓚雖然受傷,公孫瓚軍還是把雍奴城團團圍了起來,不過一直沒有進行攻城,馮習也不再出城搦戰,而是在城內準備迎接公孫瓚軍的攻城。
周倉到達俊靡后成功的解除了俊靡的困境,甚至蘇仆延的族人因為田疇出城拖延,被周倉追上殺了幾百人,加上攻城的損失,蘇仆延足損失了上千人,這對他這個實力相對弱的部族來說損失不可謂不大,蘇仆延甚至有了去塞外發展的打算。
右北平和遼西西部有了管亥的駐防,也基本算是穩固了,田疇從周倉那里了解了馮習的部署后,建議周倉先去趙云和太史慈所在的戰場支援,而不是去救馮習,田疇給出的理由是馮習既然把你們都派出來了,自然是自己有辦法解決公孫瓚那邊的,而你們應該做的就是解決了周圍的問題后,再去會和馮習一起對付公孫瓚的主力。
周倉并不清楚馮習的用意,只是知道馮習目前被公孫瓚圍困在雍奴,當然也不清楚兵力情況等等,而且田疇說的也比較有道理,就帶著兵馬沿長城去支援趙云他們了。
馮習如果知道田疇這么理解的話肯定會非常頭疼,因為他并沒有想這么多,而且自己這邊情況比較嚴重,周倉的五千人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來支援自己當然最好,不過也正因為不是很關鍵,所以馮習也并不十分在意,北邊如果盡快打贏當然最好,不過自己這邊顯然是麻煩比較大了。
公孫瓚在昏迷了兩天后醒了過來,不過在得知失去了一條手臂后,這位常年與邊塞各族英勇作戰的白馬將軍露出了落寞的神情,將攻城的工作交給了關靖后,就喝退了手下,在自己的帳篷中,不再出來。
公孫瓚軍雖然主帥斷臂,士氣受了影響,公孫瓚手下的一批常年跟隨他的精銳卻是發了狠的攻擊雍奴城,公孫瓚所在的南面城墻的戰斗也是格外的慘烈。
關靖組織了上千人的督戰隊在攻城隊伍的后面,即便公孫瓚軍的普通士卒不想盡力都不行,又是攻城戰,向后是死,向前或許還能有一絲生路,因此也是爆發出了一定的戰斗力。
馮習親自在南面的城墻上負責城防的工作,一邊殺著登上城墻的公孫瓚士卒,馮習一邊想著是不是自己傷了公孫瓚反而起了反效果,現在對方有哀兵必勝的意思,這股狠勁不知道會持續多久,如果對方發了狠一直不計損失的攻城,只怕自己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守城面對數倍于己方的敵人本來壓力就會很大,士卒如果一直處于高傷亡的狀態,心理也容易產生變化,馮習不免有些擔憂。
雖然公孫瓚因此也會損失很多人馬,不過雍奴如果這么快丟了,北面的戰事可能也會受影響,本來馮習就是把寶壓在了北面,如果那邊再出什么狀況,自己可不止是損失幾座城的事。
到時候漁陽郡不但要丟,相鄰的塞內的城只怕都守不住,因為那時候馮習的部隊只怕會損失慘重,不但要被趕出塞外,還損兵折將,實力只怕要打幾個折扣,甚至失去逐鹿中原的機會。
馮習每日都會城墻上與敵人作戰,徐德怎么勸馮習都不聽,每天馮習從城墻上下來都跟個血人一樣,到第五天的時候馮習不留神被公孫瓚軍攻上城的一個小校一槍刺中了左胳膊,馮習包扎過后就又上了城墻,徐德再次勸馮習留在城中修養,不過馮習還是堅持上了城墻。
不過多虧了馮習的身先士卒,手下將士也都因此非常效力,總算守住了公孫瓚軍的瘋狂攻城。
到第十一天的時候公孫瓚軍內部發生了一次嘩變,多日的自殺式攻城讓公孫瓚軍的普通士卒心理承受了巨大壓力,終于忍受不了,有人帶頭造起了反。
不過嘩變很快就被公孫瓚親自鎮壓了下去,公孫瓚也自受傷后第一次走出了自己的帳篷,公孫瓚向來做事不會手軟,將屠刀對向自己人也是家常便飯,很快就平息了叛變,不過公孫瓚的攻城也停止了,一時間從城墻到公孫瓚的營寨之間距離彌漫著窒息的安靜。
馮習并不管公孫瓚那邊發生了什么變化,既然得到難得的喘息的機會,那雍奴就算暫時是守下來了,馮習現在只盼著趙云,太史慈等人能早點回援,自己手下經過這十天的損耗已經損失了一半多,如果再這么打,可能過不了多久雍奴就要丟了。
經過十天的瘋狂攻城和一次士兵的嘩變,公孫瓚手下的士卒損失足有兩萬人,加上自己受傷的消息,軍中彌漫著死亡的氣息,士氣異常的低下,雖然馮習那邊受到的損失也很大,公孫瓚現在繼續攻城依舊有很大的可能能拿下雍奴,不過損失也會進一步擴大,那之后公孫瓚手下這支隊伍可能再也拿不出什么戰斗力了就。
很多將領不愿意打攻城戰并不單單是損兵折將,像如公孫瓚現在這個情況,雖然他可能并不在意損失多少人,可是如果手下失去了戰斗的意志,那就沒有任何戰斗力了,公孫瓚當然不希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