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少年篇(1892—1904)

小黑塞要做文學(xué)家的愿望,同父母、學(xué)校的期望發(fā)生了巨大沖突。他知道,父母和老師雖然言談中十分尊重作家,然而一個小孩子想當作家,在他們眼里真是瘋了。他們對他的期待是做一名牧師或神學(xué)學(xué)者。

經(jīng)過幾年叛逆抗爭、狂飆突進的青春期,18歲的黑塞終于在1895年10月17日告別了親人、故鄉(xiāng),只身前往圖賓根,走上了他所希望的自食其力的文學(xué)人生道路。

《浪漫之歌》及《午夜之后》

1895年10月至1899年6月近4年時間,赫爾曼·黑塞是在圖賓根黑肯豪爾書店度過的,他先做了三年學(xué)徒,后來做了一年書店伙計。在這里,他白天做店員,晚上挑燈夜戰(zhàn),自修,創(chuàng)作。

他閱讀大量德國及外國書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紀的歐洲文學(xué)和哲學(xué),為他后來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

黑塞欽佩歌德君主般的沉著穩(wěn)重,然而又覺得自己很難仿效。他更容易受到吸引并愿意接受的是像諾瓦利斯、艾辛多夫這樣的浪漫派作家,在他們那兒他很容易找到情感上的共鳴。平庸乏味的現(xiàn)實對浪漫作家的折磨,以及他們對“藍花”的浪漫追求,正與他的生活狀況相類似。書店里的工作是他的乏味現(xiàn)實,而他的“藍花”是他的一間斗室。從到毛爾布隆上中學(xué)開始,他便有一種要用文字將自己夢想表達出來的沖動,他的渴望令他備受磨難。他要寫詩,詩如同肖邦的音樂,肖邦音樂是感情的傾訴,是轉(zhuǎn)變成音響的感情。

于是在一個個不眠之夜,他在斗室燭光下寫出了一首首富有浪漫情懷的詩篇。母親過55歲生日時,他送給母親一本小冊子作為禮物,小冊子里都是他自己寫下的文字和詩篇。對母親56歲的生日,他還計劃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

黑塞了解到,德累斯頓有個出版商愿意為青年作者提供幫助,出版他們的作品,前提是自己支付印刷費。于是黑塞決定自費出版自己的詩歌集,他將自己15—21歲間創(chuàng)作的詩歌編輯成冊,用自己做學(xué)徒工的積蓄支付了175馬克的印刷費。1898年9月30日,21歲的赫爾曼結(jié)束了書店學(xué)徒期,轉(zhuǎn)正為伙計在書店工作,從此每月可得到80馬克的工資。

10月份,飄逸著清新的油墨味的詩集寄來了,這本收集了38首詩歌的薄薄詩集,封面左面是葡萄藤枝葉,右面寫著:浪漫之歌,赫爾曼·黑塞。

可以說,黑塞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生涯正是以這第一本詩集為開端的。多年后,他自己將這第一本詩集自嘲為“小韻律玩意”和“唉嘆篇”。不過從詩集中讀者不難感到他在語言韻律方面的追求和努力。這本44頁的詩集共印刷600冊,兩年內(nèi)只賣了54本。

黑塞興奮地馬上將詩集寄給母親,作為送給她56歲生日的遲到的禮物。

一年之后,黑塞的第二本小書出版,這是一本85頁的隨筆集,書名選用的是《浪漫之歌》中一首詩的詩名《午夜之后》。1940年這本小書再版時,赫爾曼·黑塞在前言中寫道:“這是我第一部隨筆集,其書名的含義對我很明確,對許多讀者則不然。在這里我想做一下暗示,暗示我的住所和我創(chuàng)作的田園正位于某個奇妙的時空之間……這些散文里我想展現(xiàn)的正是一個文學(xué)藝術(shù)家的理想王國,一座美麗的島嶼;這里的創(chuàng)作是解脫白日卑微勞作后對夜晚的回歸,是對夢想和美麗孤獨的回歸;書中不乏美學(xué)追求。”簡單地說,書名昭示:這些都是年輕黑塞斗室里挑燈夜書的作品,是無眠午夜后有關(guān)他夢想的文字。

伴隨《午夜之后》的出版,22歲的赫爾曼·黑塞覺得,他青少年時代的狂熱、敏感、哀傷該告一個段落了,巴塞爾又一次在召喚他,他離開生活了四年的圖賓根,很快在瑞士巴塞爾一家書店找到一個做伙計的職位。

巴塞爾:文壇新星

1899年9月黑塞來到巴塞爾。他先在萊希書店工作,1901年4月起,又轉(zhuǎn)到瓦藤維爾舊書店,一直待到1903年初。在巴塞爾,他也像在圖賓根一樣,一般白天工作,晚上研習(xí),寫作。

在那里,他很快找到一個能讓人受到精神激勵的思想活躍的新環(huán)境。他常到國家檔案館官員、歷史學(xué)家魯?shù)罓柗颉ね呖霞{格爾家拜訪,還潛心自修大學(xué)美術(shù)。巴塞爾藝術(shù)博物館成了他最喜愛的流連之處。很快,他的新作《赫爾曼·勞舍爾的遺詩遺文》(后改名為《赫爾曼·勞舍爾》)于1900年11月在萊希書店出版社出版,得到好評,為此他也得到一筆收入。

1904年2月首部長篇小說《彼得·卡門青》出版,出版社除了同他簽署“出版合同”外,還簽訂了一項“附加合同”,這個“附加合同”里白紙黑字寫著:在接下來的五年內(nèi),菲舍爾出版社享有購買赫爾曼·黑塞所有新作的權(quán)利。

這樣,26歲的黑塞終于夢想成真,從一個書店店員成為一名職業(yè)作家,實現(xiàn)了“將自己業(yè)余時間的夢想與勞作變成日間夢想與勞作”的愿望,實現(xiàn)了靠寫作養(yǎng)活自己的理想。

經(jīng)濟上的改觀,讓他認識到:自己結(jié)婚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1904年8月,27歲的黑塞同36歲的瑪麗亞·波諾利締結(jié)連理。婚禮過后,他們遷入博登湖畔德國境內(nèi)一個小村莊。

青少年時期的詩作

新婚夫婦搬到德國鄉(xiāng)下前的黑塞青少年時期,是黑塞詩作的豐盛期。1898年年底他結(jié)束書店學(xué)徒時,自費出版的詩歌集《浪漫之歌》,編輯的是他15—21歲間創(chuàng)作的詩歌。

《浪漫之歌》問世三年后,1902年6月柏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詩集》,它是卡爾·布塞所編叢書《當代德意志詩人》的第三卷。該《詩集》發(fā)表了166首他的詩篇,其中大部分寫于22—25歲三年間(18—25歲間他共寫下大約380首詩)。對這本《詩集》,文學(xué)評論家特奧多爾·豪斯(后任第一位聯(lián)邦德國總統(tǒng))認為“除了一些可愛的稚嫩感及仍常出現(xiàn)的青年作家的不夠靈活感外”,這個時期的黑塞詩作“都是藝術(shù)上的成熟作品……聲調(diào)不再”(像《浪漫之歌》中的)“那樣高揚,不論是早春的明媚、夏夜的沉寂,還是秋日黃昏的蕭瑟都不再那么強盛;色彩柔和了些,心靈的跳動緩慢了些,而且更委婉,更富有思想了。《詩集》中的詩作都是出色作品,形式自如簡約……詩人要同他的青春告別,尚不具有成熟男人的沉穩(wěn),無奈順從之中還流露著輕微的膽怯和抱怨”。

《詩集》編者卡爾·布塞這樣評價年輕的黑塞,他如此“不安而尋求安寧,無家無鄉(xiāng)而尋找歸宿。他常仰望星空,賦予‘渴望’以不同名稱”。這便是黑塞被稱為懷鄉(xiāng)詩人的開始,而這里的“鄉(xiāng)”,并不是地域上的意義,而是精神上的追求,對文學(xué)美學(xué)的追求。

這部《詩集》分為六個部分:步行篇、愛情篇、歧路篇、致美篇、南方篇、和平篇。

《詩集》出版四年后,黑塞自己評價道,這些詩歌很“有小伙子的勁頭”。

黑塞青少年時期著名的詩篇有:《鄉(xiāng)村夜晚》、《伊麗莎白》、《原野上……》、《白云》、《七月的孩子》等。

獻詞

這些歌兒乏藝術(shù),少光亮,

無所雕飾,它們在花谷里唱響,

可創(chuàng)作它們的心,是熱的,

我總是發(fā)自內(nèi)心吟唱。

教我唱的,并非什么智慧,

快樂的歌就誕生于我胸膛;

如果歌兒,在春之山谷唱起,

隨著風(fēng)兒,它又會逝于晚霞旁。

如果你能理解,在玩笑樂趣與痛苦中

我將什么當做了神圣,

如果在這些歌中,你能將我年輕的心讀懂,

那便是我所期盼的報償。

(1892夏)

題解:這一年是黑塞青春期狂飆突進、危機重重的一年。在毛爾布隆修道院中學(xué),14歲黑塞的理想同學(xué)校經(jīng)院式精英式教學(xué)體系發(fā)生了劇烈沖突。1892年3月7日,他從毛爾布隆修道院中學(xué)逃出,第二天家人才收到他平安返校的電報。后來人們了解到,這一夜他是在零下七攝氏度的野外一個茅草垛里度過的。

