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實地勘驗
實地勘驗是刑事偵查人員運用科學技術方法,對犯罪的中心地點、外圍場所、尸體、人身、痕跡、物品等進行觀察、檢驗、記錄、提取的一項偵查活動。
一、實地勘驗的對象
實地勘驗主要以作案地點、場所及與犯罪行為有關的痕跡、物品、尸體、人身等客體為對象。不同的勘驗對象,各有其不同的勘驗內容。
(一)現場中心地點的勘驗
犯罪分子在作案中心地點遺留的痕跡物品較多,儲存信息最豐實。比如,殺人現場上尸體發現處,使用暴力致死的地方,被害人與犯罪分子搏斗的地方,血跡滴落的地方等;攔路搶劫、攔路強奸現場,被害人同犯罪分子搏斗的地方,糾纏的地方等;盜竊現場物品被盜的地方,門、窗、柜、桌被破壞的地方等。因此作案中心是實地勘驗的重點,要仔細觀察、認真勘驗,尋找各種微痕細物。
(二)外圍場所的勘驗
這里所指的外圍場所,是與犯罪行為有關的處所。主要包括犯罪分子作案前在現場周圍潛伏、窺視、守候、等待作案時機的處所;作案后在現場附近隱藏、處理贓物、兇器和其他罪證,以及拋棄、掩埋尸體的處所等。
尤其應關注擴大現場外圍的勘驗。現場外圍一般是犯罪分子預備和掩蓋犯罪的處所,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是容易暴露其特征的地方,在其休息或分贓處就會發現不加掩蓋的痕跡物品。同時,現場外圍一般離中心現場較遠,不易引起圍觀群眾的注意,不易遭到破壞,能夠保持其原狀,為提取有價值的痕跡物品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三)尸體檢驗
這里所指的尸體檢驗,主要包括殺人案件中的知名尸體和無名尸體的檢查、檢驗等活動。殺人案件現場,一般都有尸體存在,也有的殺人后移尸野外或分尸拋尸多處,一經發現,要進行認真的觀察和檢驗,特別是對于碎尸、拋尸案件,要詳細檢查尸體肢解的方法、包裹物、捆綁物等等。
尸體檢查主要解決三個問題:查明死亡原因和事件性質;查明死亡時間和死者身源;查明致死工具和殺人手段。
(四)活體檢查
這里所指的活體檢查,是檢查與案件有關的被害人身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身體。活體檢查必須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通過對人身檢查,查明有無與作案行為有關的某些特征、受傷情況或生理狀態等,進一步查明案件的性質,為破案提供線索和證據。
(五)痕跡勘驗
這里所指的痕跡,主要是現場上的反映形象痕跡、動態痕跡和分離痕跡等等,如指印、鞋印等,都是勘驗的重點。
(六)現場遺留物的勘驗
這里所指的遺留物,是指犯罪分子有意或無意遺留在現場上的作案工具和其他物品。現場上任何物品都應該把它看成為潛在證據,必須認真地進行勘驗。對于發現的可疑物品、物質,要注意查明種類及各種特征,如形狀、質量、氣味、顏色、新鮮程度等;有無附著的痕跡和微量物質,以及這些物品、物質所在的部位與周圍物體的關系等。
(七)文書勘驗
這里所指的文書,主要是與犯罪案件相關的各種書寫或印刷的文件材料。勘驗中,只要發現書寫字跡的地方或部位,就要認真地勘驗,弄清文書的內容、外形、紙張和印刷的情況等。特別是在縱火案件現場上,更要認真地勘驗賬簿、發貨票、人民幣、有價證券等物品。
二、實地勘驗的步驟
實地勘驗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了提高實地勘驗的質量,避免勘驗工作中的重復和遺漏,必須有條不紊地由一般到個別,逐步深入地進行。
(一)巡視現場
