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堅持以人民為主體的群眾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207]群眾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根本觀點,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在工作指導路線上的具體化,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共產黨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主體的群眾觀點,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一節 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根本觀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唯物史觀是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問題的總開關,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工作路線。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立場上,始終不脫離、不動搖這個根本立場,這是共產黨人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重大問題,也是廣大黨員干部要解決好的重大問題。共產黨員要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線,守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就必須樹立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

人民立場是決定我們黨的性質的根本政治問題。“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虛心向人民學習,傾聽人民呼聲,汲取人民智慧。”[208]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群眾觀點是極其重要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209]他關于人民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的論述,既與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劃清了界限,也與資產階級的“人民主權論”劃清了界限。講政治,離不開人民群眾,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們黨最大最重要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210]堅持人民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從歷史的人民性出發,進一步闡述了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人民性:“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11]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人民性根源于歷史的人民性,即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發展中,人民群眾的生產實踐活動構成整個社會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既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無論是在革命年代還是在改革、建設年代,人民群眾都是決定性的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大家“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這顆“初心”,就是人民至上的“心”;不忘初心,最根本的是不忘人民,以人民為中心。他在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民主生活會上指出:“中南海要始終直通人民群眾,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腦中。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須做到以人民憂樂為憂樂、以人民甘苦為甘苦,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懷著強烈的憂民、愛民、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氣,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訴求。”[212]他告誡全黨同志,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一定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把人民群眾關心的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13]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無論是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還是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無論是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還是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公信力;無論是扶貧、城鎮化建設、醫療衛生和發展網信事業,還是創作及研究導向、作風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都要求以人民利益為重,讓人民有更多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和舒適度。自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把堅持人民立場與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統一起來,把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統一起來,把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愿望統一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做出了重要的發揮和發展。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214]只有堅持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只有按照歷史規律辦事,才能取得成功。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理念體現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民的一個基本愿景。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既是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主體,同時也是共享革命、建設和改革成果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理念的核心是人民主體論,它包括四層內涵:一是全民共享,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不是少數人享有。二是全面共享,全面保障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的成果和權益。三是共建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四是漸進共享,共享發展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辯證過程。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什么抽象、玄奧的概念,而要使它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1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216]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要相信人民群眾,要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他提出,“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決矛盾和問題,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拜群眾為師”[217]。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首先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請教,向智者問策,從群眾中汲取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18]中國革命勝利是黨領導人民英勇犧牲換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是黨領導人民用汗水澆出來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是黨領導人民探索、創造出來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投身到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來。

做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宗旨,講了很多話,但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中央的考慮,是要為人民做事。”[219]毛澤東在解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時說:“為群眾服務,這就是處處要想到群眾,為群眾打算,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與國民黨的根本區別,也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和歸宿。”[220]共產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基礎上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級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221]。我們黨從最初起,就是為了服務于人民而建立的,我們的一切奮斗、努力和犧牲,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解放,這是共產黨人最大的光榮和使命。鄧小平同志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它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是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斗爭。[222]歷史歸根結底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從根本上說都是來自人民。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能夠贏得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根本原因在于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為人民的利益奮斗的。我們黨執政近70年來,盡管經歷過這樣那樣的曲折,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沒有變。這既使我們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獲得了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的強大動力,又使我們黨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奪取勝利的無窮智慧。

永遠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講話中強調,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對人民赤膽忠心是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全黨對人民的鄭重承諾。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只有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才能時時處處做到以百姓之心為心。“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223]永遠信任人民,永遠忠于人民,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以貫之地落實和體現到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我們黨就無往而不勝。

共產黨人對人民赤膽忠心的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治國理政的理論基礎。遵循歷史唯物主義這一觀點,我們黨提出了群眾路線,并把它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事實證明,我們黨有許多優勢,根本的一條是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政治問題,說到底,是黨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以及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離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執政能力和地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能否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個政黨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會使黨失去生命力,就會從根本上失去先進性。他在談到黨風廉政建設的重大意義時指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帶領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因有很多條,其中重要一條是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最終“用延安作風打敗西安作風”[224]。作風的實質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90多年的實踐證明,黨的作風關系黨的生命。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是長期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一項重大而長期的任務。