為他的一時“糊涂沖動”,黑塞必須受到處罰。他從半夜12點半一直被關(guān)到早晨8點半,關(guān)了八個小時的禁閉,這期間沒有吃喝。返校后,他萎靡不振仍然不能正常就學(xué),5月7日父母只好將他帶到巴登鮑爾一個牧師朋友的療養(yǎng)院。

黑塞在療養(yǎng)院的日子本來還算悠哉游哉,可他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奧格妮的年輕姑娘,盡管女孩比他大7歲,可他對她仍一見鐘情,不能自拔,不斷給她寫情詩。受到婉拒后,他的內(nèi)心又一次失去平衡,他羞愧已極,甚至買了手槍,威脅要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兩天后,在牧師建議下,他被送往專門收治有精神障礙的青少年的施德藤宮安定療養(yǎng)院。

整個七月份他都在這家安定院度過,父母讓他住院的決定令剛滿15歲的小黑塞憤懣不已,心靈受到極大傷害,使他一時產(chǎn)生了很強的叛逆心理。這期間他寫下23首獻給奧格妮的詩,這里便是其中一首。

我的墓歌

我的墓歌應(yīng)是愉悅音響,

是明朗晨輝中的

快樂的春歌,

是鳥兒們的風(fēng)趣的鳴唱。

不要用十字架裝飾我的寧靜,

莫讓死亡字眼出現(xiàn)在碑石上,

要用花環(huán)將我哀悼,

用淚水將我埋葬。

我的名字將伴隨主人死去,

只有我的歌還會繼續(xù)傳唱,

它們響在遠遠近近,

在樹林里,山谷中,小溪間,草地上。

如果有顆年輕的心,

將之理解,并將它

在愛之痛、春之趣里吟詠,

那便是我最后的愿望。

(1892夏)

題解:這首詩也為奧格妮所作。日后,黑塞與奧格妮建立了終生的友好關(guān)系。

我是一顆星

蒼穹中我是一顆星,

將這世界打量,將這世界鄙夷,

在自身灼燒中燃盡。

我是大海,翻騰于黑夜,

哀怨著,沉重奉獻似的,

重新?lián)涞脚f日罪孽上。

我被你們的世界驅(qū)逐,

被驕傲造就,被驕傲欺騙,

我是國王,卻沒有疆域。

我是啞然的激情,

在沒有爐火的房子里,在沒有刀劍的戰(zhàn)場,

病倒在自己的能量中。

(1896)

題解:1895年10月,18歲的黑塞告別家鄉(xiāng),前往圖賓根一家書店,開始了三年學(xué)徒生涯。學(xué)徒工余時間,除埋頭閱讀自修,進行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他還喜歡同友人聚會或徒步行。

寫這首詩時黑塞正在圖賓根黑肯豪爾書店做學(xué)徒。這首詩也是一種對青春激情的描寫。這里的國王不是童話中,或某個王國的國王,而是一個人的內(nèi)心感受:不被世人理解,被驅(qū)逐,有勁無處使,又滿懷自信渴望的感覺。“舊日罪孽”應(yīng)指他在父母、家人眼中的種種劣習(xí),現(xiàn)在他需用奉獻精神來做補償。筆者在網(wǎng)上讀到當代德國讀者對這首黑塞詩的評論,一位年輕人寫道:他喜歡這首詩,因為它會是某些時刻情感的表達。這首詩選入了黑塞自費詩集——第一本詩集《浪漫之歌》。

青春的離去

夏,累了,低下頭顱,

凝望湖面它泛黃的身影。

我已走累,風(fēng)塵仆仆,

林蔭路上踽踽獨步。

楊樹間吹過怯怯的風(fēng),

紅紅的,是我身后的天空,

面前是對黃昏的恐懼,

是死亡,是朦朧。

灰塵滿身,我蹣跚前行,

青春已在身后駐步躊躇,

她垂下俏麗的頭顱,

不愿陪我走日后的路。

(1897.9)

題解:“青春為什么要離去?”人們不是很明白。

據(jù)稱:“這里指的是作者在與年少時光告別。青少年時期也意味著玩耍時光,受父母保護、無憂無慮的時光。告別青少年時光,意味著要挑起生活的艱辛擔(dān)子,作者感到少年時光已留在了身后,他已在走向成人、成熟。”

也就是說,這里的離去,是作者感到青少年時光的逝去,他正走上艱辛的成人之路。這年,20歲的黑塞還在圖賓根的一家書店當學(xué)徒,他履行了自己對父母許下的諾言:自食其力,承擔(dān)自己的生活。

鄉(xiāng)村夜晚1

羊倌趕著羊,

穿過寧靜的街巷,

房舍,睡意來襲,

朦朦朧朧似入夢鄉(xiāng)。

當下,這些墻里,

只有我來自異鄉(xiāng),

我的心浸滿憂傷,

將一杯思念之酒飲光。

路引我行至的地方,

到處都有爐火閃亮,

只是從未感到,

身在故國家邦。

(1897.10.18)

題解:此時黑塞在圖賓根黑肯豪爾書店當學(xué)徒工。此詩收在詩集《浪漫之歌》中。有評論家認為,該詩不失為黑塞青年時代的純樸佳作;但最后一段并不適宜黑塞本人,因他早就知道他的心靈故鄉(xiāng)——他的精神歸宿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詩中的“我”,不一定是作品本人,就像小說中的“我”一樣。

午夜之后

午夜之后,

人們都已墜入夢鄉(xiāng),

只剩月亮和森林還清醒著;

一座白宮矗立,高大寬敞,

里面住著我和我的夢想。

里面的畫作,每幅都輝煌,

來我這兒做客的是我的夢,

夢里有高腳酒杯,有韻文詩行,

還有口若懸河的暢談,

只有清晨能使它們不再作響。

清晨像粗暴的拳頭在墻壁上敲擊,

它長驅(qū)直入,駐步不動,斜眼打量,

它手提一盞日光燈,

光線在風(fēng)中好像斷碎了一樣,

那里,也斷碎了我的夢。

墻壁的輝煌頓然消蕩,

艱辛的生活凄厲闖入,

我只能兢戰(zhàn),沮喪,去受勞作之苦,

從命于生活的威嚴,

哦,午夜,我多么將你向往!

(1897.10.18)

題解:這首詩是黑塞在圖賓根做學(xué)徒時期挑燈夜讀與創(chuàng)作時光的寫照,也是《浪漫之歌》中的詩篇。繼《浪漫之歌》之后,黑塞出版的第二部小書——一本散文集便以這首詩的題目命名。詩行中可以讀出,作者如何不情愿地迎接清晨。

死鬼夜行

夜里死鬼橫穿小城,

一個窗口還在樓頂泛紅,

那里坐著一位病詩人,

依然醒著,斟酌著詩行。

死鬼輕輕撞開窗口,

吹滅了昏暗的掛燈。

他一顰一笑,伴一縷輕煙,

小城與房子遂陷黑夜茫茫。

(1898)

題解:死或死鬼(Der Tod)是浪漫派文學(xué)家的主題之一,在黑塞詩歌中也常出現(xiàn)。這首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至少被七次譜曲。“病詩人”也許就是作者本人。

歐洲傳統(tǒng)文化中,死鬼并不是一個可怕的負面形象,他負有將人接到另一個世界的使命。在一些德國教堂還存留著以“鬼舞”為題的中世紀壁畫,畫面上人們不分神父、乞丐,一視同仁,都由骷髏般的死鬼拉著手一起跳舞。

八月

這是夏季最美的一天,

之后,它會在沉寂的房屋前,

在甜美鳥鳴與芬芳的香氣中,

悄然離去,不再回返。

這一刻如此輝煌燦爛,

夏,展出了它全盛的美艷,

紅彤彤的

要慶祝它的最后一個夜晚。

(1898.8)

題解:盡管圖賓根位于德國南方,這里的夏季仍然很短,八月便可以與夏日告別。此景令年輕的黑塞動情,他以詩意描繪了這一時刻。

文學(xué)家之歌

這是年輕人的權(quán)利與自豪:

我們成材,自另一種木料,

不同于多少年前的人們,

我們熱愛生命,

亦不將日子和歲月計較。

我們還能大把大把地

將金色青春消磨;

剛剛笑著醒悟

先前努力的失誤,

第二次愛的涌動[1],又莽撞起步。

只是有時我還要暢想:

如果歲月流逝,

熱血強健之手變得倦軟,

尋常勞作不再能承受,那將怎樣?

如果強盛不疲的愛火,

終歸于倦怠,

歇息于奄奄星火之間,

如果你的雙唇潤紅不再,那將怎樣?

那么,對飛翔的渴望,

是否還可將你救出日間羈絆,

帶你到藍島之上?

那里有你夢泉的噴涌,

那里,在對美之圖像的憧憬中,

你的心可忘卻所有苦痛,

那里就是我的家鄉(xiāng)。

哦,家鄉(xiāng),哦,渴望!請給我力量,

戰(zhàn)勝日間勞役,用激情

救下我的藝術(shù)火光!

