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掌握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堅持實踐第一
- 開辟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境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叢書)
- 王偉光主編
- 15452字
- 2019-06-06 17:12:00
實踐第一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114]堅持實踐第一,辯證理解實踐與理論的內在關系,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哲學內涵。
第一節 實踐出真知,在實踐中摸規律
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115]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發展史上,這是第一次正面回答“摸著石頭過河”的具體內涵,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思想內容的豐富與發展。它不僅使人們更加深入地看到“實踐出真知”的客觀性與重要性,而且使人們對于“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內涵與認識論意義有了更準確的把握,特別是針對“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內在關系,也做出了辯證的闡釋與正面的解答。
實踐出真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根本的認識論立場。堅持實踐出真知,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認識論。什么是實踐?所謂實踐,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感性活動”,是人們“根據于一定的思想、理論、計劃、方案以從事于變革客觀現實”的活動,是“主觀見于客觀的東西”[116]。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舊哲學的根本特點。
主張“實踐第一”,注重實踐對于認識的本源意義,是由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引發出來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要想弄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必須充分掌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要想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必須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把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鑰匙,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主要環節。一定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與貫徹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積極肯定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那樣,堅持“從實踐中獲得真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老祖宗沒有講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只有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反復過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117]這段論述清楚地表明,我們不僅要始終堅持“實踐出真知”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立場,同時還要深刻認識到,堅持“實踐出真知”就是要堅持“在干中學”。有關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是坐等不來的,只有先干起來,才有從實踐中獲得真知的可能。否則,獲得真知只會是一句空話。在福建工作時期,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了“行動至上”的思想。他說:“馬克思說過:‘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我不主張多提口號,提倡行動至上。過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辦法,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腳踏實地干出成效來。”[118]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向浙江人民提出“走在前列,干在實處”。這就將實踐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認識高度,使人們深刻領悟到實踐不僅是認識的來源,同時也是在實踐中保持先進性的重要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壯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不是坐等而來的,人們必須在不斷的實踐和不斷的認識總結中,才能使之得以實現,并逐步完善。
堅持“實踐出真知”,就是要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方法論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119]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人需要不斷堅持與發展的偉大實踐事業,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來源于實踐,改革開放中的矛盾與問題也只能通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來加以解決。在這里,人們深入地看到實踐作為認識的起點與宗旨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告誡我們,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真理,也是古今中外歷史經驗的總結。他強調,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于落實文件,“要防止徒陳空文、等待觀望、急功近利……必須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和夙夜在公的責任意識。……要抓實、再抓實”[120]。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抓落實是領導工作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是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黨員干部世界觀正確與否和黨性強不強的重要標志。所謂落實,就是把中央精神落實到實踐中去、落實到基層中去、落實到群眾中去,使之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以確保黨和國家確定的目標任務順利實現。實踐證明,抓落實而不緊等于不抓,抓落實而不實等于白抓,一定要在求實、務實上下工夫。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堅持不懈地抓落實。從實踐與認識的內在關系來看,抓落實并不僅僅是一個實踐問題,而且還是出思想、出觀念、出點子、出方法的重要環節。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推進各項工作,根本的還是要靠實踐出真知。”[121]
在實踐中摸規律。“摸著石頭過河,就是在實踐中摸規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實踐角度對“摸著石頭過河”的高度概括和準確定義,是對在改革開放中脫穎而出的“摸著石頭過河”重要思想的充分肯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性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在改革開放中堅持“摸著石頭過河”的重要性。從“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這一提法中人們可以深入地看到,“摸著石頭過河”并不是一種隨意性行動,而是有著明確目的,勇于在實踐中摸索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性活動。大力探索改革開放的發展規律,不斷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最終目標。
“摸著石頭過河”重要思想被廣泛應用到各方面改革之中,成為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122]這不僅肯定了“摸著石頭過河”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實踐論意義,而且也肯定了它的方法論意義。“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主動、積極地從實踐中獲得真知,以循序漸進的方法,邊干邊摸索經驗,邊干邊提升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和目的,也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改革開放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以學、沒有現成的道路可以走。“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種探索性嘗試與實踐。這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123]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124]針對“摸著石頭過河”,一定要看到,它是實事求是原則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的方法論體現,強調人們必須始終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改革的步伐和重點;是一種有原則性的探索,強調人們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經驗規律,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改革;是一種有目標性的探索,強調人們要有的放矢而不是茫無目標,積極穩妥而不是盲目冒進;是一種有規則的探索,強調人們一定“要按照已經認識到的規律來辦,在實踐中再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而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125]。正是通過“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實踐、認識實踐,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有更大的勇氣、更大的熱情推動改革,發展社會主義,并最終形成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強調“摸著石頭過河”,反映對實踐的重視;強調加強頂層設計,是對實踐的尊重。