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7章 若余之游于四方

  • 大宋蘇軾
  • 鳳島
  • 2503字
  • 2021-12-18 13:00:17

我比落葉遲些抵達/水晶般的溪水,這生命的河流/將護送著落葉抵達遠方/我比落葉遲些飄落/屋瓦的青苔上,這時光的手掌/讓落葉守住古老和孤獨/我比落葉遲些退場/高大的樟樹上,零星的紅葉已經褪盡/而我仍在塵世飄搖/(藍雨《我比落葉遲些》)

就要離開這蜀地山河,老泉一家忙著預備遠行的用具。行囊固不可少,除了路上換洗的衣服、遮日擋雨的傘蓋外,宦游南北,客涉道途,冒觸居多,邪氣易入,方藥必不可少。其藥有治療斑疹的神仙紫雪,治療痰癥的小半夏湯、枳實丸,治療霍亂的丸方及厚樸湯、龍骨湯,治療腰痛的藥棋子、神功丸,治療婦人疾病的萬安丸,以及治療耳、口、牙齒等病的赴筵散、細辛散等。獨牛廂車不可少,其與平頭車大抵相似,有檐子,可容六人。前后有小勾欄,底下軸貫兩挾朱輪,前出長轅六七尺,獨牛駕之。盤纏不可少,程夫人生前積攢的錢財,除了散于親族民困者外,也為蘇家留下一年的資用。此次遠行耗費巨大,親友紛紛前來贊助。

宋人有行前祭神的習俗,稱為祖道,祭祀路神,取道之意。蜀地路神有陸地行神梓潼君,水神天妃等。梓潼帝君張亞之,晉人,居蜀之七曲山,人戰死而廟存,道教奉為主宰功名利祿之神。“長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號異甚。士大夫過之,得風雨送,必至宰相;進士過之,得風雨則必殿魁。自古傳無一失者。”(蔡絳《鐵圍山叢談》)祭品通常為黃羊和黃狗。

白在霜里流,田野發過高燒,一地的薄黃淡綠花啦啦地掉。蝴蝶失去筋脈仍掙扎著自由,顫抖如他此時急促的肺葉。在一片楓林下,老泉收住牛,看著楓葉吃力地托著夕陽,慢慢地擠入五畝的湖面。起風了,寒風擾亂了葉落,也撩撥起老泉過往的憂傷,像整個秋季廉價的狂歡,這些年無法修補的風霜,看來格外凄涼。今夕,南行的船筏已在胸中,他又朝夫人的墳長長遠遠地看了一遍,想收起那淡淡的轍印,想留下這童貞的霜紅,想從此鎖上心門:

“始予少年時,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備具,終日嬉游,不知有死生之悲。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喪兄希白,又一年而長子死,又四年而幼姊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于丁亥之歲,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既,而有長姊之喪。悲憂慘愴之氣,郁積而未散,蓋年四十有九而喪妻焉。嗟夫,三十年之間,而骨肉之親零落無幾。逝將南去,由荊、楚走大梁,然后訪吳、越,適燕、趙,徜徉于四方以忘其老。將去,慨然顧墳墓,追念死者,恐其魂神精爽滯于幽陰冥漠之間,而不獲曠然游乎逍遙之鄉,于是造六菩薩并龕座二所。蓋釋氏所謂觀音、勢至、天藏、地藏、解冤結、引路王者,置于極樂院阿彌如來之堂。庶幾死者有知,或生于天,或生于人,四方上下,所適如意,亦若余之游于四方而無系云爾。”

嘉祐四年(1059年)九月,蘇洵為了超度死去的親人,捐造了觀音、大勢至、天藏、地藏、解冤結和引路王者等六尊菩薩像,連同兩副龕座都一同舍予極樂院,在如來堂里供養,為此作了上文《極樂院造六菩薩記》。

蘇洵捐造的六尊菩薩分為兩副龕座,一副龕座上立著觀音、大勢至、天藏,愿亡魂得以超度;一副座上立著地藏、解冤結和引路王者,愿亡魂得以轉世。

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又稱大精進菩薩,簡稱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觀無量壽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其形象身放紫金色光,法相與裝飾皆與觀音同。

