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之協調制度研究
- 賓雪花
- 2422字
- 2019-08-16 18:26:22
0.1 研究意義
0.1.1 研究背景
2007年底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引起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面對此危急時刻,政府官員、經濟學界以及法學界人士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延緩或懸置反壟斷法,加強產業政策法的制定、頒布。羅斯福新政時期,擱置反壟斷法兩年。第二種觀點,許多學者以及反壟斷執法官員在考察了羅斯福新政之后,認為當時頒布的《全國工業復興法》延遲或延誤了產業的自然復蘇,造成了規制解除的困難,因而擱置反壟斷法的行為不可取;他們提出了在苦難時期,更要加強反壟斷法的執行力度的建議。我國為了克服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于2009年2—10月期間,相繼頒布了十大產業振興政策(施行三年),出臺了120部具體產業政策。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于2008年8月1日開始實施。在此背景下,這兩部法律如何協調、共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成為中國法學界和經濟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從產業政策和反壟斷法的起源來看,產業政策與反壟斷法一開始就存在著沖突。產業政策最初是在20世紀70年代才在日本首次使用。后于1985年在東京召開的“環太平洋區域經濟成長及產業政策問題”的第十五屆太平洋貿易開發會議,正式使用產業政策這一概念及其制度,后隨之被廣泛地使用和傳播。尤其東亞國家越來越重視運用產業政策調節國民經濟,干預、修正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和道路,學術界產生了研究產業政策的廣泛興趣。大多數學者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產業政策的沿革、特征、程序、實施等問題。法學家則運用法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產業政策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由此產生了對產業政策法的研究。反壟斷法作為促進競爭,確保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工具,最早頒布于19世紀末的美國。一般來說,反壟斷法在市場經濟國家被譽為維護自由、公平和有效的競爭秩序的“經濟憲法”,是市場經濟基本法律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占領軍將反壟斷法強制實施于日本國土,于是就與日本實施的趕超型產業政策和產業政策法之間產生沖突與矛盾。其后隨著韓國引進反壟斷法,也產生同樣的問題。即如何協調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之間的關系,解決兩者沖突,共同促進經濟的發展。實質上,兩者關系可以歸結為:產生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反壟斷思想和理念與后發展國家中主導經濟發展的政府權力發生的矛盾和沖突。即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急需反壟斷法來規制壟斷行為和限制競爭行為,盡快建立健康的市場秩序;而后發展國家的經濟趕超迫切性,又需要政府制定產業政策,扶植、培育大規模的企業集團,促進規模經濟,提高經濟效率,以增強國際競爭力。這兩種制度運用到某一個具體的國家中就產生矛盾。
尤其對中國來說,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屬于市場經濟的初中期,與發達國家相比,企業的規模、效率、國家競爭力還很低。因而在此情境下,國家仍需要產業政策法促進企業兼并重組、鼓勵壟斷,形成較大的規模,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的目標,提高經濟效率,實現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因此,研究《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之協調制度》,對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激發經濟活力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0.1.2 研究意義
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的協調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如政治學、經濟學、公共政策、法學等多角度,而本課題擬從法治角度,且以法律形式將這種協調予以制度化,使得這種協調制度披上法律的外衣,具有法律的屬性,有利于國家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目標的強制實現。具體表現在:
1.理論意義。第一,目前關于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或競爭法關系的研究論著并不多。在學術上主要還是局限于分別著述的狀態。例如,關于產業政策法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其稱謂、特征、基本內涵、立法模式、制度體系、保障措施等。即使在論述中涉及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的關系,也只是點到為止,并未進行深刻揭示。第二,少數學者認為產業組織法并不包含反壟斷法。[1]但是為數不少的學者將反壟斷法納入到產業政策法的產業組織法里,[2]如果兩者不在同一位階上,反壟斷法從屬于產業政策法,兩者根本就不存在沖突和協調,他們就沒有什么需要協調之處,只是低層次的反壟斷法服從于高層次的產業政策法問題。這將導致經濟法學界關于經濟法由兩大部門法,即宏觀調控法和市場規制法組成的基本共識將不復存在,經濟法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本文通過梳理學者們對產業政策法和反壟斷法的論述,理清問題的實質,有利于解決經濟法理論研究中長期存在的總論與分論相脫節的問題。像上面所言,長期以來,經濟法學研究中一直存在一個遭人詬病的傾向,即在總論的基礎性理論研究中,盛行單純的理論闡述;而在分論研究中即具體制度研究中,則完全依附于經濟學的理論知識來闡述其部門法的內容,甚至出現分論觀點和經濟法總論的觀點截然不同的觀點,或與總論相矛盾的地方,打破了經濟法體系的完整性。可以說,總論與分論之間的脫節現象一直束縛著經濟法理論研究的進步和發展。本書將厘清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的關系,必將豐富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和組成體系。
2.實踐意義——對實踐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在國家產生后就存在,只不過這種關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動態演變。時而政府干預為主,時而市場調節為先,時而并重。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經濟理論的演進,實踐經驗的啟迪,我們能夠了解政府干預資源配置和市場干預資源配置都有缺陷,即市場調節會失靈,政府干預也會失靈,甚至政府失靈比市場失靈的后果更嚴重。作為政府干預的兩種武器——產業政策(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本身具有一定的沖突性,如何調和兩者關系,共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是當前的頭等大事。《產業政策法和反壟斷法之協調制度研究》課題的完成,將會給予政府部門、反壟斷執法機構一個清晰的指導意見,將會體現在具體制定產業政策或實施反壟斷法的執法中。另外,《產業政策法和反壟斷法之協調制度研究》課題的完成,對提高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提升國家的競爭優勢,維護本國的經濟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此外,將產業政策法與反壟斷法之間的協調制度法律化,是落實中國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能夠使得這種協調納入法律框架,更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