把人民滿意作為工作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根本標準”[225]。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歷史的評判者。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前進的推動者、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實現人民利益作為黨的最高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以人民為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這幾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把人民滿意作為黨的工作的根本標準,是落實人民主體地位、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條件。同樣地,將人民滿意作為判斷標準,內在地包含著黨的一切工作都要體現人民意愿,都要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為邦本,未有本搖而枝葉不動者”,“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我們共產黨人必須有這樣的情懷。[226]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執政就是要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為民造福,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才能堅如磐石。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表明,以人民期盼為念,以人民滿意為標桿,直接與共產黨的政治情懷和歷史擔當有關。他在談到中央領導集體的理想信念時說:“在我們這個崗位上的人,都應該能夠豁得出去。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獻身時,我們都要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我們都做不到,讓誰去做?我們的一切都應該為了人民,沒有自我,先公后私,克己奉公。我們最核心的這一層人,應該是具有獻身精神的一批人。”[227]人民的期盼,就是共產黨人奮斗的動力。那么,怎樣把人民的期盼化為工作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列舉了兩位偉人的事例來表達他的志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給自己定下三條原則:念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228]1973年,周恩來同志陪同外賓到延安參觀訪問,看到當地群眾貧困的生活情況,含著淚說:“解放都這么多年了,延安經濟還沒有發展起來,人民生活還這么艱難,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對此負有直接責任,今天要當眾做自我批評。”[229]習近平總書記以偉人為榜樣,經常性地走訪老少邊窮地區,看望那里的鄉親,所到之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看真貧、知真貧。他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現在我們國家發展起來了,大多數群眾生活條件好了,但不能忘了農村還有不少窮鄉親。大力發展經濟,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富裕起來,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共產黨人必須有這樣的情懷和擔當。

第二節 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

人民主體論是共產黨人的歷史觀,也是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兩者是相互融通、不可分離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人民至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切為了人民”的價值觀源于歷史觀。以人民為中心,一切為了人民,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這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核心思想,這一思想深深地植根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之中。習近平同志在1990年5月寫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干部的臨別贈言中說,“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我們黨的各級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須密切聯系群眾,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230]這短短的幾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唯物史觀與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內在聯系。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核心價值追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一條根本經驗。[231]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執政之基。首先,老百姓是共產黨人的衣食父母,我們要一心一意為百姓做事。他說:“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老百姓奔好日子。”[232]他在講話中曾多次引用河南內鄉縣一座古縣衙的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認為,共產黨人的愛民情懷要高于封建時代的官吏。其次,在談到權力的來源時,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權力無論大小,都是人民給的,也只能受命于人民,為人民謀利益。人民把權力交給了我們,我們在使用權力的時候就要讓人民放心。”[233]他多次強調,人民把權力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最后,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從根本上說都來自人民。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是黨治國理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自覺地將群眾觀點化為宗旨、立場、標準。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群眾》一文中,習近平總書記詳細地分析了確立宗旨對共產黨人的重大意義。他在引述了黃炎培希望“中共諸君”找出一條新路,跳出歷代統治者從艱苦創業到脫離群眾的周期律的問題之后指出:“毛澤東同志高度概括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莊嚴而偉大的號召,并把它作為我黨的唯一宗旨寫進黨章之中。”[234]這一宗旨解釋了共產黨的性質和使命,我們黨從最初起,就是為了服務于人民而建立的,我們黨的一切努力、斗爭和犧牲,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解放和幸福,這正是共產黨人最大的光榮和最值得自豪的地方。

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加強黨性和黨的宗旨教育,關鍵是引導黨員干部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所謂群眾立場,就是想問題辦事情都要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場,是人們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從根本上講是由人們的經濟政治社會利益和地位決定的。”[235]就利益而言,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黨再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就地位而言,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也是由黨群關系決定的。群眾在我們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民心向背。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少數人或個人的立場上說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不是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是黨的一切理論和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是黨必須始終踐行的根本政治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236]是否一切為了人民、是否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成為檢驗黨的工作的根本標準。共產黨人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對不對、做得好不好,要有一個根本的衡量尺度。“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改革和一切事業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他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是領導干部掌權用權的本質要求。領導干部無論官當多大、權有多重,都只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而且官越大、權越重,為人民服務越應該作出成績,越應該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行使權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行使權力的根本標準。”[237]他告誡領導干部要心存對群眾的敬畏、手握黨性的戒尺,“要經常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在忙著與黨的根本宗旨毫不相關的事情?……有沒有一心一意在為老百姓做事情?是不是在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而工作?古時候講,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現在就是要服務人民”[238]。只有做到心中有民,關注人民群眾的所想、所盼、所急,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蠻干亂干的“政績”、急功近利的“政績”、不切實際的“政績”,把求真務實落到實處。