勘查人員到達現場,聽取了現場和案件的簡要情況后,就要在現場保護人員的指引下,對現場的周圍環境、內部狀況進行觀察了解,這對正確制定勘驗方案,從現場獲取更多的證據是非常必要的。作為現場勘查的組織者和指揮員,巡視現場時,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通過了解現場的環境條件,判明現場的方向、位置,觀察現場內部的概況和犯罪分子進出現場的入出口等情況,以便對現場的全貌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然后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確定實地勘驗的范圍,明確勘驗的重點,選擇進入現場的路線,確定勘驗的起點等。巡視現場的目的如下。
1.明確實地勘驗的范圍
在確定勘驗范圍時,一要突出重點,二要照顧全面,三要在保護的范圍基礎上適當擴大一些。所謂重點,就是現場的入出口處,實施破壞、盜竊、搶劫財物的地點,實施強奸、殺人和發現尸體的地點,起火點、爆炸點以及犯罪分子遺留的各種痕跡物品等處。所謂照顧全面,就是凡屬犯罪現場內的地方,凡是犯罪分子可能涉及或者由于犯罪行為引起變動、變化的地方等,都要注意勘驗檢查。所謂適當擴大一些,就是指勘驗開始階段,情況不太明了時,為避免遺漏重要的痕跡物品,而在現場保護確定的范圍內再擴大一些。這樣做,工作起來盡管辛苦些,但有了主動權,發現痕跡物品的概率往往就大些。
2.確定嗅源追蹤方向
巡視后,如果認為現場環境適宜于警犬追蹤,則需確定嗅源方向,使用警犬進行追蹤。
3.制訂實地勘驗的方案
巡視后,要有一個明確的勘驗方案,特別是對于一些損失大、范圍廣、情景慘的現場,如連續性殺人現場,爆炸、放火現場,系列盜竊現場等,應制定方案,才能開始勘驗。
現場實地勘驗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勘驗的任務和分工;勘驗的方法和順序;邀請參加現場勘驗的專家和見證人。
(二)初步勘驗
所謂初步勘驗(又稱“靜態勘驗”),是指偵查人員在不改變現場原貌的情況下所進行的觀察和勘驗。即對于已發現的痕跡物品在不觸動、不變動的情況下,進行觀察、研究、分析,以便對現場中心變動變化的主要情況有個較明確的了解。初步勘驗的目的如下。
1.確定現場的入出口
初步勘驗時,應搞清現場的入出口。這個問題有時十分清楚,如挖墻洞、鉆地道、揭瓦、攀窗、撬門等等。但有時門窗無明顯痕跡,又無明顯的其他反常跡象,確定現場的入出口就比較困難。要注意發現疑點,準確確定入出口,以便有重點地進行詳細勘驗。
2.確定進入現場中心的通道
為了便于勘查人員進入現場中心而又不損壞痕跡物品,初步勘驗時必須確定一個恰當的通道,以便為實施進一步的勘驗打下基礎。常常采用四種方法:(1)圈記法。如果現場地面是光滑的油漆地板或較光滑的水泥瓷磚,一般情況下用逆光觀察可以發現遺留的足跡、血跡,可用粉筆等將痕跡物品圈起來作為標記,加以保護;然后勘查人員可以在粉筆圈外進入現場中心。
(2)提取法。如果現場是普通水泥地面、泥土地面或者鋪有地毯,足跡則難以發現。在這種情況下,可采用靜電吸附機從門口開始逐步向現場中心地面提取灰塵足跡,然后勘查人員可以進入現場中心。
(3)襯墊法。如果現場范圍較狹窄,而一時又難以確定是否有痕跡時,則可以采用干凈的木板覆蓋,作為跳板,然后勘查人員可從木板上進入現場中心。
(4)沿障礙物進入法。如果現場范圍大,較為開闊,室內陳設又比較簡單時,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勘查人員沿著障礙物進入現場中心,如沿著墻根進入現場中心。
3.拍攝現場概貌
初步勘驗開始,要拍攝或采用錄像錄取現場的概貌、方位、現場中心的陳設、尸體姿勢等等。這是初步勘驗階段很重要的工作。
4.固定和研究較明顯的痕跡物品
