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 恰同學中年
- 真月羽心
- 2306字
- 2019-07-15 22:38:07
劉建國下班后沒有直接回家,而是打算去看看老父親。
他單位在西山路,和老城隔著一條渠河,劉建國從教育局出來,沿著渠河邊走了不多遠就上了河上的鐵橋。
渠河是五十年代開鑿的一條人工河,是寧城人民的飲用水源。
這些年寧城在環境保護和治理上面下了不少功夫,渠河兩岸栽種樹木花草,渠河也被隔離網圍住,上面爬滿薔薇花和金銀花。渠河岸邊修建了供市民休閑散步的棧道,渠河兩岸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早晨傍晚跑步散步遛彎的人都很多。
劉建國一個人沿著河邊棧道往紡織廠方向走去。
紡織廠就在老城區的邊上,和渠河就隔著一路公路。
劉建國一邊走一邊欣賞著沿河的風景。時不時地和一些老人,放學的孩子擦肩而過。
如果李英還在的話,這個時候應該是兩個人漫步,一起回去看望老人。
夫妻雙雙把家還。
可惜……
唉?
不想那么多了。
劉建國拋開這個念頭,加快了步伐。
前面就是紡織廠的廠區西大門,也就是俗稱的后門。
紡織廠的正門是東大門,在城區里面。
紡織廠曾經是寧城最大的國有企業,有好幾千人,占地寬廣,廠房林立,分生產區和生活區兩大部分。
從東大門走到西大門都要用二十分鐘。
劉建國穿過馬路,走到紡織廠的西大門口,那燙金的廠名已經蒙上了厚厚的灰塵,門口站著兩個保安,無所事事,看著馬路上的車輛閑聊。
廠里面靜悄悄的。樹木高大顯得森然。
不像以往,隔著多遠就能聽見轟隆隆的機器聲,廠門口也是車輛不斷地進進出出送貨來,運貨出。
而現在紡織廠已經搬遷到八公里以外的工業園區去了,這里已經空閑下來,等著房地產開發公司來進行改造。
寧城這些年發展挺快變化也挺大的,老城區的這些企業都陸陸續續搬遷出去了,紡織廠算是最后的一批了。
所有的工廠都搬出了老城區,一個遠離工業污染,更加適合居家生活的新的寧城正在逐步的建成。
生活在這樣的城市,環境是優美的,生活也是美好的。
劉建國不由得想起一句歌詞: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看看西山公園方向的夕陽。
對啊,充滿陽光,哪怕是夕陽也是最絢麗的。
劉建國走過紡織廠的西大門,宿舍區還在前面。
再往前走了差不多五百米米右轉有一條街道,紡織廠宿舍的側門就在這條街上。
宿舍正門跟廠區東大門在一個方向,走正門的話要繞到老城區去,劉建國從河對岸過來這個方向走側門最方便。
劉建國在側門旁邊的超市買了兩瓶酒,又買了一兜水果拎在手上進了側門。
紡織廠的宿舍區也很大。
幾十棟新舊不一的樓房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院落。
里面地形錯綜復雜,道路縱橫交錯,不熟悉的人很容易迷路。
靠近側門這邊是最后幾棟集資建房,現在也已經很舊了。
越往里走房子越久越陳舊。
跟現在新修建的那些小區比起來,這里顯得古樸而幽深。
劉建國以前的家就在最里面那幾棟。那是廠里最先修的紅磚樓房,一套也就三十幾個平方,廚房是陽臺搭建的,衛生間在外面樓梯間,和隔壁一家一個。
這在那時候算是好的了。
還有條件更差的集體宿舍,廁所是共用的,一層樓就一個男廁一個女廁,經常上廁所像打仗一樣。
不過這里對小時候的劉建國來說是樂園。
宿舍大,小孩子就多,一到放假的時候,滿宿舍就看見孩子在跑,那些老太爺老太太要是坐在大榕樹下乘涼聊天,就看見一會兒一群孩子呼啦啦跑過去,一會兒又看見另外一群孩子呼啦啦跑過來,爬樹上房,折花捉蟲,弄得雞飛狗跳。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討人嫌的熊孩子。
宿舍大院里玩膩了,就結伴跑到渠河邊去玩。那時候渠河還沒有被圍上,有一架鐵橋通往河對岸。
夏天到渠河里游泳的人很多,那些大一點的孩子就拿個輪胎扔河里,趴在上面學狗刨,學著學著就會了,還有的趴在輪胎上順水漂流。據說最遠的漂到過渠河的盡頭,那里有一個小型的水電站,然后河水匯入江里。
劉建國是不敢漂這么遠的,他最多從河這邊游到對岸。
兩岸還有大片的農田。
渠河對面就是農場。
那里又是孩子們的另外一個樂園。
果園里,農田里都可以待一整天,樂此不彼。
逮青蛙,抓蚱蜢,掰玉米,摘果子都是他們干過的
事情。
夏天的桃子梨子西瓜,秋天的花生,紅橘,柚子,沒少被他們禍禍。
曾經有跑得慢的被農場的員工抓到,送到宿舍里站了一溜,讓各自的爹媽來領人,那天晚上,好多人家里都添了一道竹筍炒肉的菜,哈哈哈哈。
第二天有人一瘸一拐地出來,照樣往河邊跑,只是暫時不敢去農場了。
劉建國從來沒有被抓住過,不是他跑得快,是他很有分寸,果子沒熟的時候,他不會去碰,果子熟了,基本上也就點到為止,出手迅速摘兩個就閃人,找一個僻靜的地方一邊慢慢品嘗,一邊欣賞其他人被捉拿的場面,誰叫你們心太大,這個也想要,那個也很好,貪心不足蛇吞象,不知不覺就誤入果園深處,然后……哈哈,沒有然后。
更多的時候,劉建國是在稻田里摸魚,田里的鯽魚大的有巴掌那么大,小的也有二指寬。
捉幾條魚用枝條從魚鰓穿過拎著回去,拿給爹媽熬魚湯或者做豆瓣鯽魚,還能得到夸獎。看人家建國娃兒,就從來不給家里惹禍,還能抓魚回來改善生活,你娃學著點。
胡偉就是那時候跟劉建國走得近的,兩個人都是紡織廠的子弟,又在一個班,自然而然就經常在一起了。
還有就是捉螃蟹,螃蟹沒有多少肉,不用拿回家,幾個人就在岸邊烤來吃,考得半生不熟,有鹽莫味也吃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胡偉還從家里拿了兩節香腸出來,于是大家決定烤竹筒肉吃。
幾個人在河邊上砍了一根竹子,再分成節,把香腸胡亂切成片,又去地里拔了個蘿卜和小蔥,洗干凈,蘿卜切片,小蔥切斷,然后一片香腸一片蘿卜一點蔥花這樣依次往竹筒里塞,塞得差不多了,就把蘿卜葉子卷吧卷吧堵住竹筒口,然后開始挖一個土坑,把幾根竹筒放坑里,然后在上面燒火。
要不了多久,竹筒肉就烤好了。
拿開堵口子的蘿卜葉,一股香味撲鼻而來,香腸就不說了,而蘿卜吸取了香腸的鹽味和油脂再加上小蔥的清香各外多汁鮮嫩。
這絕對是劉建國吃過最好的竹筒烤肉。沒有之一。
嘶……
想到這里劉建國嘴里不由得開始分泌唾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