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空間,看見一條說說:烈火中的巴黎圣母院,多少辛苦付諸東流。嚇得我去搜了一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巴黎圣母院之火是世界的痛,是歷史的傷,是文化的淚,是七百六十年生命的倒塌。
我在搜索這次事件的時候看見幾條有意思的評論,大致是這樣的:倒下那一刻,我真的很傷心,這么好的建筑為什么會這樣子?為什么不在加把柴,添箱油讓它更絢麗多彩!我是真的難過!這是其一。其二是這樣說的:惡有惡報啊,看到法國佬的圣母院被燒我表示很開心啊,下一個希望是英國佬的。我只想說:巴黎圣母院是世界文化的瑰寶,不容玷污。而網友竟將它牽扯到了歷史恩怨上。哎,真為這些人的智商感到著急。智商低那不是你的錯,可你出來賣弄,這就是你的問題,你父母的問題了。
文化不分國度。它和藝術一樣,是世界共通的。文化沒有國界,但是有差異。各個國家的文化匯集了世界這個大文化。我們都是這個文化圈的一員。文化無高低貴賤之分,但文化是有差異的。沒有差異的文化,將會止步不前,直至消亡。
我知道這個消息是早上九點多,當時正在上課。我給我們室友說,今天巴黎圣母院被大火燒毀了,一座瑰寶隕落了。結果他給我來了句:燒就燒了。當年他龜兒燒了三天三夜的圓明園。就他那屁大點的地方,燒得到好久。燒了好。可是這一次的大火能和當年的圓明園大火相提并論嗎?圓明園大火是侵略者故意而為止。而這一次的巴黎圣母院之火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圓明園的那把火,雖然讓國人感到痛心、讓世界感到痛心、讓文化感到痛心,可它卻燒到了該燒的地方。有人說,圓明園在感慨:天道好輪回。如果圓明園能說話,對巴黎圣母院有的只是無限的惋惜和對這位老人的掛念。
圓明園這位三百多歲的中年,對這位七百多歲的老人在默念吧,希望她盡快康復。
我沒去過法國,我也沒見過巴黎圣母院。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度,那巴黎圣母院應該也有浪漫的氣息。我對巴黎圣母院的了解最先來自于雨果。后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看到了她的美貌。莊嚴而又浪漫,這是我對她老的評價。
一個國家的文化寶地,經過了七百六十年的沉淀,那它早就不再是僅僅屬于這個國家了,而是整個世界。文化是民族的同時又是世界的。這句話不接受任何反駁。
歷史的年輪在前行,文化的車軌在飛馳。馬克龍宣布要重建圣母院,我覺得沒有必要。老人已受傷,動搖了根本,即使治好了,也會逝去。既然如此,何不讓她就這樣安詳的躺著,讓她警醒著世人,讓人們經過她的時候多一份敬畏和哀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