讓我受難的、

相信你奇跡的沉重的頭顱,

終于能安睡在你的懷中。

請給我力量,一生一世之長;

在奮斗、成功與失敗中,

讓渴望永遠像雄鷹般驕傲,

望見巖縫、險阻之后,

最后它還能

注目那火紅的家鄉(xiāng)。

讓我的愛與文學(xué)者的目光,

將苦惱過失與擔(dān)憂掠過,面向朝陽,

我的愛,怎樣孤獨、遙遠,面向未來,

又包羅萬象。

(1898)

題解:詩中的“白日羈絆”、“勞役”指作者日間在書店的工作,“藍島”、“家鄉(xiāng)”是年輕的黑塞浪漫主義的理想境地。Heimweh,是黑塞喜歡用的詞,字面義為想家、懷鄉(xiāng),但在黑塞,主要是對理想的渴望。

致美人

在我童年的時光,

你罩護著我,以你寬廣的翅膀:

不論近前的油綠,還是遠處的金黃!

在遙遠的天邊,

你為我造出了渴望之鄉(xiāng)。

在我青春的年華,

你,一頭鬈發(fā)的高貴女人,

引我邁出了勇敢的舞步,引我去歷險,

還帶給我思量生與死的夜晚。

我那渴望之鄉(xiāng),每個夜晚,

都在火紅的天邊閃光。

舞步、歷險

已沉入幽暗的時間之河,

我的孤寂

無際無邊,四處膨脹。

綠色金色與天空都已消失;

我的渴望之鄉(xiāng),

就在我生病的心岸上。

面向岸邊

我張開雙臂。渴望

令我的目光將生死超越,

我的歌已為你跪下,

你可會再來?

我的生命在我膝上。

在我的渴望之鄉(xiāng),

神殿已可舉行典禮。我能看到那高墻,

能嗅到那兒飄來的芳香。

如果我的眼睛再不能看見,

你說,美人,黝黑的艄公[2],

能否帶我回家?

(1898)

題解:這年,學(xué)徒期結(jié)束之時,21歲的黑塞自費出版了自己的詩集《浪漫之歌》。這首詩為《浪漫之歌》中的第一首,詩集前面寫有“獻給瑪麗亞和蓋露德女士”的字樣,這是兩個想象出的人物,黑塞以美人作為美學(xué)象征。詩集中的所有詩作都以追求精神家園為浪漫主題。

詩集出版后,21歲的黑塞馬上將詩集興奮地寄給母親,作為送給她56歲生日的禮物。母親認真讀了他的詩作,她認為有些很美,有些卻是她不能理解的,不情愿讀,有些讓她感到“愛情好像不很純潔”。宗教情懷很重的母親給黑塞寫信說,她希望他的詩能有些“更高尚的內(nèi)容”,她還想知道那兩位女士是誰,最后諄諄告誡:“上帝賦予了你天賦,你只有找到它,并用它來奉獻給上帝,才會讓你的小老媽為你感到幸福……”

初夏之夜

天上雷鳴電閃,

花園里,

一棵椴樹在抖顫。

天色已晚。

一道天光,

灰白明亮,

一個個大濕眼睜開,

瞠目水塘。

草莖搖蕩,

花朵還在上方,

似有鋒利鐮刀的

橫掃聲響。

天上雷鳴電閃,

空氣濕悶,

“你也感到了嗎?”

我的姑娘聲音抖顫。

(1898)

題解:這首詩選入了《浪漫之歌》。對天氣變化的描寫,一個女孩正好也在身邊。姑娘問:“你也感到了嗎?”“這里感到了什么呢?漢語中不能沒有賓語,這是我不能想象的。”米勒老師說,“這種情況下是指害怕。”

因為我愛你

因為我愛你,夜里

才莽撞、悄悄地找到你,

為了不讓你忘記我,

于是我?guī)ё吡四愕男摹?

現(xiàn)在那整顆心都在我這里,

是好是歹,都是我的;

我的愛在肆野燃燒,

沒有哪個天使能把你救去。

(1898秋)

題解:這年年底出版的《浪漫之歌》中,愛情詩多為往事或結(jié)局不幸,但這首不同。然而研究黑塞生平的專家認為,這期間黑塞還沒有真正的愛情生活。作品中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本人。秋后黑塞結(jié)束了書店學(xué)徒生涯,開始在書店當伙計。黑塞的愛情詩大約占他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一,主要寫于15至55歲。

建議

嘿,小伙子,自己去找路,

讓我接著走!

我得披星戴月,頂風(fēng)冒雨,

我的路還長,盡是辛苦,

最好去跟別人走!

那些道路直通平坦,有眾人腳步,

我要孤獨,

要為之生存,為之祈福。

你看我站在山上,

不要將我的羽翼嫉妒!

你會以為我站得很高,離天很近——

在我眼里,這山不過一座小土丘。

(1898)

題解:《浪漫之歌》中的詩篇。21歲的黑塞表達了一種愿意自立獨行的愿望。

我的快樂愛情

我的快樂愛情將我拋棄,

我找她,在所有的巷子里,

可她已離我遠去,

落入了明媚的樺樹林,

她的四肢柔美而舒展,

她自喜于自己的妙美體形。

她在那兒與精靈們跳舞游戲,

長長的鬈發(fā)

順著雪白脖頸飄逸,

她采龍膽花打發(fā)時間,

晚上讓月光

浴灑她的胴體。

我只想靜候在此,

小心地,將門窗關(guān)緊,

然后躺倒在涼枕里。

如果有一天,她厭倦了綠林,

又將回路找到,

她必須先把門敲。

(1898.12)

題解:這首愛情詩,可以說是21歲的年輕詩人對愛情的一種風(fēng)趣想象。

西爾槽

巨杉底下我來歇息,

眼前重現(xiàn)往日記憶,

那時我還是個小男孩,

頭一次憂傷,伴著同樣的林間氣息。

就躺在這兒——這片青苔地,

我做了個男孩兒夢,野性而羞澀地。

那是一個女孩,身材苗條,一頭金發(fā),

那就是我花環(huán)中,第一朵玫瑰花。

時間流逝,夢境迷離,

這一個遠去,另一個走近——

直到再一次離去!

可折磨我的,還是那第一張圖畫。

她是誰啊?我只知道,

她:可愛美麗,身材苗條,一頭金發(fā)。

(1898.12)

題解:這是黑塞創(chuàng)作的為數(shù)不多的十四行詩之一。

西爾槽,黑塞家鄉(xiāng)卡爾夫城邊一個小村,是黑塞幼年時家人喜歡郊游的地方。此時詩人似乎又回憶起年少時光。1975年后,西爾槽并入卡爾夫,成為一個城區(qū)。

春天1

昏暗地窖[3]里,

我已夢你很久,

想你的樹木,你的芳香,

想那藍天與鳥兒的鳴唱。

而現(xiàn)在,你這番裝扮,

輝煌燦爛,

展現(xiàn)于我面前,如被光彩澆灌,

奇跡一般。

你又將我認出,

輕柔地將我引誘,

你這神圣的復(fù)出,

讓我的四肢都在抖動。

(1899.4)

題解:黑塞此時已結(jié)束學(xué)徒工生涯,在圖賓根黑肯豪森書店當伙計。白天工作,夜晚讀書創(chuàng)作。這里描寫了春天給作者帶來的強烈震撼。

暮藍

哦,多么妙美純凈,

你這傍晚天空的碧藍!

你從紫紅與金黃中脫出,

平和而謹然,秀美舒展。

你好似藍色海洋,

幸福就在船錨之前徜徉,

那是神圣的休憩,

塵世煩惱滴落船槳。

(1899.4)

題解:青春年華有多少不安躁動,而傍晚的藍天卻可給在書店工作的年輕黑塞以安慰,為他帶來平靜愉快,就像一艘在海里拋錨休息的船,可忘卻塵世間的煩惱。

這里關(guān)注的對象是藍色,但第二段又轉(zhuǎn)變?yōu)橹饔^議論。

露露

那一刻,我感到了

你嫻靜美麗之近,

如同云朵的影子

掠過高坡上的草地。

在夢與夢間,

生活不時將我找回,

它閃著金光,熱情將我誘惑,

然后光亮熄滅——我還要繼續(xù)做夢。

夢盼那清醒時刻,

要夢,當我合眼睡去,

那佳運的涼影

可否在我上方滑過。

(1899)

題解:1899年8月中旬,黑塞離開圖賓根前,他們“小圈子”成員搞了一次告別出游活動,一起到泰克山下基希海姆(Kirchheim/Teck)住了幾天。在那里,黑塞愛上當?shù)匾患绎堭^老板的侄女,他叫她露露。后來他終生同她保持了通信聯(lián)系。

1899年9月中旬,黑塞來到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城市巴塞爾。托運來的大箱子里有許多尼采哲學(xué)著作,還有一幅鑲在框子里的油畫《死亡島》——那是瑞士畫家阿諾德·勃克林的作品。尼采和勃克林正是黑塞此時最心儀的人物,他們兩人都在巴塞爾居住過,這也是他要來巴塞爾的原因之一。

這首詩寫在黑塞去巴塞爾前、回家探望父母期間,是對他心動時刻的回憶。后收入短篇小說《露露》中,該篇為他的短篇集《赫爾曼·勞舍爾》中的一篇。他的第三部小書1900年年底由他工作地瑞士巴塞爾萊希書店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黑塞以勞舍爾好友身份編輯勞舍爾的手稿。

致父母

那些年,對你們何其艱難,

而對我,對我們這些孩兒,

卻是純美、快樂而親切,

奇妙無邊。

對你們,那是辛苦的憂愁之路,

對我們卻是一串輕盈的少年腳步!

