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智慧生物人類的誕生
地球上生物眾多,生長在同一環境下,為何只有人類可以進化成最有智慧的生物呢?
一、對人類誕生問題的研究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意思是說,生物之間會互相競爭,只有適應力強的,才能最終存留下來。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闡明了生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規律。1871年,他又出版《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一書,用很多證據說明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古猿演化而來的。達爾文揭示了人類的起源,但他沒有認識到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無法解釋古猿是如何演變成人的。
1876年,恩格斯提出了“勞動創造人類”的科學理論,指出人類之所以能從動物狀態中脫離出來,根本原因是勞動,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也是勞動。恩格斯還論述了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最初,古代類人猿成群地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后來,為了尋找食物,部分古猿下到地面活動,逐漸學會了用兩腳直立行走,前肢被最終解放出來,學會了石塊或木棒等工具的使用,最終發展到用手制造工具。同時,在體質上,包括大腦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出現了人類的各種特征。恩格斯稱生活在樹上的古猿為“攀樹的猿群”;稱從猿到人過渡期間的生物為“正在形成中的人”;稱能夠制造工具的人為“完全形成的人”。制造工具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也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特征,標志著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結束。
除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人類產生的認識外,目前諸多生物學研究也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發現,人類的產生和其他生物產生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基因變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生了新物種的基因變異。人類是一種生物發生基因變異,在自己或下一代立刻變成了最初的新人類。這是產生新物種的重大基因突變。雖然新人類的功能很不完善,但他們卻是一種新物種。
2.同一物種的基因變異。環境和人類自身的行為緩慢地改變了基因,改變有大有小,但不會產生新物種。這一點,也在本代或下一代直接表現出來。小的變異,比如子女跟父母有些不同,這就表明基因在本代已經發生變異。大的變異,比如先天性貧血、先天性兔唇、畸形嬰兒等。
3.基因都是突變的,都是DNA長鏈的突然改變。因此,最初的人類是來自新物種的基因變異,而現代人類則是新物種之后同一物種的基因變異不斷優化的結果。
二、人腦的智慧光芒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還是現代生物學研究,都說明了一個事實:人類的進化過程是一個播種智慧、養育智慧、構筑智慧、創造智慧的過程。
智慧的物質載體是人腦,而人腦是由遺傳而來。人腦的早期進化主要是維持人體生命的生理功能中樞、運動與平衡中樞的進化;后期進化主要是前期中的大腦進化,是人類的智力中樞區。促進大腦進化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是制造工具、勞動、語言的發明與使用。
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自從人類發明了語言,人類大腦的重量和結構便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這一點,足以說明語言對于人類進化的重要性。
人腦是智慧的物質基礎,通過后天的學習,人類能夠掌握語言和科學技術,而其它動物卻做不到這一點。人腦是意識的物質載體,意識是人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人類的遺傳使我們具有了這種潛在智能。最重要的一種智能就是,能夠識別和學習人類創造的信息體系智能。人類的信息體系主要包括語言、文字、符號、圖形等,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不是空的,包含了形成潛在智能的全部信息。