實現宗旨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習近平總書記在為《擺脫貧困》一書所寫的“跋”中說:“我是崇尚行動的。實踐高于認識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動。”[239]在怎樣做到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的問題上,他牢記毛澤東同志的至理名言,堅持調查開局、調研開路,凡事眼睛向下,先當學生,不恥下問,問計于基層、問計于群眾,在實踐中探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辦法,把共產黨的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

落實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牽動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和政績觀,從群眾最關心的具體事項入手,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實現好人民的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為民辦實事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要求上,必須具體地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工作中去,帶著深厚的感情幫助群眾解決具體問題和實際困難,使廣大群眾真正成為現代文明成果的創造者和享有者。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的疾苦為己任,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思想境界應該比封建士大夫高得多,一定要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態度,抓實做細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每項工作,努力辦實每件事,贏得萬人心。[240]

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把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放在重要位置。習近平同志指出,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抓落實的重心一定要放在基層一線,各級領導干部都要堅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深入群眾,及時了解在上面難以聽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第一手資料以利于不斷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241]在寧德時,他提出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政策宣傳下基層的“四下基層”要求。到福州后,他建立了領導干部下訪接待群眾制度。后來他又在浙江大力推行這項制度,全省各級普遍建立了領導下訪的長效機制。他指出,下訪接待群眾是考驗領導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場,來訪群眾是考官,信訪案件是考題,群眾滿意是答案。下訪制度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主動下訪,是一項一舉多得的有益創舉:一是從源頭上減少了信訪問題的產生;二是密切了干群關系,領導干部深入基層,面對面地開展群眾工作,實打實地解決信訪問題,拉近了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三是有效地維護了群眾利益。下訪是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重要形式,他強調要把領導下訪活動作為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們要使群眾帶著問題而來,懷著滿意而歸,真正把服務人民群眾的目標要求落到實處。[242]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脫貧攻堅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43]習近平總書記說,黨員干部心中要始終裝著老百姓,千萬要記住政府前面的“人民”兩字。“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扶貧開發工作一直讓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夙夜牽掛,扶貧事業成為他人生歷程中從未忘卻的實踐,“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的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244]他的足跡走遍了中國絕大部分最貧困的地區,零距離體察民生疾苦。他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一遍遍強調脫貧的意義。“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245]在他看來,扶貧開發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福祉、國家長治久安。各級領導干部要從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從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高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我們黨領導廣大農民“脫貧困、奔小康”,就是要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

總之,在習近平總書記那里,黨性和人民性、宗旨和立場、目標和標準,在唯物史觀和群眾史觀的基礎上達到了和諧的統一。他把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具體化為了黨的立場、政治擔當以及個人的信念和境界。

第三節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們黨擔負的偉大歷史使命著眼,突出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并將其運用于黨的全部工作,提出了人民主體論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深化了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與方法,把歷史觀、價值觀和認識論、方法論統一起來。他指出,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方法,必須學習和掌握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實踐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根本工作方法。[246]

領導和群眾的關系是群眾路線的基本問題,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早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在談到貧困地區的發展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時指出,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黨的領導是通過具體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體現的,而我們的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眾中去,并且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關系,才能使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貫徹。更重要的在于,黨的方針和政策是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反映,而規律性的東西,正是蘊藏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247]很顯然,領導工作,就是領導群眾的工作。黨是憑借路線、方針和政策來領導的,而所有這一切從根本上說是從群眾中來的,而領導的過程是使之再回到群眾中去。領導和群眾的關系構成了群眾路線的基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在與群眾的矛盾中始終處于主要方面,這是我們黨始終告誡黨員干部要牢記群眾路線的重要原因。他誠懇地說:“在領導和群眾的矛盾中,如果領導方面是錯誤的,群眾方面是正確的,毫無疑問,領導是主要矛盾方面;如果群眾方面是錯誤的,領導方面是正確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領導,在于領導對群眾的說服教育工作沒有到位,在于領導的工作措施不適應于群眾。”[248]