在我們,它似一陣香氣飄過,

在你們卻悠長延綿。

在你們,卻是悠悠長途。

現(xiàn)在,我們還要將生活體驗,

要經(jīng)歷一個個春秋寒暑,

要用我們年輕強壯的手,

將日子做個扭轉(zhuǎn):

你們應(yīng)該休息,

讓我們來擔(dān)生活的重負!

(1899.11)

題解:黑塞22歲生日剛過不久,他的第二本小書、85頁的隨筆集《午夜之后》出版。7月12日得到新書后,他馬上給父親寄了一本,作為送給父親7月14日52歲的生日禮物。1940年這本小書再版時,黑塞在前言中寫道:“這是我第一部隨筆集,其書名的含義對我很明確,對許多讀者則不然。在這里我想做一下暗示,暗示我的住所和我創(chuàng)作的田園正位于某個奇妙的時空之間……這些散文里我想展現(xiàn)的正是一個文學(xué)藝術(shù)家的理想王國,一座美麗的海島;這里的創(chuàng)作是解脫白日卑微勞作后對夜晚的回歸,是對夢想和美麗孤獨的回歸;書中不乏美學(xué)追求。”簡單地說,書名昭示:這些都是年輕黑塞斗室里挑燈夜書的作品,是無眠午夜后有關(guān)他夢想的文字。

伴隨《午夜之后》的出版,22歲的黑塞覺得,他青少年時代的狂熱、敏感、哀傷該告一個段落了。這時巴塞爾又一次在召喚他。“除了去巴塞爾之外,當時我別無愿望,”后來黑塞在他的《巴塞爾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很快他在瑞士巴塞爾一家書店找到一個做伙計的職位,離開生活了四年的圖賓根。

這首詩寫于黑塞來到巴塞爾不久。詩文中可以讀出,年輕的黑塞的成熟與自信。

諾瓦利斯

自你甜美韻章,

吹來撲鼻的青春芳香,

它悄無聲響,消融在

我多彩的文學(xué)夢鄉(xiāng)!

它如此輕柔,之于我

猶如秋日迎來五月鮮花的問候,

它認真地對我輕聲道:

我距我的青春怎樣的遠遙。

(1899)

題解:此詩表現(xiàn)出黑塞對浪漫派德國詩人諾瓦利斯(1772—1801)的熱愛。諾瓦利斯是他的榜樣。黑塞在第一本詩集《浪漫之歌》里,以100多年前諾瓦利斯的詩句作為開篇:

——看哪,那個個別人就在這里,他來自同一片土地,

同你們一樣感到被驅(qū)逐,哀傷的時光

已經(jīng)過去;快樂的日子

在早早向他致意。

致“小圈子”

被視作墮落、時髦,

我們聽之也其樂陶陶,

實際上我們是青年紳士,

品行堪稱最高雅,最新潮。

無論如何,那是段美好時光,

有聚會,有最初詩章,

那是些無拘無束的談笑歲月,

一切還可重蹈,我希望。

劣習(xí)中我為自己打拼道路,

你們卻已步入美德之路,

在這兒我送上遠方的問候,

問候你們,問候失落的青春。

(1899)

題解:此詩為黑塞短篇故事集《赫爾曼·勞舍爾》中短篇《十一月之夜》的開篇。

借赫爾曼·勞舍爾之名,黑塞在巴塞爾寫下了對圖賓根生活的回憶,他回憶了與幾位大學(xué)生結(jié)為“小圈子”的日子。當黑塞白天在書店當學(xué)徒工,夜晚挑燈夜戰(zhàn)自修文學(xué)的時候,他原來的中學(xué)同學(xué)不少已進入圖賓根大學(xué)學(xué)習(xí)神學(xué),這就是他詩中所說的“美德之路”。而劣習(xí)則指自己的固執(zhí)、不循規(guī)蹈矩、嗜酒吸煙等。讀者可以讀出,黑塞在此流露出的自豪感。黑塞須在書店工作糊口,故而他稱自己的青春為失落的。

后來此詩收入1902年出版的《詩集》中的“歧路篇”。

無聲的云兒

云兒纖細,白凈,

云兒柔和,無聲,

云兒游弋于藍天中。

低頭去悉心感受吧,

白色涼爽令人何等快活,

你頭上的云兒前行在藍夢中。

(1900.1)

題解:黑塞到巴塞爾萊希書店當伙計后,業(yè)余時間喜歡訪問博物館、徒步旅行。前半句是詩人仰望天空后對云的描述,后半句則是說,低下頭吧,你會感到,云飄過頭頂時的涼意。

黎明時分

身披銀裝,

原野沉默靜寂,

獵人拉弓搭箭,

林蕭蕭,一只云雀騰翼。

林蕭蕭,又一只

飛起,落地,

獵人拾起獵物,

白日將世界走進。

(1900.1)

題解:這次黑塞又上路了,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冬日清晨的那一刻。

樺樹

詩人的思緒再完美,其分支也不如

你的枝杈這般纖細,

不如你輕盈,能那樣隨風(fēng)飄起,

不如你那般尊貴,能騰入藍天里。

你妙齡柔美,苗條有余,

每一風(fēng)息

都會令長枝

矜持,謹慎,晶瑩地蕩起。

原來如此,你這般輕盈搖曳,

帶著微顫,

在我面前舒展,

是要為青春溫柔的愛人做個比喻。

(1900.1)

題解:這是一首愛情詩。樺樹樹枝嬌嫩柔軟、婀娜多姿,在23歲年輕的黑塞眼里,如同他戀人的化身。

原野上……

天上云兒飄蕩,

原野上風(fēng)兒吹唱,

我,母親失落的孩子,

走在原野上。

路上樹葉紛飛,

樹上鳥兒鳴唱,

山外山的某個地方,

定是我遙遠的家鄉(xiāng)。

(1900.5)

題解:這是作者一首廣為讀者喜愛的詩歌。讀者閱讀時眼前也許會出現(xiàn)一個年輕人的形象:他或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正風(fēng)塵仆仆,一路走去。遠足是青年黑塞喜愛的活動。這年復(fù)活節(jié)他同好友芬克在德國南部城市弗萊堡周邊步行。

這里的“我”,既不能忘記自己的童年,又想去追尋自己的精神家園。

伊麗莎白

1

你的手,你的唇與額頭,

溢滿春光,那樣清純溫柔而靚麗,

佛羅倫薩古老的畫里,

我曾感受過這奇妙魅力。

你這妙美的五月佳麗,

曾生活在久遠的年代里,

波提切利[4]為你作過畫,

你就成了弗羅拉[5],裙衣上開滿鮮花。

你還是但丁心儀的姑娘[6],

你的問候征服了年輕詩人,

你的秀足在下意識間,

知道怎樣游走天堂。

3

好似一朵白云

立于高高天際,

這般遙遠,潔白而秀麗,

伊麗莎白,這就是你。

云兒飄來蕩去,

你幾乎不將它留意,

可在夜里,

它又飄入你夢里。

它飄行,閃著銀白光亮,

腳不停步,一路前去。

對那白云,

你有著怎樣的甜美向往。

(1900.5/6)

題解:這是黑塞著名的青春愛情詩。這首詩共有4個部分,這里譯出其中第1、第3部分。此時黑塞在巴塞爾一家書店做伙計,工作之余常參加歷史學(xué)家、國家檔案館官員瓦肯納格爾在家里舉辦的文化沙龍。1900年2月,他在沙龍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的年輕女鋼琴家、舞蹈家,美麗的伊麗莎白同他年齡相仿,是一位牧師的女兒。黑塞對她一見鐘情。然而作為一個來自德國黑森林的書店伙計向她求愛,他還太年輕靦腆。不過他至少可以將這份愛情保存在心里。

這一年天氣溫暖的時候,他只身前往他喜愛的瑞士“四林湖”休假兩周。他喜歡在那里釣魚,徒步行,在湖里游泳;還會帶上一瓶葡萄酒,租上一艘小船,向湖中劃去,然后幾小時蕩在水上。這是令他心曠神怡的時光,他會遠眺群山,近觀水鳥、水草、湖中水色,還會久久凝望頭頂上的浮云。一次眼望浮云,他竟忘情地哼出一段曲子,隨后腦子里涌現(xiàn)出一行行詩句,愛情詩《伊麗莎白》于是應(yīng)運而生。

很多年后,他曾寫道,文學(xué)就該這樣,不該刻意去寫,而應(yīng)在“有意無意”之間從經(jīng)歷中產(chǎn)生。

第3部分中,第一段的“你”是伊麗莎白,而第二、第三段中的“你”,是作者。

第3部分后來出現(xiàn)在黑塞的第一部小說《彼得·卡門青》中。它與《露露》一起被認作黑塞最著名的愛情詩。

重游童年故地

藍天上

射下道道光芒,

照著條條小路,

照在草地上;

那個花園

在深深的山谷里,

最后的日光中

它在山坡上閃亮。

花園下方,

那森林環(huán)繞的

老地方,

我的童年還在做夢。

如果我將它喚醒,

在它面前跪下,

它定會嚇上一跳:

我已變得怎樣陌生。

(1900.7)

題解:黑塞所以要重返巴塞爾,除了出自對尼采及瑞士畫家勃克林的喜愛外,還因為他的童年是在巴塞爾度過的。

黑塞4歲時,他們?nèi)野岬桨腿麪枺驗楦赣H要到巴塞爾教會傳教中心工作。他們住在米勒路(Müllerweg),一直住了五年。那里有一個花園,還有草地。那里春光明媚,夏日彩蝶蹁躚,鮮花爛漫,陽光、夏日、彩蝶、鮮花、花園……這一切都成了日后黑塞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題。巴塞爾這座城市也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夜里

