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山溪弱冠衡茅住(八)
- 大宋蘇軾
- 鳳島
- 1404字
- 2019-09-13 10:25:43
慶歷三年(1043)冬,蘇軾開始總角入校。
總角是宋代男童發式的一種,相應年齡為八九歲。那時人的年齡不直白于數字,而代之以與年齡相關的稱謂。如“湯餅”指代出生三日,因出生三日時,邀親友進食湯餅;周歲時為“初度”,《離騷》中有“皇攬揆予初度兮,肇錫予以嘉名。”屈原的父親仔細揣度他的生辰,占卜給他起個好名字;幼年又作“生小”,語出《孔雀東南飛》:“昔做女兒時,生小出野里。”當年生而為女,從小在鄉野里長大。到了童年,束發結之,發髻向上分開,謂之“總角”。“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兒時打鬧嬉笑,有少年之心,則有少年之樂。回到宋代,兒童發式大致有六種:
一種是蓄發一撮,分為四式:在頂門留一撮,其余全部剔去。謂之“髫”,指下垂之發;將頭頂前部的頭發梳起,用束帶纏繞,宛若博焦之狀,謂之“鵓角”。在頭頂正中或偏后留一撮,編結成一短辮,外形修整為圓形,遠看像馬桶蓋,謂之“馬子蓋”;在后腦部留一撮,并束以彩帶。
一種是蓄發兩撮,分為二式:頭頂兩側各蓄發一撮,較短,分編成兩個小髻,謂之“總角”;頭頂兩側各蓄發一撮,較長,變成細辮,其余剃掉。
一種是蓄發三撮,將頭發理成三堆。正額一堆,兩側各一堆,扎束成辮子或髻,余下剃掉。
一種是將剃后剩下的頭發,編成若干各小髻,每小髻上扎一個穗帶。
一種是披發,不常見。
最后一種是女童發式。變化不多。一般分為兩個或三個發髻,頭頂周圍有一圈如錦緞織物、玉珠作裝飾。姐姐蘇八娘,梳的既是這種發型。
蘇軾的發型就是頭頂兩側各蓄發一撮,較短,分編成兩個小髻的那種“總角”發型。
送走蘇軾蘇轍后,家里剩下老泉一個男人和四個女人,既程夫人,蘇軾乳母任彩蓮,蘇洵之妾蘇轍之保姆楊金蟬,蘇軾的姐姐蘇八娘。一日,老泉忽然嘆道:“吾自視,今猶可學。然家待我而生,學且廢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惡使子為因我而學者!子茍有志,以生累我可也。”程夫人本為大理寺卿程文運女,家為眉洲當地富戶,而蘇洵家貧。程夫人毅然賣掉所能賣掉的服裝、首飾和古玩,用所得錢財在眉山城租賃了幾間房子,占地五畝。來經營縐紗一類絲織品。老泉為這個商行起了個文雅的名字“紗縠行”。紗縠,指代輕細的絲織品。紗,古作“沙”,指絹之輕細者。取自《周禮·天官內司服》:“周王后夫人之服,以白紗縠為里,謂之素沙。”非現在之棉紗,那時棉織物還未出現;縠,縐紗一類絲織品,歷代以來,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部喜包縐紗帕,由絲織品逐步由麻紗織品取代,需求量極大,故賣縐紗歷代走俏,程夫人經商的選項極佳。不出兩年,蘇家就成了眉山城里的富戶。此間,蘇洵專心治學,學問大進。
從這一年的冬天起,蘇軾姐弟結束了在拔股祠的童年歲月,“情人已遠,江山已涼。”蘇軾后來再也沒有回去過。拔股祠那漸行漸遠的溪水、楊柳、梧桐、朝暉與夕陽在他和他們的心里越藏越深,在那里他們把近處看大,把遠處看小,“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把隱士看成一顆樹。拔股祠在他們或長或短的人生里,一半凌空,一半夢里,一半眼前。后來在大觀元年(1107)年,蘇轍定居穎昌,在他臨去世的前幾年,這個百口之家為買下卞氏大宅而歡慶不已。宅子翻修期間,蘇轍特別寫下《葺東齋》想起了拔股祠的往事:
敝屋如燕巢,歲歲添泥土。
泥多暫完潔,屋老終難固。
況復非吾廬,聊爾避風雨。
圖書易新幌,幾杖移故處。
宵眠不擇安,鼻息若炊釜。
兒孫喜相告,定省便蚤莫。
我生溪山間,弱冠衡茅住。
生來乏華屋,所至輒成趣。
苦恨無囊金,莫克償地主。
投老付天公,著身豈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