初步勘驗時,要集中精力觀察每個物體的具體位置、狀態,物體上有無明顯的痕跡,察看研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痕跡與痕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犯罪過程。對于現場上較明顯的足跡、手印、工具痕跡、槍彈痕跡、整體分離痕跡等,以及遺留在現場上的血跡、毛發、唾液、糞便等,要用粉筆等圈記起來,防止觸摸、損壞,以便下一步詳細勘驗,有時還要標出痕跡的遺留方向,以利分析研究。
5.注意發現異常氣味和反常情況
初步勘驗時,首先,要注意各種異常氣味,如香煙味、煤氣味、火藥味、香水味、腐臭味、酒精、汽油、煤油以及其他揮發性物質的氣味,根據不同氣味,有目的地尋找可疑物,如毒物、尸體、尸塊等。其次,要注意各種反常情況,如殺人現場,尸體姿勢與其身上或衣服上血跡的流向不一致;尸體躺在污泥中,但鞋底卻沒有污泥。盜竊現場,發現有證明從屋內撬破門窗的痕跡。強奸、搶劫現場,被害者聲稱與犯罪分子進行過激烈的搏斗,但找不到搏斗的痕跡等等。
(三)詳細勘驗
所謂詳細勘驗(又稱“動態勘驗”),是指在初步勘驗的基礎上,偵查人員戴上手套對現場上的各個部位和各種痕跡物品一一地仔細研究,想方設法進行提取。詳細勘驗過程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仔細尋找痕跡物品
詳細勘驗時,要利用各種光照角度和技術手段,對每寸地面,每個角落、空間,每個微小可疑物品,進行觀察,必要時還要翻轉、移動進行觀察,反復查看,尋找細痕微物。例如,無色汗液手印,不易見的灰塵腳印,細小的劃痕、毛發、纖維、血斑、精斑、泥土等等。
2.認真研究痕跡物品
詳細勘驗時,對于發現的痕跡物品,要仔細研究痕跡物品的形成、發展狀況和特征,特別要就地研究與犯罪行為的關系。為此,往往要改變現場物體的位置和狀態,以便于觀察分析。
3.記錄提取痕跡物品
對于勘驗過程中所發現的與犯罪行為有關的痕跡物品,要進行記錄、提取。記錄的主要內容是遺留的數量、部位、方向、顏色、物質等等,然后采用照相、膠紙粘取、復印提取、提取原物等方法對痕跡物品進行提取。
4.繪制現場圖
詳細勘驗過程中,要繪制現場圖,把整個現場的方位、大小,主要的陳設、痕跡物品等“固定”下來。
必須明確,實地勘驗的上述三個步驟不是截然分開的,是有機聯系和配合進行的,實際上它們是一個連續的、交叉的、逐步深入的工作過程。
三、實地勘驗的順序
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和現場范圍的大小,地形地物等差異,應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勘驗的順序。
(一)從外圍向中心勘驗
現場范圍較大,涉及面廣,中心難以確定,痕跡物品比較分散的室外現場,以及現場中心部位盡管在室內,但留在室外的痕跡物品因自然或人為的原因隨時可能受到破壞,或者走近現場中心可能使現場外圍痕跡物品遭到破壞的現場,就可以采用這種勘驗順序。從現場的邊緣開始,逐漸縮小圈子,直至勘驗到現場的中心部位。
(二)從中心向外圍勘驗
現場范圍不大,中心部位比較明顯,痕跡物證比較集中的現場,可采用從中心向外圍勘驗的順序。特別是一些室內現場,應從現場的中心部位,從被破壞、被翻動或尸體倒臥的地點開始,逐步向外進行勘查。
(三)從入口或出口勘驗
這種方法多用于出入口比較明顯的室內現場,如犯罪分子撬門入室作案,翻窗而出,在門上留有較明顯的痕跡,采用這種方法勘驗較好。
(四)沿線路或河流勘驗