一些念頭常令我夢中蘇醒:

一艘航船行駛在陰冷的夜間,

它穿過大海,尋找彼岸,

它熱切的渴望卻使我倍感磨難;

一些水手都不知曉的地方,

北極紅光在無人觀賞地亮閃;

一只女人的手臂,在尋找愛情,

它潔白溫暖,伸在枕邊;

一位小伙兒,在茫茫的大海里,

正做一個黑暗了結(jié),他定是我的伙伴;

還有那已經(jīng)認不出我的母親,

也許正在夢里,將我的名字呼喚。

(1900)

題解:在巴塞爾書店詩作中找到。工作時,黑塞利用業(yè)余時間寫作。一些詩篇投到報刊上發(fā)表,這里便是一首。詩中表達的憂郁、同情、惆悵等情懷,也可以是其他。

我的苦惱

我苦惱,因為戴假面具

我能如此老練地游戲,

我學(xué)會了欺瞞他人,

欺瞞自己,而絲毫不觸動內(nèi)心,

也沒有哪首歌,

沒有目的,不是游戲。

窺視我內(nèi)心,

真可謂之煩惱,

每次搏跳我都可預(yù)知,

沒有哪個夢的下意識警示、

沒有哪個興趣感、苦痛感

更能讓我心靈感動。

(1900.12)

題解:這首詩出自《赫爾曼·勞舍爾》。

像在圖賓根一樣,在巴塞爾初期,黑塞白天在書店工作,晚上才能坐在書堆前,做他的作家夢。與從前不同的是,現(xiàn)在他要嘗試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寫下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寫下那些留在記憶中的、包括在圖賓根的生活故事。其中就有他在圖賓根書店工作時經(jīng)歷過的難忘一幕。

那天他正在書店工作,一列送葬隊伍從門前經(jīng)過。躺在棺材里的是位年輕人,叫埃波哈特,死于自殺,黑塞認識他,是位十分敏感、膽小、容易受傷的大學(xué)生。在瞥見棺木的那一刻,他忽然清醒地感到,如果他不是一次次最終“回到尋常有序、平凡生活”中的話,他也完全有可能成為躺在里面的人。這個經(jīng)歷他寫在了短篇《十一月之夜》中。

他陸續(xù)寫下的短篇還有《我的童年》,這是對早年巴塞爾生活的回憶,還有《露露》、《不眠之夜》、《1900年日記》和《最后的詩稿》等。這些構(gòu)成了他的第三本書《赫爾曼·勞舍爾》。書中的名句是:“沒有目標的生活猶如荒漠,有目標的生活煩惱重重。”

哲學(xué)

從下意識到自覺意識,

從意識再通過眾多途徑回轉(zhuǎn),

回到我們下意識已知的東西,

在那里反擊,不留情地

去質(zhì)疑,去尋求哲學(xué)真理,

這樣我們就達到了

詼嘲的第一等級。

然后輕蔑世界的冷酷深淵

會通過勤勉審察,

通過多種明鏡,

讓我們受制于冷酷嚴厲,

帶我們進入寒戰(zhàn)中的神經(jīng)錯亂。

之后它帶我們返回,

通過認識間的縫隙,

抵達輕視自我之境地,

抵達白發(fā)人幸福的甜苦一體。

(1900.12)

題解:這是赫爾曼·勞舍爾的遺詩。黑塞喜歡哲學(xué)。他喜愛的哲學(xué)家尼采,25歲時在巴塞爾大學(xué)當上古典哲學(xué)教授;1900年8月25日在德國去世,時年55歲。

這里說的是,自覺意識導(dǎo)致詼嘲(Ironie),導(dǎo)致對世界的輕視,最終又會達到對自我的輕視。這里的思慮與《我的苦惱》一詩相近,但這里的“詼嘲”所表現(xiàn)出的幽默感,有面向未來的積極意義。黑塞的幽默感還表現(xiàn)在他后來的一些玩笑詩(Scherzgedichte)中。此詩有一種有意做出的干巴巴的幽默。

1958年4月3日,80歲的黑塞在一封信中再次提到這首他本人58年前寫下的詩,他以為“這首詩寫作得不夠好,卻具有那個生活階段的特色”。他還寫道:“對于罩在清冷霓虹燈下、看上去是自覺意識及理性完美的領(lǐng)域,通往那里的道路是有的。可對徜徉于這些領(lǐng)域的人來說,那里既不存在土地、溫暖,也不存在純潔及愛。而要達到這些,不能通過逃避,而要通過對這些清冷領(lǐng)域的超越。失去它們是可能的,而再次抵達也有可能。”這里的表達適于黑塞肯定生活的態(tài)度,輕視自我應(yīng)是通往溫暖及愛的基礎(chǔ),不過這些在該詩中沒有再明確說明。

“詼嘲”不同于不具同情心的嘲諷(Zynismus),詼嘲是善意的詼諧嘲弄,內(nèi)涵豐富,具有同情心。在哲學(xué)中,“詼嘲”是一個重要的修辭、思考、思辨、討論問題及交流的手段,具顯著的積極意義。

阿爾卑斯山上

這就是遠足:

阿山[7]上白雪皚皚,明潔晶瑩,

遠方的目極之處,

正是那首個意大利藍湖!

這里風(fēng)高,空氣輕澀,

也會有甜蜜預(yù)感飄蕩,

預(yù)感遠方紫香四溢,

陽光照耀著南方海洋。

眼睛似已望見

遠處佛羅倫薩的灰白教堂,

想象中山巒那一方,

羅馬升起,披光攜亮。

不自覺地,口唇邊

已發(fā)出陌生妙美的語音,

而那令人興致盎然的大海,

正遠遠送你以暖暖藍光。

(1901)

題解:年輕的黑塞跋涉在阿爾卑斯山晶瑩的白雪中。天寒地凍,遠處可望見一泓湖水,那里正是意大利的邊界線。高山冷瑟的寒風(fēng)中,作者向往著遠方的紫香,憧憬著沐浴在陽光中的南方海洋,洋溢著對意大利的渴望。對意大利的向往來自他對古典主義、對意大利文藝復(fù)興運動的推崇。這年3月底,他實現(xiàn)了到意大利旅行的夢想。

圣斯蒂法諾教堂[8]回廊

四面墻壁,灰白,破舊,

這里由波德諾內(nèi)[9]親手畫就。

時光偷吃了畫面。你只能見,

局部的殘痕,輪廓的淺顯。

退色的壁畫上仍可見:一只胳臂,一只秀足,

那是久遠美人留下的幽靈般問候。

一個孩子睜著雙眼,笑得很逗,

令觀者滋生別樣愛憐,別樣感受。

(1901.5)

題解:這是一首意大利旅游詩。

短篇集《赫爾曼·勞舍爾》的出版為黑塞帶來一筆收入。黑塞于是向書店老板萊希先生遞了辭呈,1901年1月1日他離開萊希書店。從8月1日起,他開始在一家舊書店工作,工作時間相對較短。這家舊書店也在市中心,離萊希書店不太遠。開始新工作前,3月25日他第一次前往意大利,開始了為期七個星期的獨自旅行。這期間,他訪問了佛羅倫薩、米蘭、拉文納、威尼斯等地;5月17日他踏上回程,回老家看望父母。日記中他寫道:“這是生命中無求無索、夢一般的美妙時光,現(xiàn)在我就知道,有一天我還會對它深深向往。”

好像一道波浪

好像一道波浪,由水沫鑲邊,

來自藍色潮涌,它要完全伸展自己,

累了,又美美地回到海里。

好像一朵云兒,航行在輕風(fēng)里,

將所有朝圣者的渴望喚醒,

灰白,銀亮,又逝于白日里。

還像炙熱路邊的一首歌曲,

韻律美妙,聲調(diào)陌生,

把你的心遠遠誘出這塊土地。

我的生活就是這樣,在時間里腳步匆匆,

很快會沒了音響,可還會回到家里,

回到永恒及渴望的王國里。

(1901.5)

題解:我——一個朝圣者,如波浪,如云朵,我的生活總在運動之中,又會回到永恒之國,渴望之鄉(xiāng)。米勒老師對我說,這里的朝圣已不再是一般宗教意義上的朝圣,與尋廟燒香沒有關(guān)系,這個“圣”是人生之路,是理想,是精神境界;這里朝圣者(Pilger)經(jīng)過幾百年來的社會變革,已變得世俗化了,幾乎是步行者(Wanderer)的另一種表達。請參閱后面的《朝圣者》與《行進者之歌》。

拉文納

我也去了拉文納城,

這座小城彌漫著死氣,

處處是教堂,處處有廢墟,

書里的介紹頗為詳細。

你走在城里,瞧東望西,

街道如此潮濕,如此昏暗,

千百年已經(jīng)過去,

到處是青草,到處有苔蘚。

這一切就像那些古老歌曲,

人們靜聽,不會笑起,

每人都傾聽,沉思,

任憑黑夜降臨。

(1901.6)

題解:拉文納是一座意大利北方古城,也是14世紀初但丁去世、安葬的地方。該城公元5至6世紀為東哥特王國都城,6至8世紀為東羅馬帝國統(tǒng)治意大利的中心。這里以保存有古羅馬,特別是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古代建筑及遺址著稱。

這是黑塞一首很成功的“意大利之行”詩歌,具民歌風(fēng)格,也是最早被譜曲的詩歌之一。全詩為兩部分,這里為第一部分。

基奧賈

屋房櫛比鱗次,墻色天然灰棕,

馬利亞圣像靜立墻龕中,

水面如鏡,漁夫黝黑坐于寬寬的漁船上,

貢多拉船蕩漾在水中。

每面剝離禿裸的墻壁上,

所有的石階、水道和街巷,

不論何處,都有絕望的哀傷在打盹,

它要講述過去時光。

石板路上我輕輕漫步,

暗懷驚詫,怕驚醒這哀傷。

如果它醒來,我可就再也逃不脫!

