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蘇)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
- 962字
- 2019-11-06 15:33:37
本書作者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工人家庭,上過初級教會小學,做過苦工,1919年進發電廠當鍋爐工的助手。同年烏克蘭得到解放,奧斯特洛夫斯基加入共青團,參軍并奔赴前線,1920年因重傷復員。大病初愈后進入鐵路工廠當助理技師,1923—1924年在邊境地區擔任共青團領導工作,1924年入黨,1927年病情惡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在病榻上創作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1935年為表彰他的不朽功績,蘇聯政府授予他列寧勛章。1934年奧斯特洛夫斯基開始創作《暴風雨中所誕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36年完成,同年12月22日病逝。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原型是作家本人,兩人的經歷和命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但這是小說,而不是傳記。小說以作家本人的經歷為情節基礎,但描繪的是經歷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爭、恢復國民經濟時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代共青團員的光輝斗爭歷程。正如作家本人所指出的:“在刊物上常有文章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種自傳性的文件,即是說,是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史,這當然不完全正確。我的小說,首先便是藝術作品,其中我利用了假想的權利。在小說的基礎上放了不少我實際的材料。但是,說這是文件則不對。這是小說,不是傳記,譬如,這不是共青團員奧斯特洛夫斯基傳。”(尼·奧斯特洛夫斯基,《我的創作過程》,載《蘇聯作家談創作經驗》,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小說保留了傳記的素材,采用了藝術典型化的手法,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在保爾·柯察金的身上集中了一代新人的性格特征。這是蘇聯文學中最卓越的英雄形象,正如著名作家法捷耶夫所說:“這個人物以其全部面貌,同許多俄國和外國作家小說中生動描繪的19世紀的青年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要再次強調,我認為整個蘇聯文學中暫時還沒有如此純潔感人、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這部閃爍著崇高理想光芒、洋溢著生活激情的經典之作,是特殊歷史時期下產生的一部超越時代局限的優秀勵志作品。小說問世不久,便被改編成電影和舞臺劇,并在世界各地流傳開來。它被譽為一部“超越國界的偉大文學作品”,是一部激勵了無數人的經典佳作,被視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書,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長銷不衰。1942年被譯介到中國,是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保爾·柯察金也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文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