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篇
第一章 緒論
課程內容:1.立體裁剪概述。
2.立體裁剪與平面裁剪的區別。
上課時數:4課時
教學提示:1.正確了解立體裁剪和平面裁剪的不同。
2.學習了解立體裁剪和平面裁剪的重要性。
教學要求:1.掌握立體裁剪的概念。
2.掌握立體裁剪的特點及適用范圍。
3.了解立體裁剪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教學方式:理論授課為主,配合實物、圖片及多媒體網上資訊。
課前準備:1.收集一些相對復雜的服裝款式造型。
2.初步認知立體裁剪。
第一節 立體裁剪概述
一、立體裁剪的概念
立體裁剪(簡稱:立裁),法國稱之為“抄近裁剪”(Cauge),美國和英國稱之為“覆蓋裁剪”(Dyapiag),日本則稱之為“立體裁斷”,我國稱為服裝立體結構設計,是設計和制作服裝紙樣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操作過程:先將面料或紙張覆蓋于人體模型或真實人體上,通過分割、折疊、抽縮、拉展等技術操作手法制成預先構思好的服裝造型,再按服裝結構線的外輪廓將面料或紙張進行修剪,最后將清剪后的面料或紙張展平放在紙上修正,制成正式的服裝紙樣。
立體裁剪的過程既是按服裝設計稿的要求進行具體紙樣制作的技術過程,也是包含從美學觀點重新審視、構思服裝結構的再設計過程。立體裁剪其實也是尋求“人”、“衣”和諧、平衡的一種直觀性剪裁方法,目前我國各大服裝院校教學均已采用。
二、立體裁剪的歷史和發展
服裝立體裁剪作為服裝結構設計的方法之一,是伴隨著人類衣著文明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盡管在東西方服飾文明發展史上立體裁剪的發展軌跡不同,但在東西方服飾文明充分融合、演化的今天,立體裁剪已成為人類共有的服裝構成方法,并將隨著人類服飾文明的深入發展,推陳出新,形成更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1.立體裁剪的歷史
在漫長的原始人類發展階段,原始人將獸皮、樹皮、樹葉等簡單地加以整理,在人體上比劃求得大致的合體效果后加以切割,并用獸筋、皮條、貝殼、樹藤等材料進行固定,形成最古老的服裝。在人類還不懂得幾何圖形的繪制與計算時,原始的立體裁剪便產生和應用了。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平面裁剪產生了,原始的立體裁剪逐漸喪失了應用價值。
公元15世紀前后,東西方由于長期以來在哲學、美學、文化上的差異,服飾文化也有較大的不同。根據蘇格拉底等人“美善合一”的哲學思想,古希臘、古羅馬的服飾開始講究比例、勻稱、平衡和和諧等整體效果。中世紀,基督教強調人性的解放,直接影響了在美學上確立以人為主體、宇宙空間為客體的對立關系的立體空間意識。這種意識決定了歐洲人在服裝的造型上視服裝為自我軀體對空間的占據,在服裝上表現為三維立體造型的認識。從15世紀哥特時期聳胸、卡腰、蓬松裙身的立體型服裝的產生,至18世紀洛可可服裝風格的確立,強調三圍差別、注重立體效果的立體型服裝就此興起。歷經興衰直至今日,雖然服裝整體風格不再過分強調這種形體的夸張,但禮服仍然承襲著這種造型設計的思想。這種立體造型服裝的產生促進了立體裁剪技術的發展,而現代立體裁剪便是中世紀開始的立體裁剪技術的聚積和發展。
在東方,由于受儒教、道家“禁欲律行”哲學思想的支配,服飾文化更多地表現為含蓄。由于東方宇宙觀強調“天人合一”,在藝術表達上追求意象,因而在服裝造型上表現為一種
抽象的空間形式,象征性地表達了人與空間的協調統一關系。自中國周朝的章服至近代的旗袍、長衫以及日本的和服等,基本上都是以平面結構的衣片構成平面形態的服裝,以適應立體型態的人體,達到三維空間的效果,因而在服裝構成上偏向于平面裁剪技術,但不排斥在構成中兩者的交替使用。時至今日,世界服飾文化通過碰撞、互補、交融,得到迅速的發展,西洋服裝代表了近代服裝科技發展的方向,并已成為全球日常服裝的流行主體,至此,立體裁剪和平面裁剪同樣成為世界范圍的服裝構成技術。