潛在智能是人類祖先遺傳下來的智慧。在人類進化的漫長時間里,人類的基因中保留下了自然界運行規則的“印跡”或“秩序”。比如,關于時間的一年四季、日出日落等;關于空間的大小、高低、遠近等。經過幾億萬年的進化,這種印跡慢慢地以遺傳基因的方式儲存到人類體內的基因中,是智慧進化最原始的開端。同時,人類的智慧進化,是由于大腦吸收了知識信息,注入了社會實踐獲得的經驗信息。這些信息不僅進一步豐富了大腦的信息庫,還開發了人類的先天智力。沒有這些信息,人類的先天智力就無法得到開發,智慧也會被封閉在大腦里,也就不能轉化為社會人。
人類是地球上生物進化的集大成者,確立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地位,其它生物也就失去了競爭機會。可是,放眼全宇宙,其他星球上有沒有智慧生命?就目前已有的認知來說,每種生物都有著巨大的潛能,人類同樣如此,能否開掘出來,主要依賴于生物順應環境的能力。
智慧活動生物學原理:神經系統應激反應
所謂應激反應指的是,個體對應激源刺激發生的反應。人類的神經系統可以感應和控制整個身體,而人的所有智慧活動都是因為人的神經系統的應激反應造成的。應激反應既是人類神經系統的反應機制,也是人類智慧活動的體現。
一、人類神經系統應激反應基本原理
人類之所以能感知身體的各個部位,并控制其運動,是因為大腦神經能感應和操控肌肉上的神經。比如:之所以能感覺到疼痛和冷熱,是因為各處的神經能感應傷害和溫度傳到大腦神經;之所以具有情感,是因為大腦神經不斷接收外界信息時是時刻運轉的。
大腦神經會對多種大腦神經運行事件產生相應的應激反應,繼而引發身體一系列反應。比如,情感反應中的悲痛。人類遇到難過的事或想到傷心的事后,大腦神經就會產生應激反應,調動內分泌、情感神經產生憂傷的心情狀態,身體也會跟著配合,可能會哭、會掉眼淚。再如,情感反應中的歡喜。如果中了大獎,當事人的大腦神經“明白”這件事的意義后,就會發生應激反應,調動情感神經產生激動高興的心情,身體也會在調控下心跳加快。
至于神經系統的應激機制,則是記憶和人格的影響結果。對同樣一件事,大腦神經會出現不同的應激方式。比如,某人的父親去世了:第一種情況是父親很愛他,父子倆關系很好,某人感到很難過,想到以前跟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他哭了;第二種情況父親很暴力,酗酒嗜煙,時常打他罵他,他害怕父親,現在終于解脫,他開心地笑了。
人格就是當事人過去遭遇了不同的事,遇到不同的人并和他們產生交集、以及父母遺傳的結果。而產生相應應激的原因是,在長期的人類祖先生活過程中,對各類刺激產生不同反應反復訓練的結果。
二、個體應激反應下的心理和生理變化
個體的神經系統應激反應包括兩種反應變化:心理的和生理的。
1.心理反應
個體對應激的心理反應存在積極和消極的兩個方面:積極的心理反應就是,大腦皮層覺醒水平提高,情緒緊張亢奮、意識清醒、注意力集中、思維清晰,反應敏捷,行動果斷,能夠準確地評定應激源的性質,做出符合理智的判斷和決定;消極的心理反應表現為,過度焦慮、緊張,意識不清,認識水平降低,情緒波動較大,思維混亂,失去了判斷和決策能力。
(1)在心理反應過程中,與人們的身心健康密切聯系的主要是情緒和行為方面的反應和變化。在情緒反應方面,表現形式主要有焦慮、恐懼、憤怒和抑郁等。
焦慮是個體預感危險來臨或事物的不良后果時的緊張、擔憂、急躁和不安的情緒狀態。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人的警覺水平,促使人們采取行動,適當提高人們對環境的適應和應對能力;而過渡焦慮則會干擾人的正常思維和行動,不利于心理壓力的排解。
恐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已經明確的特定危險而受到傷害或威脅生命的逃避情緒狀態。
憤怒是由于個體在追求目標時受到阻礙或自尊心受到傷害時所表現的情緒激動,脾氣暴躁、甚至采取過激行為發泄不滿的情緒狀態。
抑郁是消極低沉、悲觀、失望、厭世、孤獨無助的情緒狀態。
(2)在行為反應方面,主要表現為回避與逃避、敵對與攻擊、退化與依賴、無助與自我放棄。
回避是指,提前知道應激源會出現,立即采取行動,避免與應激源的接觸。逃避是指,已經接觸應激源后,采取行動遠離應激源。兩種方式都是為了避免發生強烈的應激反應所造成的心理上和身體上的傷害。
敵對指個體表現出來的不友好、憎恨、怒目而視等情緒。攻擊指個體的行為舉止對他人構成威脅和侵犯。
退化指的是,無法承受挫折和應激反應帶來的壓力和沖擊,表現出來的與自己年齡不相稱的幼稚行為,獲得別人的同情和支持。依賴包括對人的依賴和對物的依賴。對人的依賴指,需要別人的照顧和幫助完成一些本因自己能夠完成的活動;對物的依賴,主要指借煙、酒、藥物度日,麻痹自己,暫時擺脫煩惱和困境。
無助指的是,面對應激情境無法控制的局面,個體表現出來的無能為力、聽天由命、被動挨打的行動狀態。自我放棄指的是,面對應激,個體多次努力應對,在無法奏效的情況下表現出不再力爭的行為狀態。
2.生理反應
個體對應激的生理反應過程是通過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相互間聯系和調節作用來實現的,整個調節過程從三個方面進行:
(1)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的調節作用。一旦機體遭遇特殊緊急情況,比如嚴重脫水、失血、暴冷暴熱以及乏氧窒息等,或應激狀態時,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就會提高,反應也會變得異常靈敏;血液重新分配,內臟血管收縮、肌肉血液增多,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肝糖原及脂肪分解,血糖升高,游離脂肪酸增加,為機體適應和應對緊急情況或應激反應提供充足的能量。如果應激反應過于強烈或持續時間太長,還會造成副交感神經活動相對增強或紊亂,使心率變慢,減少心輸出量,血壓下降,血糖降低,繼而引起眩暈或休克。
(2)下丘腦、腺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調節作用。腺垂體和腎上腺皮質都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腺。當應激源作用于人體感官時,就會引起神經沖動,通過腦干的感覺通路傳遞到下丘腦,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出因子(CRF);之后,CRF通過腦垂體門脈系統,作用于腺垂體,使腺垂體合成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接著,CTH刺激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與釋放,引起一系列生理反應。在應激狀態下,ACTH和糖皮質激素的分泌量會大大增加,機體對有害刺激的耐受力也會增強。糖皮質激素能提高機體很多組織對神經和內分泌調節因素的反應能力,有抗炎癥、抗過敏、抗休克和抗毒素等作用。在應激狀態下,分解代謝類激素如皮質激素、髓質激素、生長激素和甲狀腺素等分泌量會增加,而合成代謝類激素如胰島素、睪丸素等分泌量則會減少;恢復正常狀態時,上述激素分泌的變化正好相反。
(3)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一方面神經系統直接支配著胸腺、淋巴結、骨髓、脾等免疫器官,通過羥色胺等遞質作用于免疫細胞上的受體;另一方面,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也會通過與淋巴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發揮調節作用。研究發現,溫和而短暫的應激反應不會影響或略增強免疫功能,而強烈持久的應激過程則會影響下丘腦的正常功能發揮,使皮質激素分泌過多,導致胸腺和淋巴組織退化或萎縮、巨噬細胞活動能力減弱等,從而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下降。而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會直接引發導致各種疾病,影響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調節的正常發揮。
人類思維的進化:思維能力的進化和思維方式的進化
人類的思維活動始于古猿階段。古猿進化為人以后,進化過程并不會停止,還在不停地進化著,包括肢體和思維兩個方面的進化。思維方面包括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思維能力體現在人類腦細胞的進化及其對復雜事物的分析判斷和理解能力;思維方式表現在思維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上,如分析法、綜合法。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為體現。
一、人類思維能力的進化
人類思維能力的進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起來的。人類的思維能力繼承著古猿的思維能力,是由古猿的簡單思維發展、演化和豐富起來的,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健全”。人類的形體由古猿的形體變化而來,人類的語言也由古猿的呼喚變化而來。
總體來說,人類的思維過程共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人類的本能性思維
人類的本能性思維(又稱為原始思維)是在猿類的早期階段形成的,猿類依靠這種思維方式進行生活和繁衍,躲避災難和危險。
猿類為了生存和繁殖而進行的本能性思維,是一種固定模式的思維。猶如電腦的一個程序,設計好程序后,電腦就能照此程序完成一系列操作。猿類的本能性思維是動物思維進化的一個階段,是一種比較合理的、科學的程序,是猿類在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
猿類的本能性思維是自己進化的結果,在向人的轉化過程中,猿類也就形成了一套科學程序,同時也為今后的進化保存了一定的空間。形象思維就是以此為基礎產生的。
2.人類的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的大發展時期是在猿類階段的后期和人類初步形成的時期,尤其是人類形成以后,繼承了猿類的原始思維和初步形成的形象思維,形象思維發展豐富起來。