于是急急走開,去找港灣,找海洋,

找一艘能航行的船。

我的身后,街巷猶疑,哀傷,沉入夢鄉(xiāng)。

(1901)

題解:基奧賈(Chioggia)是意大利威尼斯附近的一座小水城,被稱為微型威尼斯。貢多拉為典型的威尼斯傳統(tǒng)游船,船形狹長,兩頭翹起。

這年黑塞的第一次意大利之行歷時七個星期,最后一站是威尼斯。

黑森林

山巒起伏,奇妙逶迤,

山體色暗,草地明麗,

紅的巖,棕的峽谷地,

都罩在杉林的陰影里!

當教堂那邊

虔誠的鐘聲響起,

和杉樹搖曳聲交響而為一,

我會凝神傾聽,長久長久地。

于是往昔記憶將我攫住,

好似夜晚火爐旁

讀過的傳說傳奇,

因為我曾住在這兒的家里。

那時在我小男孩的眼里,

遠方更高貴,更柔和,

而披著松杉林的群山,

更是神圣富庶地。

(1901)

題解:在聯(lián)邦德國西南部,有一大片郁郁蔥蔥的森林地區(qū),南北長約150公里,寬在30至50公里之間。這片平緩起伏、風(fēng)光秀麗的丘陵山區(qū)就是著名的黑森林地區(qū),位于德國巴登符滕堡州。在黑塞早年生活期間,這里曾歸屬兩個自治邦國,西邊屬巴登邦國,東邊則在符滕堡邦國版圖上。這塊符滕堡邦國的土地,主要生活著施瓦本人,他們相傳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自古以勤奮、節(jié)儉、富有著稱,首府在斯圖加特。卡爾夫是一座與它相距約50公里的小城,依山傍水,鑲嵌在黑森林北緣的山丘之間。

這年黑塞去意大利旅行前后,回到位于黑森林北部山區(qū)的故鄉(xiāng)卡爾夫小住。故鄉(xiāng)激起他對童年的回憶。

在北方

我是否該說,我夢想著什么?

那是座座山丘,陽光普照,

樹木蔥郁覆蓋其上,

那是黃的巖石,白的宅房。

一座城市建在山谷里,

一座城市閃著大理石亮光,

閃亮在我眼前的還有眾多教堂,

這座老城,就是佛羅倫薩。

窄街小巷片區(qū)的中央,

有一座古老花園,

那里定有幸福,將我等待,

是我把它留在了那方。

(1901)

題解:回到北方巴塞爾(或德國)的黑塞,又回憶起他訪問過的意大利古城佛羅倫薩。

夜1

天色灰暗,烏鶇鳴啼,

夜晚降臨山谷地。

燕子歇息了,漫長白晝

也將它們搞得力盡筋疲。

我疲倦地拉著提琴,

低緩弦音溢出玻璃窗,

美麗的夜,你可懂這支曲,

這是我的老歌,要將它獻給你?

森林送來涼意的喧嘩,

心中頓感清爽愜意,

輕借友善之力,

夢、夜和瞌睡將我勝取。

(1901)

題解:這里的風(fēng)景應(yīng)該是黑塞家鄉(xiāng)卡爾夫。黑塞從小喜歡拉小提琴。

5月從意大利歸來不久,黑塞收到一封令人歡欣鼓舞的信。它寄自柏林,寄信人是知名作家卡爾·布塞。布塞正在編纂《當代德意志詩人》叢書,他讀過赫爾曼·黑塞的詩,且很喜歡,因而打算在這套書中出一本《詩集》。年輕的黑塞感到莫大榮幸,他趕快將自己的詩作進行整理加工,還想好了要在新詩集前寫上“獻給母親”的字樣。

也許此詩表達的正是此時黑塞的輕松平和的心情。

趕路人客棧

多么美妙,多么新奇,

每個夜晚,

由楓樹涼涼護衛(wèi),

噴泉輕流不息。

如香煙一縷,

月光總會照上樓側(cè)山墻,

云朵片片,

總會飄過清涼幽暗之天際!

一切都會駐守,都會持續(xù),

而我們歇上一夜,

又會踏上蒼茫大地,

沒有人再將我們憶起。

也許許多年后,

噴泉又會流到我們夢里,

還有曾經(jīng)的城門、山墻,

可現(xiàn)在,還離得遠哩。

忽然閃出家鄉(xiāng)感覺,

這里畢竟是陌生房檐,

一位陌路客,一個短暫歇息,

他不知這座城池,城名也早已忘記。

多么美妙,多么新奇,

每個夜晚,

由楓樹涼涼護衛(wèi),

噴泉輕流不息。

(1901.8)

題解:1901年8月1日24歲的黑塞開始在巴塞爾瓦藤維爾舊書店工作。他將工作時間減至最少,每月只掙100法郎,相當于在圖賓根做伙計時的收入。其余時間用來讀書寫作,準備出《詩集》。

這也是一首著名的遠足詩,收在1902年《詩集》的遠足篇中。

德文詩名直譯是:走村串鄉(xiāng)者客棧。此處的走村串鄉(xiāng)者可以是流浪漢,但主要還是打工者或徒步旅行者,如克諾爾普、黑塞這樣的人,具積極意義,相當于現(xiàn)在的背包客。這里的噴泉是修在地面上的簡易井水池臺,在德國的村邊、路口、旅舍院落里很常見。簡易噴泉起源于古羅馬,通過一個機械裝置,出水口不斷將下面的井水、泉水送出。黑塞描寫的這個客棧,楓樹下有一個小噴泉。噴泉、云朵、城門、山形側(cè)墻都會原地不動,或保持不斷運動,他這個路人卻得停下歇腳,再趕路。

同一個夢總會出現(xiàn):

七葉樹上,紅花開遍,

花園里,夏花爛漫,

一座孤老房子立在前面。

在那里,在那寧靜的花園,

母親輕蕩我的搖籃,

這已經(jīng)是久遠的事,

花園、樹木和房子也許早已不見。

也許那兒已成了草地一片,

還有犁耙,立在田間,

不見了家鄉(xiāng)、房屋、樹與花園,

剩下的只是我的夢幻。

(1901.8)

題解:從意大利回來、在開始新工作之前,黑塞待在卡爾夫父母家中。母親身體很不好,骨軟化癥加劇,還增加了腎病,每天生活在病痛中。

黑塞已經(jīng)為他小時候的頑皮不遜以及給父母帶來的麻煩、愁苦、焦慮,向母親表示了歉意,母親也表示了對他的原諒。盡管如此,深深的內(nèi)疚還會使他夜不成寐。這首詩表明,8月回到巴塞爾后,作者還時時想念著家人和家鄉(xiāng)。

七葉樹為德國常見樹種,樹形高大,枝葉繁茂,果實形似板栗,但不可食用,以前曾用作馬匹飼料,亦為德國啤酒園中不可缺少的常見遮蔭風(fēng)景樹。

孤寂之夜

你們,困苦的人們,

不管遠近,都是我的兄弟,

你們夢想,

高高的星空上,苦難會得到慰藉,

你們,慘淡黑夜里

干枯的手,默默握緊,

痛苦的你們,無眠的你們,

困苦、迷茫的同伴,

沒有星星、沒有好運的船老大——

陌生的人們,你們都是我同類,

請來將我的問候回應(yīng)!

(1901.8)

題解:這是作者夜里醒來獨自做出的思考,富有博愛情懷。可以說這是黑塞的一首“靜夜思”。詩歌中所指的困苦,不是物質(zhì)生活上的困苦,而是心靈上的。此詩的結(jié)構(gòu)很容易讓人想到歌德的《步行者夜歌》(Wanderers Nachtlied):

你,自那天上,

能平復(fù)所有人間憂傷,

誰若有雙重痛苦,

你能給予雙重靈丹慰藉,

啊,人世追逐我已厭倦,

所有樂趣與痛苦又有何意義?

甜蜜的平和,來吧,

快來我心里!

常做的夢

我又在夢幻那個陌生佳麗,

夢里她常在我面前站立。

我們彼此愛戀,她的雙手

撫在我額前發(fā)間,美妙無比。

她理解我謎一般的情性,

也能讀出我的灰暗心理。

若問我:她是否有披肩金發(fā)?這我不知,

可她的容顏妙若童話里。

她叫什么我也不曉。可聽上去十分甜蜜,

像“遙遠”的歌唱。

如你親愛的人的名字,

你知道它在遠方,已將它失去。

她的聲音模糊不清,

就像我們愛過的人的音響,已經(jīng)逝去。

(1901.11)

題解:這是一首愛情詩,原作者為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1844—1896),法國象征派詩人。原詩為十四行詩,24歲的黑塞將之改為兩行一小節(jié)。這里的“遙遠”是名詞,遙遠本身被視為一首歌。

你也會嗎?

