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璽鑒定與選購從新手到行家
- 胡葳
- 2918字
- 2020-06-17 16:00:53
何謂碧璽
我們曾埋怨礦石界萬年黑白灰的主色調,最終卻嘆服于寶石的色彩紛呈。在彩色寶石中,碧璽一族的顏色眾多,霓藍玫紅瑰麗美艷,淺碧薄暈嬌俏可人,更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2000年前后,碧璽在珠寶市場上姍姍來遲,之后幾年,隨著珠寶及收藏市場的發展,碧璽因其絢麗的色彩,誘人的光澤,一躍成為最受人們喜愛的彩色寶石之一。如今的碧璽市場更是愈發走俏。
碧璽又名“碧硒”“碧洗”,寶石級碧璽是一種透明堅硬的彩色寶石,具有明亮如玻璃般的光澤,高飽和度的顏色,很受大眾青睞,和歐泊一起被人們譽為10月的生辰石,象征著安樂與歡喜。碧璽色彩眾多,在市場上常見到的顏色有酒紅、玫紅、粉紅、濃綠色、藍綠色、藍色等,具有獨特電光藍色的寶石帕拉伊巴,便是碧璽家族的一員。

綠色碧璽原石

粉色碧璽原石
碧璽的發源及歷史
這種質地堅硬而色澤鮮艷的寶石最早被人們認作祖母綠。17世紀,巴西向歐洲出口了長柱狀深綠色碧璽,被稱作“巴西祖母綠”。直到18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幾名小孩子在把玩這種石頭時,意外發現碧璽能夠吸附或排斥細小灰塵或草屑,于是在荷蘭,碧璽又被稱為“吸灰石”。1768年,瑞典科學家經實驗發現碧璽同時帶有壓電性和熱電性,故碧璽的礦物學名稱為電氣石。電氣石是礦物界唯一同時帶有壓電性和熱電性的礦物,因此被認為對人體局部微循環具有良好功效。
我國利用碧璽的歷史久遠,碧璽最早在唐朝傳入中國,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西征得到碧璽,喜愛至極,雕刻成御用印章收藏。明代,皇室在云南騰沖設有碧璽御用官辦采購。時至清代,碧璽更成了財富與地位的象征,用于官員朝珠及一、二品官員和王親貴族頂戴花翎的材料之一,同時用作妃嬪頂的材料?!肚鍟鋱D》云:“妃嬪頂用碧亞么。”“碧亞么”便是碧璽。碧璽在古代又被稱為“碧硒”“碧洗”“碧霞?!?,雖名字不同,但大都諧音“辟邪”。古代人多用玉做平安符,到了明清時代,碧璽也被作為辟邪的寶石,因此皇宮貴族亦常將其雕刻成擺件或制成飾物佩戴,以此表達美好的祈愿。到民國時期,才統稱為“碧璽”?!氨獭币馕秾毷宄簣杂?,“璽”意味帝王專用的高貴。由此可見人們對這種美麗寶石的信賴與喜愛。

清·碧璽十八子手串

清·嵌粉紅碧璽金質帶扣
尺寸:長85毫米,重186克
此帶扣呈圓角方牌形,為金質底托。托上嵌粉紅色碧璽,周圍鑲嵌一排粉色珊瑚珠與彎月青金石,外繞紐繩紋一周。帶扣背部為珍珠紋地上盛開的西番蓮花,兩端各焊接金條,用以結繩系扣。
碧璽的礦物學名稱及組成
碧璽礦物學名稱為電氣石,是一種極復雜的鏈狀硼硅酸鹽,化學式為(Na, K, Ca)(Al, Fe, Mg, Mn)3(Al, Cr, Fe, V)6(BO3)3(Si6O18)(OH, F)4,可簡寫成NaR3A16B3Si6O27(OH)4。按照化學成分可將其分為4類。分別是鎂電氣石、黑電氣石、鋰電氣石和鈉錳電氣石。鎂電氣石-鐵電氣石可形成完全類質同象系列,鎂電氣石和鋰電氣石之間不形成類質同象替換。其中,色澤鮮艷、透明干凈者可達到寶石級。
碧璽的結晶學特征
碧璽屬三方晶系,沒有對稱中心。
對稱中心是晶體的對稱要素,如取一個假想的位于晶體中心的點,通過此點做任意直線,都可在距此點等距離的兩端找到對應點。那么我們說這個晶體具有對稱中心。而碧璽晶體的特征之一,就是沒有這個對稱要素存在。對于晶體的對稱,不僅在外觀上看到其具有幾何形態的面、棱和角等表現出有規律的重復,更體現在它的物理、化學以及光學性質上。
這種結晶學特質導致當碧璽晶體沿某些方向受應力作用時,能夠產生相反的電荷,即壓電性。同時,在碧璽寶石溫度改變時,會在晶體兩端產生相反的電荷,即熱電性。碧璽是自然界唯一同時具有壓電性和熱電性的礦物,所以有些人相信,佩戴這種寶石,會對人體的局部循環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碧璽的晶體常生長成長柱狀,常見晶形有三方柱、六方柱、三方單錐以及復三方單錐。碧璽晶體較易被識別出,在拿到碧璽晶體時我們??梢杂^察到,柱狀晶體的兩端不對稱,常為形狀不同的晶形。同時,仔細觀察晶體柱面,可以看到平行于柱面的縱紋。如果碧璽晶體垂直柱面斷裂開,可以看到橫斷面呈特征性的球狀三角形。這些都是碧璽晶體的主要識別特征。