“摸著石頭過河”,是做好頂層設計的實踐基礎。沒有在實踐中的摸索和總結經驗,再好的頂層設計也會失去原有的重要意義,在探索過程中迷失方向、背離實際、喪失根本,甚至會由此走彎路、入歧途。頂層設計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重要原則。通過加強頂層設計,能夠加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為“摸著石頭過河”提供更多的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經歷不同的實踐階段來完成不同的任務,以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不同問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會出現許多人們無法預料的新情況、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據不斷變化著的實際情況,從頂層設計上進行調整和補充,做到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只有把“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有機統一起來,才能保證改革開放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探索性,既具有謀劃性又具有突破性,才能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頂層設計”原本是工程學的一個概念,本義是統籌考慮項目各層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統攬全局,在最高層次上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不謀全局者不能謀一域,不足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就是要從全局謀劃和部署改革,加強對改革開放進行總體性的設計、全局性的謀劃,整體地、全方位地為改革提供一種指導性的方案。頂層設計解決的是實踐的前瞻性問題,所設計的是主要原則、總體思路、重點領域、基本規劃等,對于作好改革開放這篇大文章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如果說我們在探索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是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還需要完成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即用認識來指導實踐。加強頂層設計關鍵要做到如下兩點:一是要有的放矢,抓核心、抓重點,改什么、如何改,目標和方向必須明確。一些不具有全局意義的短期性問題、非關鍵性問題和日常性問題不必列入頂層設計的內容。二是要進行理論上的創新,運用創新性思維指導進一步的改革,設計出適應中國未來改革的目標理念和實施方案,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和社會和諧。
“摸著石頭過河”側重實踐范疇。頂層設計側重認識范疇,它以科學理論為指導,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總體思路和基本規劃。“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相結合就是實踐與認識相結合。這種結合的重要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提出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126]
第二節 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反對主觀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127],要堅持問題導向,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128]。他告誡全黨同志,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一定要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緊密聯系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緊密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實際,緊密聯系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變化,緊密聯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各項任務,自覺運用理論指導實踐,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觀規律、科學規律的要求,不斷提高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能力,把黨的科學理論轉化為萬眾一心推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129]這些論述既讓人們進一步看到正確理解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重要性,同時也告誡我們,一定要堅持理論同實踐相統一原則,弘揚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在理論與實踐上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
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黨同志的殷切告誡,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原則。實踐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性、能動性活動,本質上是屬于人的社會性活動。實踐是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的天然統一體,實踐與人的精神活動和認識活動天然地聯結在一起。人類的認識活動本質上是實踐的,而實踐又必然是主體的、能動的、批判的、創新的。所以,我們探究與把握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必須研究與把握人類的認識活動,因為人類的認識活動是構成社會實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沒有科學的認識方法、思維方式,就不可能有積極的有效的實踐活動,人類的實踐活動就不可能在充分的意義上實現它的能動性、批判性與創新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相統一,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認識論原則。
一切真知都出自實踐,因此,實踐是理論的基礎;一切實踐都必須尊重客觀實際,因此,實際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實際是實踐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130]在此,可以看到我們黨的理論的正確性,與積極將理論的基礎落實到客觀實際、真正做到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緊密相連。理論是人們通過實踐對外部實際對象加以反映的結果。有怎樣的實際對象,才會有怎樣的實踐內容,從而也才會有怎樣的理論內容;而理論內容是否正確地反映實際對象,正確的程度如何,是受主體所處的實際環境制約的。理論的內容與形式,永遠不會超越實踐的范圍;而實踐也永遠不會跳出由客觀實際所劃定的界限,客觀實際通過規定實踐而最終規定理論。因此,理論一定要與實踐相結合,理論一定要與實際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不斷變化,影響從嚴治黨的因素更加復雜,提出了很多新課題。我們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研究管黨治黨實踐,通過縱向和橫向的比較,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正確把握掩蓋在紛繁表面現象后面的事物本質,深化對從嚴治黨的認識。”[131]又說:“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是什么?就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不能脫離這個基點,否則就會犯錯誤,甚至犯顛覆性的錯誤。”[132]在這里,人們不僅深入地看到把握客觀實際的重要性,而且還對中國的當前最大的客觀實際有了具體認識。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必須實現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這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唯物主義立場始終堅持的根本內容。如果我們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相統一的過程中忘記了客觀實際,其結果必然會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潭,從而直接影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保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功,保證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實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這里的關鍵,就在于把主觀和客觀二者之間好好地符合起來。”[133]如果理論與實際相脫離,主觀與客觀相分裂,在這種條件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會歸于失敗。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辯證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134]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就是要堅持在實踐中學習,將研究理論與實際問題,作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鑰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帶著問題學,拜人民為師,做到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千萬不能夸夸其談、陷于‘客里空’。”[135]“帶著問題學”非常重要。由于問題意識來自客觀實際,又會反作用于客觀實際,因此,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強調人們必須以問題為導向,使理論在正視與解決現實的實際問題中實現創新性發展,而不是盲目自信或故步自封。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中國化、時代化”[136]。增強問題意識,就是增強對客觀實際的重視程度,將關注客觀實際具體落實為以注重現實實際問題為特點的問題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137],“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138]。