天藏菩薩,雙手合十,袒胸跣足,飄帶長裙,瓔珞披體,立于青蓮之上,其有今日,標心迴施當生本命星君,照臨一切宿曜。并愿承大悲之妙力,降此日之香壇。

引路王者亦稱引魂菩薩,主導亡者入佛國凈土。佛經稱,人命終時,口誦阿彌陀佛名號,就會有菩薩下臨接引死者西去佛國。引路菩薩均冠戴化佛,手持招魂幡,立于蓮臺,回首觀望著身后的往生者,正是主動接引去西方凈土之意。

地藏菩薩主地獄之事,其與引路菩薩,成為死者求福升天信仰中的一組重要大神,意為令亡者在地獄中經過地藏救度后,直接由引路菩薩導入凈土彼岸。與“地藏王菩薩”的稱號對應,引路菩薩在宋代也稱“引路王菩薩”。

老泉捐贈的龕座,主尊為引路菩薩與解冤結和地藏,引路菩薩挽高髻,著長裙,戴耳飾,立于云臺,左手于胸前執物,右手執長幡,幡帶迎風而起,菩薩身姿右傾,回望跟隨在身后的往生者。

右側地藏戴風帽披袈裟,持錫杖,左右各有一軀弟子立像。此龕中戴風帽的地藏形象,來自敦煌《道明和尚還魂記》中的“覆頂披帽”記載。

在引路菩薩和地藏間還加入了三頭四臂可蓮花化生,眾障凈除,可前往凈琉璃世界、消災除病的解冤結。

“解冤結”信仰脫胎于藥師佛信仰:“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贏瘦,不能飲食,喉唇干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則,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最早見諸于佛經的解冤結菩薩就是這位“救脫,摩訶薩菩薩“。

“解冤結”信仰逐漸從《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中剝離出來,造像供奉之外,從《佛說解百生冤結陀羅尼經》中獨立出的真言、經咒所規定的修行程式,又附著在阿彌陀佛信仰中,廣為流布。

“冤家宜解不宜結”。其后,佛道互鑒,詞牌“解冤結”出現,當時道士多用其填詞,抒發道教修煉、出世隱居、長生安樂之道情。據傳,全真派著名道士丘處機作有“解冤結”詞三首,詞曰:

北方一日,南方一日,共東西、四方交日。夢寐沉沉,且往來、游行銷日。待佗年、道心開日。百年短景,都來幾日。暗推排、今朝明日。不覺推排,到圣賢、嘉音來日。洞天開、是吾歸日。

當初學道、憑空煉己,志沖天、人間無比。放曠山林,次后復、逍遙云水。過夷門、又臨秦地。飄蓬十載,游程萬里。度關津、崎嶇迢遞。事事諳來,但悟了、般般總棄。只隨緣、布裘芒履。

山河已定,干戈不起,太平時、八方和義。齋醮頻修,盛答報、虛空天地。謝洪恩、暗中慈惠。千年一遇,神仙出世。幸遭逢、莫生輕易。供養精嚴,但一歲、勝如一歲。遇良辰、大家沉醉。

虔誠即自由,彼岸那無邊的黑,無邊的暗啞,相信諸佛的力量,能為我死去親人的亡魂照亮往生的路。佛佑之處,吾心方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崇明县| 渭源县| 漳平市| 濉溪县| 天长市| 泸西县| 广元市| 永城市| 民和| 应城市| 九龙县| 黄山市| 龙州县| 汾西县| 米易县| 彩票| 江源县| 江西省| 新邵县| 昌都县| 景泰县| 永吉县| 万年县| 石狮市| 福清市| 博爱县| 梁平县| 平昌县| 柏乡县| 淳化县| 龙州县| 鹤壁市| 伊川县| 平陆县| 兴海县| 临澧县| 枣庄市| 乌审旗| 娄烦县|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