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佛寺紅墻
- 那日提劍江湖去
- 木木木馬牛
- 2290字
- 2019-05-06 10:14:48
李但是顧不上許多,直入中門。
一門之隔,便覺洞天已變,在門外聽不清的誦經聲此刻直入耳來,就像眾生在他耳邊低語,又像佛門金剛在他耳旁盤問。
小明寺的問心經乃天下一絕,此刻百余僧人同念,若是有人心存惡意,進此門來,就會覺金剛怒吼,佛陀動怒,斷斷會漏出馬腳。
但若來的人并無惡意,心神透澈空明,自然無礙,反而會有一樁好處——助他靜心,貼合佛法。
百余高僧齊耗修為使出的問心經,天底下還沒一人能避的過去。出家人慈悲為懷,但也不愿有奸惡小人混入寺中,蒙騙佛法。問心經既是絕技考驗,也是無奈。
李但是自然沒有惡意,只是心中全是著急,悲哀和迷茫。江湖人,隨時死,他早已習慣了。就像他的朋友,這些年也凋落了兩位。
但他從沒有想過那個苦瓜和尚也會有一天,突然地,就不在了。
因友生憂,因憂生急,因急生悲。
所以問心經入耳,他并未在意。不在意,問心經便全無威力。反而就像一泓泉水,滋潤心田,蕩除憂與懼。
佛家輕生死,輕皮囊,問心經是佛門絕技,自然也帶了些此種意味,無聲無息之間,便要蕩平李但是心中悲哀焦急。
李但是心有所感,亦盤腿坐下,面對眾僧,靜心聽經。
鐘聲深遠,經聲低沉,一字一句入得他心上來。
于是形成了一幅奇異的畫面:一人一身白衣,坐于廣場之上,面對成百黃衣僧人,久久不發一言。
鐘聲已停,李但是一聲嘆息,焦急躁動已去,心中僅余悲哀。他的劍心何其堅硬,若起悲哀,豈是問心經便能蕩平的。
靈光乍現之間,他舉起劍來,到與眉齊,朗聲說道:“諸佛以經典,我李但是獨此一劍,送故友西歸。”
他這句話說得極為狂妄,卻又極為真切。
他這句話聲音并不算高,卻真真切切地壓過了場上百余人的誦經之聲。
......
他既已發言,小明寺高僧自然不能再旁若無人,一聲長嘆,坐在左邊僧人隊首的白眉老僧睜開雙眼,道:“佛家清凈之地,李施主不宜動刀兵。”
李但是雙手合十,告歉道:“劍心起鳴,情難自已。”
右首的黃眉僧人也睜開眼來,道:“李施主是師叔的忘年交,劍心已經澄澈。他雖動劍,其實動心。心為劍心,又即佛心,師兄莫要著相了。”
白眉老僧聽言,嘆道:“確實如此。”說完又閉上雙目,靜心誦經。
右首的黃眉僧人卻站起身來,道:“諸行無常,諸法皆空,李施主請隨我來。”言罷他就轉身,向寺里內部走去。
此時后院敲鐘的僧人才匆匆走來,立于大門兩側,雙手下垂,恭敬迎客。原是李但是到的太快了,以至于迎客僧仍在后院敲鐘,無人迎接。
李但是起身,隨那黃眉僧人而行,其余僧人仍是不動,低頭默念經文。
不多時,便到了一方靜室,地上明凈干燥,僅有兩個蒲團相對而放,蒲團前方,各擺著一個木魚,木魚锃亮,應是常常被人使用。僅開一窗,可以看到些菩提新葉。
兩人盤腿坐下,也不多說,都在想些心事。
還是李但是先耐不住氣,嘆聲問道:“凈玄法師,敢問苦大師何時圓寂?”
黃眉僧人雙手合十,兩眉低垂,道:“昨夜三更,苦師叔猶在佛堂誦經,把我們幾人召到身前。我們到時,他卻不再開口,只是枯坐半響,睜目微笑,我們都以為他修行有成,有高明佛法要說與我們知曉,也都準備祝賀。”
他說到此時,饒他已算是佛心有成,看慣生死,亦面有不忍之色,接著道:“師叔一生修行,以身做眾生牛馬,當時應是已經有了感應。他睜目之后,未說佛法,只是念道:‘橋邊紅藥,今年難見,實在可惜。’言罷,就坐化去了,身體化為飛灰,僅剩下十三顆舍利。”
凈玄法師一聲長嘆,道:“師叔一生受苦,想來每年也就僅僅有和幾位施主橋邊賞花的日子算得上快活。他當時說出這話,我們未解其中之意,今日見到李施主,方才明白。李施主來得好快,亦可見我佛之慈,苦師叔圓寂,你是有了感應罷?”
李但是糾正道:“他以苦為樂,也是算不上受苦的”
又嘆聲道:“昨夜三更我便正好在二十四橋,紅藥未開。今晨聽到貴寺鐘聲,方知世間朋友,又少一位。他能留下舍利,想來是真的見道了,也不該為他悲傷才對。”
見道,便是玄之又玄,李但是也只是冥冥有感,并不能說得清楚。
話雖如此,他語中落寞,仍是難掩。
凈玄亦是合掌,道:“我佛慈悲,李施主能有此番見地,確實是和我佛有緣。師叔若能知道江南道上來祭奠的第一位便是李施主,應也會十分開心。”
苦和尚是名揚天下的高僧,今早小明寺九聲鐘鳴,苦和尚圓寂的消息很快便會傳遍天下。天下受過他恩惠,見過他慈悲,聽過他事跡,敬佩他為人的人何止千萬。就算專程為他走江南的江湖人士亦不會少了,李但是能第一個到了這里,確實是冥冥之中自有緣分。
兩人相對,一時無言。
良久,凈玄才起身告歉:“李施主且在此地歇息,貧僧有迎客悼念之責,不當久留,江湖同道,仍需款待。”
說完就轉身出去,李但是亦走出門來,懷里抱劍,立在屋檐之下。
只見黃眉凈玄又走到右手隊首,盤膝坐下,誦念佛法,他心里悠悠而嘆。世間事大都發生在不可預料之間,昨夜一遲疑,今日便成永別。
他固然是灑脫之人,亦知生死如常,朋友能見道成佛應喜不應悲。
但眼前春日遲遲,眾僧誦經,他獨自抱劍立于檐下,心中依舊全是悵然,聽得癡了。
白日輕移,小明寺朱門門口又有聲音響起,應是武林同道知了消息,前來吊唁。李但是不想見人,本想再回靜室,但又聽得來人腳步有些耳熟,便緩了下來,向門口望去。
只見一隊青衣女子恭敬站于門口,卸劍合掌,為首者眼神朦朧,面上含悲,向兩條隊伍之首的僧人行禮,輕聲道:“峨眉程鏡伽,見過凈玄,凈難兩位大師。不知貴寺方不方便女子入寺。”
凈玄不敢托大,站起身來,道:“峨眉雖非佛門,亦有我佛仁心,敝寺簡陋,但也無少林大寺那般規矩。峨眉同道既然登門,自當掃榻而迎。”
峨眉一行人都彎身行禮,保持靜默以示尊重之意,踏入寺來,兵器都解下,放到一邊留劍池中。
李但是此刻才看到門旁的留劍池,微笑想到,苦和尚這倒是從沒和他講過,想是也明白劍即他心,要他留劍,萬萬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