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反對主觀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倡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的根本立足點,就是為了堅定不移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等主觀主義認識論錯誤。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會議上指出:“共產黨里鬧別扭的有兩個主義:一個是教條主義,一個是經驗主義。”他還曾經一針見血地說道:“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兩者都是主觀主義,是從不同的兩極發生的東西”[139],是主觀主義不同的表現形式。從歷史上看,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影響最大的兩種錯誤就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最為典型的特點,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割裂開來,因此,反對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只有在不斷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加以實現與完成。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形式主義,防止空對空、兩張皮”的問題,使人們看到了當前形勢下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反對主觀主義,反對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也不能采取實用主義的態度。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現實情況變化,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作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什么都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語錄來說話,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說過的就不能說,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同時,根據需要找一大堆語錄,什么事都說成是馬克思、恩格斯當年說過了,生硬‘裁剪’活生生的實踐發展和創新,這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140]在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了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反對教條主義的重要性。如果采取教條主義與實用主義的態度,我們就會在思想上脫離實際,就不能順利前進,甚至會出現嚴重的失誤。
“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事業,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推進。”[141]中國的改革開放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必須依靠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摸索通向成功的道路,因此,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實踐中,經驗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盡管經驗是很重要的,但是,一旦從重視經驗極端地發展成為經驗主義,勢必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形成嚴重的危害性。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批判教條主義的同時,也嚴肅地批判了經驗主義。在當前,經驗主義的主要表現形式是“閉門造車”,認為經過40年的實踐,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不需要再以開放的心態去接受國外的東西。例如,針對法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不等于關起門來搞法治。”[142]像“關起門來搞法治”,就是“閉門造車”,這是必須堅決反對的。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學習借鑒不等于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盤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14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反對教條主義與經驗主義有其特殊性,對此我們一定要有清醒認識。從總體上看,反對教條主義主要表現出以下四個特點:一是不能搞簡單的拿來主義;二是不能搞“全盤西化”;三是不能搞“全面移植”、照搬照抄;四是不能搞唯書、唯上。反對經驗主義主要表現出以下四個特點:一是不能搞閉門造車;二是要加強全面學習,不僅要學習直接經驗,而且還要學習間接經驗;三是不能重經驗而輕理論;四是不能重個別而輕一般。只有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將理論高度與實踐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144],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避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錯誤,從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第三節 高度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增強理論自信
高度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對經過反復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不能心猿意馬、猶豫不決,要堅定不移堅持。”[145]在此,人們不僅看到了高度重視理論指導作用問題的提出,同時也深刻認識到增強理論自信的重要性。
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基礎上對于理論重要性的充分肯定。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但是實踐的“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特點決定了認識必須在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人們必須積極運用理論指導實踐活動,因此,高度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內容。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就在于它能為人們的實踐指出明確的方向,規定自覺的任務,指明正確的道路,從而幫助人們以高度的自覺性能動地改造世界,達到預期的目的。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正在從事的振興閩東的宏偉大業,一刻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146]他強調,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加強全黨的理論武裝。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領導干部領導素質的核心和靈魂,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領導干部的基本功;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他特別要求,新干部、年輕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論學習,通過堅持不懈學習,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堅定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的必修課,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和全體黨員都應充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研究,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并指導自己的實際工作。
習近平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思想精髓,必須專心致志地讀、原原本本地讀,努力掌握貫穿經典著作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學懂學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147]他還強調:“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反復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反復琢磨、深刻領會。當前應特別注意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正像陳云同志說的‘學好哲學,終身受用’。學好哲學,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能使我們在錯綜復雜的革命建設實踐中不迷失方向。”[148]馬克思主義是認識與改造世界的最銳利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對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指導作用,是在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中實現,如果不反復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掌握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方法論意義就是無法得到全面、完整的實現的,我們在錯綜復雜的革命建設實踐中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只有依靠學習,才能走向未來。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學習本領,在全黨營造善于學習、勇于實踐的濃厚氛圍,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推動建設學習大國。”