這種勘驗方法多用于三種情況,一是現場范圍較小,現場上留下的痕跡能夠明顯地反映出犯罪分子的作案過程,行走路線。二是在車盜現場,如火車、汽車上的物品被盜走或者劫車殺人等,可以沿公路、鐵路沿線進行勘驗,發現、搜集沿途可疑的痕跡、物品。三是發現河中漂浮的尸體,可以從尸體發現地沿河的兩岸向上游進行勘驗,發現拋尸的可疑處所、可疑線索等。
(五)分部位分層次勘驗
現場范圍較大,若案中犯罪分子破壞多處或在同層樓房中多處作案,像這樣涉及幾個地點、幾個場所、幾個樓層,就可以根據勘驗力量,分成若干部位、若干層次分頭勘驗,包干負責。如有的可以勘驗入出口處,有的可以勘驗中心現場,有的可以勘驗現場外圍等。對于高樓中多處作案,有的可勘驗一層,有的可勘驗二層,有的可勘驗三層等。
(六)分片段分主次勘驗
現場范圍大,面積較寬或者狹長地帶以及移尸、碎尸多處的現場,多采用分片段勘驗的方法。根據現場在犯罪案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清主次來進行勘驗,將主要精力和力量勘驗中心現場,其余力量勘驗外圍現場。
四、實地勘驗的次序要求
(一)先靜觀后動手
勘查人員到達現場后,要克服急于動手的毛病,首先要觀察現場所發生的一切,特別是在巡視現場時,要把雙手插在衣袋里,集中精力進行觀察。在初步勘驗時,也不要忙于動手,對于現場局部異常現象,個別明顯的痕跡,醒目可見的物品,不要隨便觸摸、拿取移動,只是對犯罪行為所引起的系列變化不加觸動地進行觀察。觀察時,先用肉眼觀察,若模糊不清時,可借助放大鏡觀察。然后再動手翻轉,移動物體,尋找痕跡,發現物品。
(二)先拍照后提取
拍照是客觀反映現場原貌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提取痕跡,提取原物或其他與犯罪行為有關的物品時,均要先拍照,保證刑事訴訟證據的客觀性、真實性。拍照后,才可提取原物或者采用其他技術手段進行提取。
(三)先地面后高處
無論室內室外現場,也無論現場范圍的大小,勘驗時,必須先檢查地面上有無遺留各種痕跡物品。如現場足跡,是犯罪分子必然會留下的客觀痕跡,必須先觀察先處理,勘查人員才可放心大膽地進入現場,從事高處的勘驗工作,如對桌、椅、柜、門、窗、床、墻壁、頂棚、屋檐、懸掛物和蜘蛛網等一一勘驗。室外除先勘驗地面外,要特別注意樹上的反常現象。對能隱匿較小貴重物品的樹洞、鳥巢要認真檢查。
(四)先外表后內部
這主要是針對一般有空間的物體或人身、尸體而言的。比如對尸體,要切記先勘驗外面的衣著,由外向內一件一件勘驗,不可交叉。再進行體表檢查,從頭、面部、眼睛、口腔、耳鼻腔、頸項部、胸腹部、四肢、背部、生殖器、肛門等一一仔細檢查,查看傷痕、尸體現象。最后解剖尸體,檢查內臟。公文柜、衣柜、辦公桌等也要由表及里,層層勘驗,以免錯亂。又如勘驗保險柜、公文柜、衣柜、辦公桌等也要遵循先勘驗外面再勘驗里面的抽屜、衣服、賬冊、人民幣等。
(五)先重點后一般
實地勘驗時,各類刑事案件中現場均有各自的重點部分、重點物品,首先要進行勘驗。如殺人現場以尸體處所為重點,盜竊現場以被盜處所為重點。勘驗時,要把主要技術力量、主要精力用于重點部位的勘驗,然后再勘驗與犯罪行為有關的來去路線,遺留物品的場所及現場外圍等。
(六)先易消失后穩定
案件發生后,由于自然條件的變化以及作案的工具、手段、方位不同,有的痕跡物品容易消失,有的比較穩定。勘驗時,要先勘驗容易消失的,后勘驗比較穩定的痕跡物品。如當室外室內現場同時存在時,有可能遇到下雨、下雪、刮風,為了保證室外痕跡物品不被風吹雨淋、雪蓋或往來車輛行人的踐踏破壞,就要先勘察室外易遭破壞的現場,后勘驗室內的現場。有時還會遇到一些易于揮發的氣體、汽油、嘔吐物等,也要先進行勘驗。現場上的立體痕跡,特別是工具在木制品、金屬制品上形成的破壞痕跡,都比較穩定,可以稍后進行勘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