群眾觀點是貫穿群眾路線的核心觀點。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要密切聯系群眾,最重要的是要堅持走群眾路線。“走群眾路線,首先要有一個群眾觀點。‘誠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眾觀點,密切聯系群眾才會成為自覺的行動。”[249]他在回答“怎樣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這個問題時,強調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這四個方面是內在統一的,心中要始終裝著老百姓則是貫穿其余三個方面的紅線。一方面,做一個縣委書記,首先需要心中有黨,“對黨忠誠,是縣委書記的重要標準。衡量一個縣委書記當得怎么樣,可以講很多條,但主要看這一條。‘善莫大于作忠’”[250]。另一方面,心中有黨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心中有黨就要自覺地增強黨性,“共產黨的黨性集中表現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馬克思說,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黨的性質決定了黨的領導干部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談領導者的修養,第一條就是要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這個觀念沒有樹立起來,其他都無從談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黨性觀念,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251]。他在另一處又說:“我們強調的黨性,包含著人民性的深刻內涵。我們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黨,她沒有獨立于人民利益的自身利益。”[252]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觀點,是堅持群眾路線的核心。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既體現了黨的根本宗旨和立場,也體現了黨的根本的認識路線和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社會認識論,是以人民群眾為實踐主體的認識論。毛澤東同志指出:“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見、計劃、辦法,只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所以,他突出地強調群眾路線的認識論意義,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簡單地說,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53]。

習近平總書記對群眾路線中的群眾觀點和領導與群眾關系的論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在領導與群眾的相互關系中,他強調了領導的主導性和人民群眾的根本性、基礎性,把領導者的實踐融入人民群眾的社會歷史實踐之中,把領導者和領導機關的情感和認識與人民群眾的情感和認識統一起來。群眾路線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真理觀,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群眾路線和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時,總是把這兩者辯證地統一起來。一方面,他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從群眾出發并以群眾為歸宿,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核心價值和落腳點;另一方面,他又強調到基層第一線去,向群眾的實踐請教,向人民尋求真理。在習近平總書記那里,認識來源于群眾與認識來源于實踐是統一的,一切從群眾出發與一切從實際出發也是統一的。2004年年初,習近平同志以“求真務實”為內容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求客觀真理之真”,下聯是“務執政為民之實”,橫批是“求真務實”。這副對聯生動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和價值觀的統一。他在一次講話中從四個方面闡明了落實“求真務實”的本質內涵,即貫徹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堅持求真務實的根本準則;正確認識國情和省情,按照國情和省情制定政策和開展工作,是堅持求真務實的根本依據;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遵循和運用規律,是堅持求真務實的根本要求;推進制度建設和創新,是堅持求真務實的體制保證。[254]在這四個方面中,第一個方面講的是價值觀,第二、第三個方面講的是真理觀,第四個方面則是把價值觀與真理觀統一的成果升華為程序、制度和體制,目的是保證黨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奠定在真理和規律追求的基礎之上。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事求是與群眾路線本質關系的論述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同志在談到“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時說:“我認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255]群眾路線是共產黨人的歷史觀,也是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和認識論。人民群眾既是最基本的實踐主體,也是最基本的價值主體和認識主體。群眾路線集中體現了我們黨關于價值觀與真理觀相統一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地論述了實事求是同群眾路線的本質聯系。他指出:“堅持實事求是,必須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它同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相輔相成、在本質要求上完全統一的。”[256]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堅持群眾路線是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和實踐的基礎。一方面,實事求是是在實踐基礎上認識世界的過程,這一過程只有通過“從群眾中來”才能實現。深入到群眾的實踐之中,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及時發現、總結、概括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才能獲得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決策。另一方面,實事求是又是在實踐基礎上改造世界的過程,這一過程只有通過“到群眾中去”才能實現。黨的奮斗目標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是根本一致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這就必須把從群眾中集中起來的意見、辦法,拿到群眾中去實踐和驗證,使正確的意見和真理性認識為群眾所掌握,成為群眾實踐的思想武器,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實際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把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緊密結合和統一起來,把對上級負責與對群眾負責緊密結合和統一起來,堅持一切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深入基層了解情況,深入群眾聽取意見,使各項決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意愿。”[257]這些論述是對黨的思想路線本質內涵的重要拓展和深化,從方法論的層面把歷史觀、價值觀和認識論統一起來了。

第四節 密切聯系群眾,身入群眾,心入群眾

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必須解決好干部和群眾心理距離拉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對人民疾苦要有情懷,深入群眾要帶真心、動真情,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拆除“心”的圍墻,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258]事實表明,“情為民所系”是“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重要思想感情基礎。