[149]他告誡全黨領導干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經受住各種考驗,就要堅持在讀書學習中堅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養、錘煉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堅持在讀書學習中把握人生道理、領悟人生真諦、體會人生價值、實踐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150]人必須學習一輩子,要重視學習和善于學習,要有“一物不知,深以為恥”的精神,加強理論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做到海納百川,不搞閉門造車;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獲得除直接經驗之外的間接經驗;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破除經驗的束縛而接納更多的理論知識;只有通過學習,我們在實踐中所獲得的大量的個別性的認識才能與一般性的認識相結合,成為更具有一般性意義的理論。“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干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151]學習是我們每個人進步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們黨和國家未來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增強理論自信,提升理論自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指導思想,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是提升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理論自覺的根本保證。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意義,如果我們缺乏足夠的理論自信,我們就會既不能達到“真學真信”,更無法實現在實踐中對它的自覺運用。在談到中國發展道路問題時,習近平總書記巧妙地打了一個比喻:“‘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152]毫無疑問,這個道理同樣適合于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選擇。他指出:“事實一再告訴我們,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153],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我們現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朝著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大目標前進的”[154]。但是,“一些人認為共產主義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認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見的,是虛無縹緲的。我們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動搖,根本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155]在針對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增強理論自信,真正做到在理論上不動搖、信仰上不搖擺,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意義用足用好。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豐富、發展和創新。增強馬克思主義自信,理所當然地包含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自信,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信,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自信,來源于對實踐的科學把握,來源于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內涵的準確把握,來源于對世情黨情國情的充分認識。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我們說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來源于實踐、來源于人民、來源于真理。”[156]由此可見,針對理論自信,一定要看到它與實踐、人民以及真理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來源于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的巨大成功,來自人民群眾對于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積極肯定與大力支持,來自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真理性。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在一步一步地堅實地走向成功。中國共產黨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絕不是盲目自信的產物,在此我們也絕對不能犯盲目自信的錯誤。
增強理論自信包括五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理論自覺。理論自覺體現為對理論重要作用的自覺認識,對理論發展規律的自覺把握,對理論指導實踐作用的自覺應用,對理論創新的自覺堅持;理論自信體現為對科學理論真理性、正確性的堅信,對科學理論民族性、人民性的堅守,對科學理論實踐性、創新性的堅持。理論自覺與理論自信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增強理論自覺可以促進理論自信,增強理論自信則可以深化理論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學懂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特別是領會了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始終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方向,才能帶領人民走對路,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157]這是對如何做到理論自覺的充分強調。
第二個維度是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及時總結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158]這一論述充分強調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重要性。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品質,同時也是增強理論自信的重要路徑選擇。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的不斷增強,不是來自對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盲目相信,而是來自馬克思主義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與創新,來自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具有普遍性真理性,而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變革和發展的具體思想又“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創新發展,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不斷發展中噴發出旺盛的理論活力,成為我們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自信的重要保證。
第三個維度是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講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強調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性。他明確指出:“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59]以人為本是增強理論自信的價值取向,堅持以人為本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必然要求。從理論發展上看,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在理論研究中關注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回答好時代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解決好民族發展的最緊迫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60],用樸實、生動、真切的語言表達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發展為了人民的目的。
第四個維度是實踐檢驗。理論一旦經過實踐檢驗是正確的,就可以更加自信。任何科學理論和制度,必須經得起實踐檢驗,才能真正起到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對經過反復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要堅定不移堅持。同時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
第五個維度是綜合創新。綜合創新是增強理論自信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極其繁重的任務,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161]增強理論自信,進行綜合創新,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要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要探索形式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創造出新的表現形式。要實現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既要有反映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的內容,又要有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的民族形式,真正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
第四節 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互動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不斷認識規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162]我們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