2.立體裁剪技術在我國服裝產業中的應用
立體裁剪在西方服裝設計、生產歷史中沿用已久,并和平面裁剪交替占據主導地位,但其在中國服裝歷史上并沒有起到過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現今服裝產業剛剛興起的國家,發展立體裁剪的理論和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在我國的服裝專業教學中,已經開始注重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材料運用能力”的潛能開發,通過對設計、材料、裁剪和制作等環節的研究,逐步掌握立體裁剪的思維方式和手工操作的各種技能,從而幫助學生熟練地將創作構想完美地表達出來。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鼓勵學生拓展思維,大膽實踐,從造型到材料的選擇都可以具有一定的獨創性,讓他們逐步建立“造型、材料和縫制”間的相互聯系。
三、立體裁剪的特點
立體裁剪不受平面計算公式、經驗數據的限制,而是按設計的需要在人體模型上直接進行裁剪和創作,既可以直接感知成衣的穿著形態、特征及松量等,也是公認的最簡便、最直接的觀察、體驗人體體型與服裝構成關系的裁剪方法。其追求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服裝與人體的完美結合,是面料與造型的完美結合。立體裁剪是直接對面料進行操作的,在面料性能、質感以及多樣化、創造性的造型表達方面都更具有優勢。上述這些特點令立體裁剪受到業內人士的關注和重視。
四、立體裁剪的適用范圍
立體裁剪在造型方面可操作性較強,因此較多地運用于服裝展示設計,如櫥窗展示、面料陳列設計、大型展銷會的會場布置等。其夸張、個性化的造型在燈光、道具和配飾的襯托下,將款式與面料的尖端流行感性地呈現在觀者眼前,體現了商業與藝術的結合。
目前,一些企業、公司及設計師把立體裁剪作為一種新的設計元素,大量地運用于服裝設計上。立體裁剪適合的服裝應具備以下特點:
(1)服裝造型為不規則皺褶、垂褶、波浪等形式,極富立體感,無法或很難將造型展開為平面圖形。
(2)服裝使用輕薄、柔軟、固定性能差,但懸垂效果良好的材料,在裁制、剪切時具體部位不加固定難以操作。
(3)服裝的整體或局部需在縫制前就顯示出立體效果,以便修正和斟酌造型效果。
第二節 立體裁剪與平面裁剪的區別
一、二者概念的區別
1.平面裁剪
平面裁剪是以人體體型、服裝規格、服裝款式、面料質地性能和工藝要求為依據,運用一定的計算方法及經驗數據,在紙上(或直接在面料上)畫出服裝衣片和零部件的平面結構圖,然后制成樣板(或直接將面料裁成衣片)再制成服裝的一種裁剪方法。
平面裁剪,特點是可以直接在紙或面料上畫圖,操作簡便,裁剪公式易于掌握,裁剪過程可以一步到位。缺點是以衣為本,公式覆蓋面較窄,經驗數據較多。因此,適用于款式變化較小、較為定型的服裝款式,如男襯衫、褲子、男式西服、風衣等。
2.立體裁剪
立休裁剪是將服裝的款式設計與造型工藝相結合,把坯布披覆在人體模型上,按照預先構思好的服裝款式邊造型邊裁剪,然后按布樣制成樣板直接裁剪再制成服裝的一種裁剪方法,有“軟雕塑”之美稱,起源于13世紀的歐洲,并被沿用至今。
立體裁剪的特點是可以根據服裝款式造型的需要直接決定取舍。它既可以模仿設計效果圖,又可以進行二次創作,無須公式計算,方法直接、操作簡便。缺點是裁剪易受到條件的限制(如人體模型、面料),還因需用面料做坯樣而使成本增高。因此,常應用于高檔服裝、款式變化較大的時裝及禮服類的服裝。
二、二者各自的優勢
1.平面裁剪
(1)理論性:平面裁剪是實踐經驗總結后的升華。
(2)穩定性:平面結構尺寸較為固定,比例分配相對合理,具有較可靠的操作性。
(3)操作性:對于一些定型產品(如西裝、夾克、襯衫及職業裝等)而言,平面裁剪是提高生產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
(4)易掌握:平面結構在松量的控制上有據可依,如1/4B+5,5即為松量,便于初學者掌握與運用。