形象思維打開了原始思維程序的突破口,使猿類開始主動進行思維活動,在已具有的、原始思維指導下的活動能力的基礎上,增加了思維的主動性和活動的自由性,使猿類可以自主地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提高生存和生活能力。比如,發明原始的工具,用于獵取食物、打擊來犯之敵。這些都在猿類的生活和種族繁衍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形象思維的產生使得猿類進化為人,是猿類進化到人的關鍵。
3.人類的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不同于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是將思維的事物用一個抽象的符號表示出來,這個抽象符號被賦予了所代表事物的全部性質,以這些性質為依據,對符號實施思維,思維后的判斷和結論也要用抽象符號來表達,這種思維過程就是抽象思維。在抽象思維中,腦細胞中出現的是物象的代理符號,而不是物象本身,所有分系、判斷和結論都體現在對事物性質的把握和對符號的運算上。
人們最早發明的、能夠代表事物概念的符號是語言,而語言中的語音就是代表事物概念的聲音符號,人類用語言進行交流時所說的和所聽到的,都是這種聲音符號。聽到某個語音時,將聽到的語音所代表的事物性質保存在大腦中,進行思維和判斷,然后將判斷結果用相應的語音說出來,說出來的語音就是判斷的語音符號。
人類的語言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在進行形象思維的過程中,人類已經出現了少量的語音,這也是人類抽象思維的萌芽。抽象思維是同語言一起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其發展的全部過程都伴隨著語言發展的全過程。
語言雖然給抽象思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但語言符號是一種聲音符號,是依靠空氣進行負載和傳播的,一旦負載了語言的空氣頻率和功率發生改變,語言也就隨之消失。所以,語言符號是不能長久地保存下來的,語言所表現的抽象思維模式也不能保存下來。因此,用語言符號進行的抽象思維只能處于發生和發展的初級階段。
如果想讓抽象思維進行有效的傳承,將抽象思維發展得更加完善,就必須發明出更好的、有形的、可以儲存的符號,并將這種符號納入抽象思維中,將抽象思維保存下來,傳承下去。這種符號就是文字。
文字是人們用筆寫出來的符號(最初是刻寫在沙土或山石上)。將文字寫在紙上,文字所表達的信息就會附在紙上。文字是有形的,只要提前通過學習來認讀這些文字,就能接收到文字所表達的信息,同時也能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接收相應的思維方式。由此,抽象思維也就得到了傳承。
抽象思維伴隨著語言的誕生而出現,伴隨著語言的成長而成長。但是語言是一種無形符號,到了一定時期,語言就會阻礙抽象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影響到抽象思維的傳承。所以在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時代,抽象思維一直都沒有得到完全發展,只有到人類發明了文字后,有了文字符號的參與,抽象思維才發生了根本性變革,進入健康的、快速、有序的發展新階段。
綜上所述,本能性思維主要表現在猿類的整個生活過程中,猿類進化的最后階段是形象思維的形成時期。猿類進化為人后,語言的產生給抽象思維的萌芽奠定了物質基礎。形象思維產生后,原始思維并沒有消失,而是和形象思維一起被人類所使用。同理,抽象思維產生后,原始思維和形象思維也沒有立刻退出歷史舞臺,三種思維方式疊加到一起。現在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綜合性思維方式,主要包括原始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等。
二、人類思維方式的進化
思維方式體現在每一個思維過程中,主要使用到的方法有:分析法和綜合法。
1.分析法,就是將某個事物進行合理劃分,通過這種劃分,將事物分解為若干部分,考察每個部分的形狀、功能等性質,最后將部分功能之和作為整體事物的性質和功能。比如,西醫和拼音文字等。
2.綜合法,就是首先對每一個部分的性質和功能進行考察,然后考察部分與部分之間的作用原理,找到事物整體的性質和功能。比如,中醫和國學等。
其實,不論是形象思維階段,還是抽象思維階段,分析法和綜合法都是被一起使用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為“經”,分析法和總和法為“緯”,一“經”一“緯”共同構成了思維空間。但比較起來,綜合法比分析法要更科學、更合理一些。
分析法的基礎是解剖學理論,先研究個別部分的功能,然后將個別功能相加作為事物的整體性質,這個過程無意地遺漏了部分功能,且是重要的功能。因為一件完整的事物本身具有事物某一部分的個體功能,也同時具有部分與部分之間的共同作用。分析法恰恰是忽略了部分與部分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