堅持實事求是,就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堅持實事求是,就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163]。這一論述不僅談到了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新的重要性,而且還在實事求是與理論創新之間建立了內在聯系。從實事求是的高度把握理論創新的重要性,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性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貢獻。一方面,我們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推進理論創新,就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就是在理論創新過程中將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落到實處;另一方面,理論創新的重大意義,就在于它真正體現了對于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堅持。有沒有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勇氣、決心與行動,是一個能不能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根本性問題。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社會總是在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的,其中有一些可以憑老經驗、用老辦法來應對和解決,同時也有不少是老經驗、老辦法不能應對和解決的。如果不能及時研究、提出、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理論就會蒼白無力,哲學社會科學就會‘肌無力’。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條規律是創新,提出一種學說是創新,闡明一個道理是創新,創造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是創新。”他還指出:“理論思維的起點決定著理論創新的結果。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164]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理論創新的重要性。
我們強調理論創新的重要性,并不僅僅因為這是一種理論上的追求。從理論創新與實事求是的關系上說,這是一個直接關涉能否真正做到堅持實事求是的重大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從客觀實際中“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從頭腦中臆造出問題來加以研究、探討與解決。在談到實踐與物質的關系時,毛澤東同志指出:“實踐使人們確信物質是客觀的存在。”[165]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前提下,毛澤東同志始終強調實踐的意義并不在于否認物質第一性觀點的存在,而在于可以使人們進一步確信物質是第一性的。由此可見,堅持辯證理解理論創新與實事求是之間的內在關系,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辯證唯物主義的堅持與發展,也是正確理解實踐與理論關系的重要前提。認識來源于實踐,但是,實踐的根本在于它是對物質客觀性的進一步確認,所以,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來看,強調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從本質上說就是為了堅定不移地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讓我們的理論與認識符合客觀現實,而不是遠離或背離客觀現實。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可以防止我們在理論創新過程中把“假學問”當作“真學問”來做,把“假問題”當作“真問題”來研究,由此一來,我們不僅不能實現理論創新,反而會誤入認識的歧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應該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
不斷推進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實現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2015年2月13—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調研時指出:“落實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要求全黨同志以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繼續書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166]我們不僅看到了不斷推進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重要性,而且也看到了實現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良性互動的重要性。
創新思想的提出源于馬克思。馬克思把科學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的革命力量。科學創新和科學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引起生產關系,以至社會關系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創新思想,充分闡明了緊跟時代發展不斷實現理論創新的原因與意義。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歷程都告訴我們:世界在變化,時代在前進,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我們認識真理、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創新、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征程也永無止境。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創新精神,根據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使我們黨的理論不斷向前發展,不斷為實踐提供新的理論指導,保證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167]
理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與時俱進。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相結合,是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在現實中,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現實生活中和群眾思想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168]。離開了實踐創新的支持,空洞的理論創新因為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往往會被束之高閣,最終淪為一紙空文。離開了理論支持的實踐創新也容易陷入盲目,且易偏離方向,或者探索成本較高,也就是“找到一條路是很不容易的”。人們在進行理論創新時,既要具備一種執著探索、創新改革、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敏銳深刻的理論洞察力,也要與實踐創新相結合,謹防出現空洞無物、脫離實踐的“理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過去取得的實踐和理論成果,能夠幫助我們更好面對和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但不能成為我們驕傲自滿的理由,更不能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包袱。”[169]這既是對我們過去的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所取得的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們今后進行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的美好展望。實踐創新永無止境,理論創新就永無止境。回首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每一次創造奇跡的背后,都有著在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良性互動下為其提供的強大理論支持。我們不能因為現有理論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就故步自封。相反,要在面向現實、“走向未來”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使我們的理論真正結合中國的國情,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發揮其有用的功能。
理論與實踐相比,具有相對穩定性,而實踐則處于永恒的變動之中。要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必須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不能為了維持理論的相對穩定性,而對大量涌現出來的實踐創新,采取漠視或視而不見的態度,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希望克服的弊端。另一方面,不能因為認識來源于實踐,而為了適應實踐的創新性發展,以至于不斷地變動理論,進行所謂的“理論創新”,從而使理論喪失了其相對穩定性特點。關于這一點,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定要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正確處理堅持和發展、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辯證統一關系。黨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理論與時俱進的歷程說明,每一次理論創新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不斷追求真理、大膽探索的結果。這個結合,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統一。”[170]
理論與實踐相比具有普遍性,而特定范圍的實踐則具有具體性。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良性互動必須注意兩點:一是不能因為理論的普遍性,認為通過創新涌現出來的理論具有包治百病的功能,從而忽視任何實踐以及實踐創新所具有的具體性與特殊性,以至于在理論創新的過程中犯“教條主義”錯誤。也就是說,拿著理論創新的成果當作“教條”去要求實踐創新,從而使實踐創新喪失其應有的活力。二是不能因為實踐的具體性與特殊性,認為實踐創新的成果是具有自己獨特的經驗特點的,從而強調“白馬非馬”,認為任何理論創新都無法全面、準確地概括實踐創新的成果,從而在實踐創新中犯“經驗主義”錯誤。在經驗主義錯誤存在的情況下,大量的實踐創新成果可能無法上升為理論創新成果,如此一來,不僅導致理論創新受阻,同時也會使實踐創新在新的發展中由于缺乏理論創新的指導而走入歧途,甚至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