“心入”群眾的前提是“心系”群眾。所謂心系群眾,就是做到“心中有民”,即心里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講話貼近人民、奮斗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中說,當好縣委書記,必須始終做到“心中有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縣委書記是直接面對基層群眾的領導干部,必須心系群眾,為民造福。黨員干部心中要始終裝著老百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做到不謀私利、克己奉公。[259]對老百姓“帶真心、動真情”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黨和人民矢志奮斗中體現出來的情感意志品質,它表現為堅定的信念、高度的責任感和堅強的意志。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來源于他飽嘗艱辛的特殊成長經歷。在陜西農村7年的插隊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這段與黃土高原純樸鄉親摸爬滾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歲月,不僅讓他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國的農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什么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他對人民的深情和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擔當,深深融入他的人生追求之中。群眾,在他的心中有著最重的分量;基層,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要做到情為民所系,要培養和增強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要求黨員干部以先進人物為榜樣,學習和樹立五種崇高的情感。一要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情懷感。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二要學習雷鋒同志的幸福感。他雖然只活了22年,但他說:“什么是幸福?為人民服務是最大的幸福。”三要學習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他有一句名言:“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愛人民。”四要學習鄭培民同志的責任感。他始終把“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五要學習錢學森同志的光榮感。他把群眾的口碑當作自己無上的光榮。只有學習和樹立這五種崇高的情感,才能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切實解決好“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政治問題,努力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260]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心入群眾”和“心系群眾”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當前,干部與群眾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感情變化了,有的干部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腐蝕,淡化、忘記甚至背離了執政為民的宗旨,與群眾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對群眾的感情越來越淡薄,對老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引起了群眾的強烈不滿。這里面既有一個如何做群眾工作的問題,更有一個為什么人執政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批評個別干部不會說話,處于失語狀態。“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群眾,或是目中無人,對群眾缺乏感情。”[261]干群關系說到底就是對群眾的感情問題、情懷問題,如果不熱愛人民,那就談不上為人民而工作、而奮斗。所以,從感情入手考察干群關系,說到了事情的根柢處。阜平是晉察冀根據地的首府,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阜平戰斗和生活了11年。聶榮臻對阜平非常關心,他講過,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說到阜平老百姓生活依然貧困,聶榮臻掉了眼淚。習近平總書記對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懷有深厚感情,對實現他們的誓言懷有很深的情結。黨的十八大開過不久,他就親赴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讓革命前輩的富民理想得以實現成為他的使命。

對群眾的感情問題決定了對群眾的立場問題。對群眾的立場問題又夯實了對群眾的感情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從情感入手解決干群關系問題,打通領導與群眾相聯系的情感通道,對于保持黨的奮斗目標與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義。“心”是知、情、意的統一體,這三者是人的理想和信念的本體和基礎。情感滲透理性因素,人的情感不僅發生于認識和實踐過程,也會反過來對認識和實踐過程產生重要影響。知、情、意作為調節人的活動的動力因素,體現了人的能動性。習近平總書記重視人的心理結構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注重發揮領導干部的主觀能動作用去關心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去更好地實現黨的奮斗目標,這充分表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貫徹群眾路線過程中能自覺堅持歷史辯證法。

對群眾有真摯感情,這是領導干部老實做人的情感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說:“對群眾要滿懷真情。領導干部如何對待人民群眾,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也是領導干部能不能老老實實做人的感情基礎。”[262]黨員干部要對群眾有真摯感情,緣于老百姓對共產黨有很深的感情。習近平總書記到革命老區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所到之處,老區人民說的都是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沒有什么要求,“鄉親們心里只念著黨和政府好,我很受感動”。正是這種黨和群眾之間的魚水情深,使他認識到領導干部只有對人民群眾滿懷真情,才能從心里對得起廣大群眾。“將心比心”是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對廣大干部講的話,黨員干部與老百姓的交往是心與心的交流和碰撞,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這是干群關系健康發展的鐵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將心比心,換取真心,而不要掉以輕心。群眾也好,領導也好,人的感情都是一樣的,并不是群眾的感情可以簡單一點、群眾的需要可以降低一點,要將心比心。要獲得群眾的信任,主要靠平時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好群眾工作,臨時抱佛腳,佛也不會慈悲。”[263]只有心中裝著群眾,事事為群眾打算,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社情民意是觀察政治問題的晴雨表。習近平總書記的“民心觀”有如下三層含義:第一,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失去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黨要繼續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就必須始終密切聯系群眾。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亂?失民心而已!”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政的最牢固根基。只要我們牢記黨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就一定能防止“塔西佗陷阱”,打破歷代統治者從艱苦創業到脫離群眾的“歷史周期律”。第三,對共產黨人而言,“熱愛人民”應該成為他們的座右銘。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提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建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他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事,當地老百姓逢年過節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他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如果不愛人民,那就談不上為人民創作。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這是唯一正確的道路,也是作家藝術家最大的幸福。[264]