你也會嗎?有時,

大廳里歡聲笑語,

慶宴中趣味橫生,

你卻忽然不再言語,扭頭走掉?

你倒在床上,卻無法睡著,

好像一個人忽然想家;

所有樂趣與言笑都云散煙消,

你哭起來不能自已。你也會嗎?

(1901.11)

題解:巴塞爾的社交場所,也為黑塞涉足之地。但作為年輕的書店伙計,如這里表述的窘迫之情會在所難免。

終曲

云飄風(fēng)瑟,讓我受涼,

讓我患病。

我像個不語的孩童,

迷蒙中又會靜養(yǎng)康復(fù)。

只是心底還留下

一個輕輕的傷心的音響,

它來自我可憐的愛情,

抑制了我所有的興趣。

伴著風(fēng)吹、林嘯,

對這無名聲響

我能幾小時幾天地傾聽,

不出一點兒聲響。

(1901.11)

題解:愛情已成過去,卻令“我”患病,難以忘懷,希望在靜靜的思念中復(fù)原。

雷電

遠方頻頻電閃,

茉莉帶著別樣的光,

如羞澀的星星

在你發(fā)間閃亮。

夜,你沒有星星,

悶熱,又沒有風(fēng),

為你奇妙的魅力,

我們獻出玫瑰與親吻。

親吻,沒有幸福與眼的亮閃,

剛剛親吻,便已后悔,

錯亂的舞步中

花瓣自熟透的玫瑰落散。

這個夜沒有露滴,

愛情沒有幸福也沒有眼淚!

天空的雷電,

令我們擔(dān)憂,令我們渴求。

(1901)

題解:這首愛情詩收于《詩集》愛情篇中。閃電是黑塞愛情詩中的重要主題,象征著高亢、低落以及破裂的感情動蕩。這里玫瑰象征愛情。

華麗圓舞曲

肖邦舞曲喧響著,

野性又奔放。

窗上閃著白色電光,

花環(huán)萎蔫,飾于鋼琴上。

我拉小提琴,鋼琴你來彈,

這樣演奏何時為終端,

你我都在等,心兒惴惴不安,

看誰先將這個戲法中斷。

看誰先在節(jié)拍里停住,

將燭火從自己跟前移開,

看誰先將那個

誰都回答不了的問題說出來。

(1901)

題解:音樂聲喧響,舞步奔放,灰白電光閃亮在傍晚時分,凋萎的花環(huán)象征著愛情的不在。然后是,你和我,誰先將燭火從樂譜前移走,將表演中斷?

我愛……

我愛那些女人,她們是

幾千年前詩人之所愛,所贊揚。

我愛那些城市,它們荒涼的城墻,

將古代王朝痛悼。

我愛那些城市,它們只可能出現(xiàn),

如果沒有今人再生活在地球上。

我愛那些女人,她們修長、奇妙,

尚未出世,孕育于歲月的腹腔。

終有一天,她們會以皎潔星星般的美麗,

同我夢中的美人一樣。

(1901)

題解:生活在文化藝術(shù)氛圍濃厚的巴塞爾,黑塞的愛情詩中也平添了思古之幽情。

我的心仍希望……

我寫過非常多的壞文字,

做過非常多的壞事,可在一些好日子里,

我的心仍然常希望,

還會有愛我的人在這世上。

他們愛我,因為我內(nèi)心

還保存著我青春的形象,

因為他們自己會憶起

近日的罪過與遠去的時光。

(1901)

題解:年輕黑塞的心,敏感,會自責(zé),還有思渴愛的單純。

請求

你將小手遞我時,

那里說了許多沒說的話語,

我是否因此問過

你愛不愛我?

并不希望你愛我,

只希望知道你在近前,

只希望你能有時

一聲不響,將手遞我。

(1901)

題解:一首青澀的愛情詩。

轉(zhuǎn)折

青春就這樣子打發(fā)了,

一去不返,沒了蹤影,

消磨沒了,暢想掉了,

溜達走了,痛飲凈了。

只因那詩與星星的世界,

還不是自己的歸屬,

于是,它們尤其美妙,

成了我的夢幻,成為對藍色遠方的追逐。

(1901)

題解:在巴塞爾的黑塞,還有著在圖賓根時的浪漫情懷。

打油詩

一位騎士,一個侍兵,

幽暗山間,雙雙騎行。

侍兵背著硬紙夾,

里邊盡是故事文獻。

騎士一身黑衣,

頭上帽子硬挺,

這位衣帽瀟灑,

侍兵妒嫉得要命。

侍兵殺了騎士,

成了一宗人命案,

將它記入文獻夾,

侍兵拍馬出了山。

(1901/1902)

題解:打油詩(Moritat)指街頭藝人邊演奏邊說唱的段子。這是一個滑稽故事。在某些黑塞詩集中,被收入玩笑幽默詩類。

春夜

七葉樹上,

風(fēng)兒伸展它睡木的翅膀,

尖尖屋頂上,

黃昏降臨,灑滿月光。

一股股噴泉涓涓地流淌,

在將雜亂的故事傳講。

銅鐘已在等待,

要為十點鳴響。

花園里樹木已睡

身披瑩潔月光,

樹冠隱隱傳來

美夢聲響。

提琴已經(jīng)拉熱,

猶疑中我將它取下;

驚異那藍色大地,

我夢幻,渴望,默無聲響……

(1902.5)

題解:年輕的黑塞尤其推崇德國浪漫主義詩人。這里能看到艾辛多夫詩篇《月夜》的影響:

好像天空

靜吻了大地,

以至它只能在瑩瑩花叢中,

將天空思夢。

風(fēng)兒吹過田野,

麥浪輕柔翻動,

森林嘩嘩作響,

星星明潔的是這夜空。

我的心靈,

也展開她的翅膀,

飛過沉靜大地,

好像她要飛回家中。(出自郭力編譯《德國名詩精選精析》)

艾辛多夫的“家”(Haus)同諾瓦利斯的藍花及黑塞的家鄉(xiāng)(Heimat)一樣,都是浪漫主義的理想世界,美好歸宿。

致母親

原本有很多話兒要對你講,

我有過多的時間生活在異鄉(xiāng),

可你總是最了解我,

不管在什么時光。

而今,這第一件贈禮,

捧在孩兒忐忑的手上,

早就想好要送給你,

你的雙目卻已闔上。

不過我能感到,

閱讀詩行,這痛如何會悄然消蕩,

因你那無以言述的慈祥,

如千絲萬線將我裹網(wǎng)。

(1902.6)

題解:1902年6月柏林的古魯格出版社出版了黑塞的第一本《詩集》,這就是卡爾·布塞所編叢書《當代德意志詩人》的第三卷。其后以單行本問世,此詩集1950年再版時改名為《青春詩集》。黑塞的母親卻在詩集出版前4月24日辭世,去世時不到60歲。這首詩是印在詩集前面黑塞給母親的獻詞。

晚會

我得到了邀請,

卻不知因為何故;

大廳中站著許多先生,

個個小腿精瘦。

他們都有頭有臉,

或者名聲赫赫,

有的寫了劇本,

有的出了小說。

他們知道怎樣舉止灑脫,

知道如何言語不休。

我卻羞于啟齒,

說自己也是作者一個。

(1902)

題解:作為年輕作者,黑塞常會受到各種邀請,出入各種社交場合。而黑塞對之唯恐避之不及,此詩為他喜歡獨處、生性內(nèi)向、不善交際的寫照。

青年工匠旅舍

錢已花光,酒瓶也已空蕩,

一個挨著一個

累死了,躺到地板上,

他們走的路,很長很長

一個夢見警察,

拼了命才得掙脫,

另一個似躺在曬熱的野地上,

沐浴著暖暖陽光。

第三個愣愣地瞪著燭光,

好像撞上了魑魅魍魎,

他撐著腦袋,卻不瞌睡,

只是暗自憂傷。

燭光熄滅,萬籟俱寂,

只有窗玻璃反著亮光,

拿上帽子,提起手杖,

他輕輕走入黑夜,走到路上。

(1902)

題解:1902年6月,25歲的黑塞患了眼疾,有幾個月不能寫作。母親去世、自己十分愧疚,還有一些朋友離開了巴塞爾,他心情常處于抑郁狀態(tài)。徒步行便是他喜愛的活動。

工匠一般指木匠、鐵匠、鐘表匠、裁縫等行業(yè)工人。在德國,結(jié)束學(xué)徒后的年輕工匠,應(yīng)遠足他鄉(xiāng)找活兒做,練手藝,因而到處會有為他們提供住宿的簡易旅舍。

夜行1

夜色已深,小路靜寂,

河水在一旁流淌,

水流沉悶遲緩,

懶懶地拍打著黑夜的沉寂。

它喧響于深深的河床,

似怨似惱,單調(diào)沉重,

好像它想休息,

同它一樣,我已力盡筋疲。

這是陌生土地上

一次傷心的結(jié)伴夜行,

沒有停歇,沒有言語,

兩者都不知,向何方去。

(1902)

題解:這是一首深受喜愛的黑塞步行遠足詩,由音樂家多次譜曲。

西風(fēng)輕輕吹起,

椴樹聲聲嘆息,

月亮穿過樹枝,

窺進我小屋里。

心愛的人將我拋棄,

我給她寫了

一封長信,

月光正照在信紙里。

這寧靜的光,

在字行里移走,

我的心在哭泣,

忘記了睡眠、月亮和夜祈。

(1902)

題解:年輕失戀者的悲傷,如此生動地躍然詩行。

白云

哦,瞧,它們又在飄弋,

輕盈的像被人遺忘的

麗歌之樂曲,

蕩在蔚藍的天宇!