束狀碧璽原石

多種形狀的碧璽原石
碧璽也可以由同種礦物的多個單體構成聚集體,即集合體的形式產出。有時可見許多柱狀碧璽單體圍繞某一中心成放射狀地排列,形如菊花,獨特精致。有的碧璽單體聚集按單一方向生長,呈現束狀、棒狀,排列有序。還有的亦呈致密塊狀或隱晶質塊體,柔滑細致。碧璽的集合體常被作為觀賞石收藏,深得礦物學家及各類奇石收藏者喜愛。
碧璽的光學性質
1.顏色
碧璽是自然界中顏色最豐富的礦物之一,可呈現紅、玫瑰紅、粉紅、綠、藍綠、藍、黑以及無色等多種顏色。其顏色成因主要是碧璽寶石礦物中所含其他元素引起的顏色。因此碧璽在十分純凈時為無色,但極其少見。碧璽的顏色隨成分而異,富含鐵的碧璽呈暗綠、深藍、暗褐或黑色;富含鋰、錳和銫的碧璽,呈玫瑰紅色,亦可呈淡藍色;富含鉻的碧璽呈綠色,富含鎂的碧璽為黃色或褐色。

碧璽裸石
共5.565克拉
五顆圓形碧璽裸鉆,包含了黃色、綠色、紅色三種顏色。裸石切割精細,顏色絢麗。
2.光澤及透明度
碧璽為玻璃光澤,呈透明至不透明形態。
3.特殊光學效應
特殊光學效應主要有貓眼效應、星光效應、變色效應、變彩效應等。碧璽中可見的有貓眼效應和變色效應。貓眼效應表現為弧面切割的寶石表面,呈現一條明顯的亮帶,可隨著寶石或光線的移動而移動,市場上常見紅色、藍色、綠色的碧璽貓眼。變色效應是寶石在不同光源下,呈現明顯顏色變化的現象,多為綠色或藍色碧璽,在自然光下呈藍綠色,在鎢絲燈下呈暗紅色,不過這種效應在碧璽中很少見。

18K白金鑲嵌碧璽貓眼戒指
主石重28克拉
天然的碧璽貓眼,眼線明晰,張合有度,靈動銳利,配以鉆石,更顯珍奇華貴。
4.多色性
碧璽具有中等至強的二色性,多色性的強弱與寶石體色有關,一般顏色越深,多色性越強。紅色碧璽多色性一般為紅色—黃紅色;綠色碧璽的多色性為藍綠色—黃綠色。

清中期·黃碧璽念珠

清中期·藍碧璽念珠
5.折射率
碧璽的折射率為1.624~1.644(+0.011, -0.009),其折射率隨鐵、錳的含量增加而增大。碧璽雙折射率為0.018~0.040,通常為0.020。
碧璽的力學性質
碧璽的密度為3.06(+0.20, -0.60)克/厘米3,密度隨鐵、錳的含量增加而增大。摩氏硬度為7~8,次于鉆石、紅藍寶石以及托帕石。
包裹體
寶石在復雜而嚴酷的地質環境中形成,外來雜質的混入以及在寶石形成過程中溫度、壓力等外界環境的變化,都會在寶石內部留下一定的痕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包體。有些包體是寶石天然生長的標識,有些包體則可以提供寶石產地信息,還有的包體是判斷寶石種類的重要特征。
碧璽形成環境復雜,包裹體普遍存在。碧璽內含有典型的不規則的線狀、管狀包體,有時還可見暗色的晶質包體,偶見星點,無規則分布。
綠色碧璽中,含有大量如絲狀、“撕扯狀”的氣液兩相包體,看起來如棉絮如流云,通常分布于整個晶體當中。這種包體在很多素面碧璽戒面以及碧璽珠串中比較常見。


碧璽手串
此手串顏色多樣,通透度較高,珠粒中可見到棉絮狀包裹體。
紅色碧璽內部含有許多與晶體長軸平行的裂紋,這些裂紋中常常被氣液態的包裹體所充填,此外還有發絲狀的液態包裹體。
部分碧璽內部還可以見到大量平行的纖維,通過特殊加工可以出現貓眼效應。

紅碧璽鑲鉆戒指
主石重17.3克拉
此戒指主石中包含發絲狀液態包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