“心入群眾”,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懷抱真情去傾聽人民的呼聲、了解人民的愿望,是領導干部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習近平總書記在《把心貼近人民》一文中指出:“信訪工作的首義,在于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265]他舉例說,黨的好干部焦裕祿深入農村、深入生產,把群眾冷暖安危放在心頭,他帶領縣委委員到火車站看望逃荒的災民;在大雪封門的時候還要求縣委干部走出辦公室到農民家里去體察災情、解決問題;他一頭鉆進農民低矮的茅屋,坐在農民的床頭,自稱是農民的兒子。焦裕祿精神就是心中裝著人民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不斷增進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設身處地、換位思考,以群眾的憂樂為憂樂,以百姓的疾苦為疾苦,切實為基層排憂解難,真心為群眾辦事謀利,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

以“信念是本、作風是形”為指導,將心系群眾落到實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提出抓作風建設,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反對奢靡之風,找到了一個夯實黨的執政的群眾基礎的切入點。如果“四風”問題得不到有效遏制,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黨和人民隔開,就會像一把無情的刀割斷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其后果不堪設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266]對共產黨人來講,能不能解決好作風問題,是衡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樣解決作風問題、解決黨員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問題呢?

解決“四風”問題,要筑牢思想防線,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習近平總書記認為,“身之主宰便是心”,古人說“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在作風問題上,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風問題,很多是因公私關系沒有擺正產生的,都與公私問題有聯系,都與公款、公權有關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領導干部必須時刻清楚這一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267]

解決“四風”問題,要從理想信念抓起,補好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68]他形象地說,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只有用堅定的理想信念練就“金剛不壞之身”,黨員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在關鍵時刻靠得住、信得過、能放心,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解決“四風”問題,要從體制機制上破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聚焦“從嚴治黨”,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必須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和制度防線,著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269]許多問題,看起來是風氣問題,往深處剖析又往往是體制機制問題。解決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有大量的體制機制創新工作要做。作風建設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這么多年,作風問題我們一直在抓,但很多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不良作風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茬長一茬。癥結就在于對作風問題的頑固性和反復性估計不足,缺乏常抓的韌勁、嚴抓的耐心,缺乏管長遠、固根本的制度。一方面,“信念是本,作風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則形必散。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堅定理想信念是根本”[270]。另一方面,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靠什么管,憑什么治?就要靠嚴明紀律。毛澤東同志說我們黨是“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271],他特別把有紀律放在最前面,這不是偶然的,這是決定黨能否堅持革命、戰勝敵人、爭取勝利的首要條件。干部出問題,都是因為紀律的突破。理想信念是“主心骨”,紀律規矩是“頂梁柱”,沒有了這兩樣,必然背離黨的宗旨,做人做事就會走偏走邪,思想就會百病叢生,人生就會迷失方向。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任何時候都不能破紀律、壞規矩。

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沒有健全的制度,權力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腐敗現象就控制不住。如何靠制度更有效地防治腐敗,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我們要狠抓制度執行,扎牢制度籬笆,真正讓鐵規發力、讓禁令生威。以剛性的制度規定和嚴格的制度執行,確保改進作風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切實防止“四風”問題反彈,確保作風建設要求真正落地生根,使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在中國大地永放光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牟定县| 梅州市| 吴桥县| 雅安市| 卓尼县| 大关县| 桂阳县| 石台县| 大余县| 普安县| 禄劝| 江津市| 遵化市| 阳朔县| 惠东县| 永济市| 虞城县| 河西区| 象州县| 晋州市| 富阳市| 海南省| 赤水市| 托里县| 兴业县| 衡南县| 台湾省| 抚顺县| 漳平市| 仁化县| 景泰县| 甘德县| 特克斯县| 页游| 乌恰县| 石屏县| 吉水县| 祁门县| 个旧市| 乌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