2.立體裁剪
(1)直觀性:立體裁剪是一種模擬人體穿著狀態的裁剪方法,可以直接感知成衣的穿著形態、特征及松量等,是公認的最簡便、最直接的觀察人體體型與服裝構成關系的裁剪方法,是平面裁剪無法比擬的。
(2)實用性:立體裁剪不僅適用于結構簡單的服裝,也適用于款式多變的時裝、西式服裝以及中式服裝。立體裁剪不受平面計算公式的限制,而是按設計的需要在人體模型上直接進行裁剪創作,更適用于個性化的品牌時裝設計。
(3)適應性:立體裁剪技術不僅適合專業設計和技術人員掌握,也非常適合初學者掌握。只要能夠掌握立體裁剪的操作技法和基本要領,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就能自由地發揮想象,進行設計與創作。
(4)靈活性:在立體裁剪操作過程中,可以邊設計、邊裁剪、邊改進,隨時觀察效果、隨時糾正問題。這樣就能解決平面裁剪中許多難以解決的造型問題。如在禮服設計和時裝制作中,出現不對稱、多皺褶及不同面料組合的復雜造型,如果采用平面裁剪法是難以實現的,而用立體裁剪法則可以方便地塑造出來。
(5)正確性:平面裁剪是經驗性的裁剪方法,設計與創作往往受設計者的經驗及想象空間的局限,不易達到理想的效果。而立體裁剪則與人體緊密接觸,可以提高正確性與成功率。
三、二者在操作過程中的區別
1.平面裁剪
平面裁剪首先要測量人體主要部位的尺寸,如領圍、肩寬、胸圍、腰圍、臀圍等(或依據國家或企業的標準號型)→依據規格尺寸利用計算公式進行結構制圖與結構變化,表現出各部位的比例和縫、褶、省、口袋的位置→加放縫份與對位標記→最后得出服裝樣板。
2.立體裁剪
立體裁剪首先根據款式整理與初裁面料→經立體造型獲取款式初型→將衣片取下、鋪開、繪制紙樣后并按初型假縫、試穿→整理并修改布樣→將布樣拓印于紙樣上比較并調整→加放縫份與對位標記→最后得出服裝樣板。
四、二者常用的融合方法
1.平面→立體→平面
首先以胸圍、背長等基本尺寸為依據,用平面裁剪的方法進行款式裁剪,并在關鍵部位(如肩寬、領口、袖窿等處)適當多留一些縫份,裁剪后進行假縫、試穿;采用立體裁剪的方法在人體或人體模型上觀察效果,整理形狀,調整尺寸,并作好標記;然后將立體檢驗的樣衣
展開成平面,按新的標記進一步修改裁片,最后確定樣板型。
2.立體→平面→立體
首先用立體裁剪的方法進行全方位造型,由于人體腋下等雙曲面部位的輪廓不易準確畫出,需要將初步造型后的布樣展開成平面,并對其做進一步修正(如各部位曲線的圓順、相關結構線的吻合、拓印成樣板等環節),形成所需要的樣板,最后還需假縫試穿,調整樣板直至最終確定。
3.平面與立體兼而有之
對于沒有把握的部位可采用立體裁剪法造型,而有把握的部位則可采用平面裁剪。
無論是平面裁剪還是立體裁剪,都是人們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和不斷探索的結晶,都是以人體為依據來獲得款式的最佳樣板。對于這兩種方法各具特點、各有所長,我們不能簡單地評論其優劣。在實際使用中采用哪種方法為最佳,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來講,要看哪種方法最方便實用、最有效率以及能達到最好的設計效果就采用哪種方法。也可以將兩種裁剪方式結合起來使用,取長補短,能使兩種方法有機結合將是新世紀服裝專業人才的必備條件,也是服裝專業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單元小結
通過對服裝立體裁剪的概念、特點,立體裁剪和平面裁剪的區別以及立體裁剪的歷史和發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立體裁剪技術的重要性及立體裁剪技術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掌握立體裁剪的特點及適用范圍。
思考題
1.簡述服裝立體裁剪的概念、特點及適用范圍。
2.服裝立體裁剪和平面裁剪有什么區別?
3.簡述服裝立體裁剪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