你不會將它們理解,

假若你未曾有過漫漫旅途,

未曾有過遠足者的

痛苦與歡愉。

我愛這朵朵白云,

如同愛風(fēng)愛海,愛太陽,

對無家無鄉(xiāng)的人,

它們猶如姐妹、天使一樣!

(1902.11)

題解:這是一首深受讀者喜愛的遠足白云詩。此時黑塞在巴塞爾一家舊書店做店員。徒步旅行、遠足是德國人的民族傳統(tǒng),也是黑塞重要的生活組成部分。它不是盲無目標的漫游、漂泊,而是目標明確的健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的方式。白云是黑塞遠足時的伴侶。

圣誕夜晚

立于幽暗窗后,

我將這白城久久注目,

聆聽銅鐘敲響,

直到鐘聲也沉寂無聲。

此刻,這清純靜謐的夜晚,

似夢一樣,披著冰涼冬裝,

它由銀色月亮護衛(wèi),

將我這邊的孤獨打量。

啊,圣誕!我心底

升騰起對家鄉(xiāng)的念想,不無憂傷,

憶起遙遠的寧靜時光,

那時的圣誕節(jié)也會為我臨降。

從那時起,我滿懷暗涌激情,

不停遠足,

在大地上交錯縱橫,

要將智慧、真金、幸福追逐。

現(xiàn)在我累了,困頓潦倒,

歇在最后的路上,

而家鄉(xiāng)與青春像夢一樣,

還在藍色遠方。

(1902/1903)

題解:這座白城應(yīng)是巴塞爾。25歲的黑塞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圣誕之夜思念起家鄉(xiāng)與少小時光,并回憶自己的追尋之路。

美好的今天

明天會怎樣,明天?

樂事不多,會有擔(dān)憂、悲傷,

頭顱會沉下,酒會灑到一旁,

你該活在今天,在美好的今朝!

無論時光怎樣快,

將它的舞圈轉(zhuǎn)換,

只是這杯滿酒

暢飲得由自己,不容替換。

我自由的青春火焰

這些天在高高燃燒。

死鬼,我的手在你那邊,

難道你要強迫我,你敢?

(1903.5)

題解:1903年初,《赫爾曼·勞舍爾》獲得成功后,柏林著名的菲舍爾出版社注意到了這顆文壇新星,不久給黑塞寄去一封信,婉轉(zhuǎn)詢問他是否有新的寫作計劃。黑塞回信說,在嘗試寫小說。

1903年4月底,黑塞第二次去意大利旅行,這次與他同行的是后來成為他第一任妻子的瑪麗亞·波諾利。旅行結(jié)束回到巴塞爾,他接著寫小說《彼得·卡門青》。之后他將小說手稿寄到菲舍爾出版社,很快收到出版社回信,表示很喜歡這部小說,準備出版。不僅如此,出版社還同他簽訂了一個附加合同,附加合同上白紙黑字地寫著,在接下來的五年里,菲舍爾出版社享有購買黑塞所有新作的權(quán)利。就這樣,盡管尚未得到《彼得·卡門青》的稿費,26歲的黑塞做作家的夢想幾乎實現(xiàn)了。這首詩也表達了初登文壇年輕作家的自信、喜悅與自豪:享受今天吧,連死鬼也不能把我怎樣!

夜行路

夜間我走出山巒,

小路引我走過山腳草地,

走出不可見的柔和樹蔭,

城門大敞,古城就在眼前。

長街上我疲憊漫步,

到處是黑玻璃窗在閃動,

惟有一處燭光在請過客留下,

所有的都已睡去,黑夜罩四處。

我又遠遠走上原野,

回首遠望,但見一個樓側(cè)山墻,

美妙幽黑,它也不能眠,

一處光亮,懸在塔樓上。

那高處有個人沒有去睡;

棍上挑個燈籠搖搖晃晃,

彎腰探身向遠處張望,

向我這方,循著難以聽到的腳步聲響。

(1903.5)

題解:這是一首遠足詩。1903年4月1日黑塞第二次去意大利旅游,這次與他同行的是瑪麗亞·波諾利。瑪麗亞是瑞士第一位女職業(yè)攝影師,熱衷彈奏肖邦鋼琴曲,也善登山,她因事纏身,先回了瑞士。黑塞回到巴塞爾不久同瑪麗亞訂婚。1903年10月回故鄉(xiāng)卡爾夫,邊做實地考察,邊寫作小說《在輪下》。

抵達威尼斯

運河幽暗無聲,

海灣沉寂空曠,

一排排屋房,古舊灰白,

帶著哥特式的窗,摩爾式的門堂!

好似陷入了深夢,

好似在由死鬼搖蕩,

時間在這里睡著,

所有的生命都似乎很遠長!

這里,我要獨自一人

穿過古老街巷,

要借助火把火光,

站到游艇碼頭臺階上,

要像個又喜又怕的孩子,步入黑暗,

望入黑窗。

(1903)

題解:1903年4月黑塞第二次前往意大利。這首詩描述了威尼斯留給年輕詩人的初次印象。

我的生命曾怎樣?

如果今日生命結(jié)束,我的生命曾怎樣?

失落了?光做夢了?不,那是一串

靜靜的喜悅,我將它們雙手

接過,送出,又重新獲得。

那是與這個地球愛的結(jié)盟,

她的美麗令我深感快活,

它總以其強力姿態(tài),

將我的目標推向永恒。

這是與流水、田野、山風(fēng)

兄弟般的同盟,它一向堅實牢固,

那里有碧空上的行云,

它們的歌兒將我的家鄉(xiāng)吟誦。

它們的力量永恒強大,

我一直忠誠于這個兄弟同盟;

多少年來我的罪過是,

與人類相比,它們更加令我珍重。

(1903)

題解:1902年6月《詩集》出版帶來的快樂,引起黑塞對自己年輕生命的回首。

七月的孩子

我們,生于七月的孩子,

喜愛白茉莉的淡淡花香,

我們漫步鮮花爛漫的花園,

喜歡迷失在沉靜的夢鄉(xiāng)。

緋紅的罌粟是我們的伙伴,

它們火紅地燃燒,抖抖顫顫,

在麥田里,在熱墻上,

它們的花瓣任風(fēng)兒吹散。

就像七月的夜晚,

生活要載著夢幻,將它的圈舞跳完,

要手持紅罌粟與麥穗花冠,

給出夢想,給出盛大的豐收慶典。

(1904.5)

題解:1904年2月,小說《彼得·卡門青》出版后很快出了第三版,取得了很大成功。經(jīng)濟上的改觀,使黑塞更有信心做一個中產(chǎn)自由作家,并且認為結(jié)婚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

德國七月的花園,鮮花錦簇,白茉莉花在淡淡飄香;麥田里,紅紅的罌粟花顫巍巍地盛開,麥穗已經(jīng)飽滿。七月的夜晚,總有歡慶豐收的喜典,孩子們喜歡圍成圈來跳舞。這里花園象征美夢,紅罌粟代表夢的熱烈,將圓圈舞跳完則意味著應(yīng)有完整的人生,麥穗、豐收又是人生要充實、美滿、有所成就的象征。這就是說,生在七月的孩子要富有夢幻,生在七月的孩子人生要有始有終,要有所成就。詩人黑塞本人正出生在七月(7月2日),他祝所有生在七月的孩子,人生美滿!

詩中的慶典很容易讓人感到,黑塞此時的成就感及喜悅心情。

注釋:

[1]愛的涌動,這里指熱衷某事物或嘗試的沖動。

[2]艄公,在古希臘神話中,艄公用船載人渡往死亡。

[3]昏暗地窖,德國冬季陰冷,黑夜較長,使人有深陷地窖感;也會與低落心情有關(guān)。

[4]波提切利(Bottielli,1445—1510),意大利佛羅倫薩畫派的重要代表畫家。他從詩人波利齊亞諾一首詩中得到啟發(fā),畫了一幅《春神》。

[5]弗羅拉(Flora),古羅馬神話中春天和鮮花女神。

[6]指但丁年輕時所愛的姑娘貝阿特麗絲,她25歲時早逝,是但丁詩集《新生》的靈感所在。《新生》中但丁描寫他到天堂后,貝阿特麗絲引導(dǎo)他游歷九重天。

[7]阿山,指阿爾卑斯山。

[8]圣斯蒂法諾教堂(Santo Stefano),位于威尼斯市,建于13世紀。

[9]波德諾內(nèi)(Pordenone,1484—1539),意大利畫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华阴市| 同心县| 怀来县| 英德市| 松桃| 明溪县| 贵州省| 汉阴县| 兴义市| 萨嘎县| 华阴市| 临西县| 台安县| 古丈县| 益阳市| 沂南县| 丽水市| 榆树市| 锡林浩特市| 临沧市| 措勤县| 东莞市| 扶风县| 临武县| 莲花县| 建瓯市| 双鸭山市| 东安县| 黄山市| 论坛| 雷山县| 古丈县| 公主岭市| 旅游| 胶州市| 溧水县| 水富县| 乡城县| 厦门市|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