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金融風險預警研究
- 王小霞
- 2669字
- 2019-09-06 18:11:01
第三節 研究文獻述評
國內外學者對金融危機傳染效應和金融風險預警做了大量理論和實證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今后在該方面展開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但由于受到研究條件的限制,這些研究仍有許多地方可以改進和拓展。
一 現有文獻研究的貢獻
1.金融危機傳染效應方面
從金融危機傳染效應研究來看,國內外大多數學者對金融危機具有傳染效應已達成了共識。對金融危機是否具有傳染性,傳染程度大小、金融危機傳染渠道以及傳染效應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①國內外學者通過金融危機爆發前后各個金融市場的相關系數、國家經濟間的波動性變化來分析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在數據可得性和實證性上具有較強的操作性。②對金融危機傳染的眾多渠道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對每個傳染渠道和途徑所造成的不同影響進行了剖析,盡管有些分析還不詳盡,但是這些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對今后的學術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啟發作用。③對金融危機傳染效應及金融危機傳染速度進行了分析,并給出了具體政策建議以防范金融危機發生,對維護國家經濟、金融體系穩定發展和確保國家金融安全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金融風險預警研究方面
從國內外學者對金融風險預警的研究可以看出,建立科學的預警系統,積極實施風險控制是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確保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國外學者對金融風險預警研究已經相對成熟,其研究也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而拓展深化。國內研究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在金融風險預警基礎理論建立、指標體系設置、預警模型選擇以及全方位預警系統建立等方面剛剛開始。但國內關于金融風險預警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多。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①對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做了大量、詳盡的研究,從而為金融危機的有效預防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強大的現實依據。②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經過從初級階段的定性分析到當前結合多學科、多層次、多方法的定量分析得到不斷完善,為判斷警情和有效風險防范提供了有力支撐。③金融風險預警模型的開發越來越多樣化。在樣本數據挖掘和檢驗、預測危機擬合優度以及精度分析、對預警結果評估、金融風險定量描述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使得預警模型的精確度越來越高,對金融風險的預警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效果。
二 現有文獻研究的不足
1.金融危機傳染效應方面
雖然國內外學者對金融危機傳染效應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①金融危機傳染效應相當復雜且難以理解,僅用定性或定量的具體數學公式很難將其描述清楚。②各種金融危機傳染渠道的相互交錯作用增加了對金融危機傳染的分析難度,不能直觀地指明究竟是哪一個傳染渠道對金融危機在區域內或是全球范圍傳染起到決定性作用。③運用眾多計量模型在某一金融危機發生時期對金融危機傳染效應進行度量是十分困難的,因為經濟運行復雜多變,很難用具體的模型將金融危機傳染效應刻畫清楚。④國內學者還未提出自己的有關金融危機傳染效應的相關理論,大多數關于金融危機傳染效應的研究只是運用理論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和驗證,提出防范金融危機發生的政策建議。
2.金融風險預警研究方面
在金融風險預警選擇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國外學者雖然對金融風險預警模型采用了新的方法,但是這些研究方法比較復雜,在實際中的可操作性不強。如神經網絡模型具有黑箱的特性,各個預警指標沒有具體的參數估計值,指標間相互作用復雜多變,通過ANN不能很好地顯示出哪些預警指標會出現異常情況,對金融危機的預測能力也不是特別顯著。②當前有關金融風險預警研究對中國金融整體發展現狀及其發展趨勢的把握和追蹤并不充分,從而使得有關中國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缺乏應用基礎。③國內對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參考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以主觀判斷為主,對引起金融風險變動的深層次因素探討得還不夠詳盡和深入,不能很好地體現經濟指標預警的本質特征,從而使得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缺乏可獲得性、及時性和領先性等。國內學者采用的模型主要有KLR、ARMA、Logit、BP神經網絡、AHP等,但是在新方法的運用上仍具有一定滯后性,缺乏實質性的創新發展,模型的原創性開發沒有得到很好的表現。④對金融風險預警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貨幣預警系統,對整個經濟、金融體系的探究還不夠深入。在運用宏觀經濟預警指標進行金融風險預警時,對微觀經濟指標重視程度不夠高,較少分析金融機構和行業中的微觀預警指標。
三 可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關于金融危機傳染效應實證研究方面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表現在:(1)可以通過實證工具的改善,克服諸如解釋變量的非平穩性和異方差性問題,利用聯立方程求解以及防止模型中遺漏重要變量等難題,還可以引入非線性方法(比如改進Logit模型)對中國金融危機傳染效應展開深入研究。(2)可以從更廣闊、更新穎的視角對金融危機傳染效應進行剖析。(3)基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可以有針對性地分析金融危機傳染渠道和金融危機傳染效應。(4)積極開發和建立與金融危機傳染渠道和中國金融體系運行中的風險有密切關系的預警指標體系,通過設計這些科學、有效的預警指標,降低國外金融危機傳入中國的概率。
在金融風險預警研究方面有以下拓展空間:(1)在尋找金融危機發生根源上可從全球化視角出發,注意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問題的結合,系統地分析中國金融體系運行中的風險,為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設置提供現實依據。(2)運用新方法設置中國的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確保本書所建立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更科學、更合理。(3)對初始預警方法中那些對危機預測能力較強方法進行改進,例如對Logit模型進行改進和修正,有針對性地建立度量中國風險的指標、挖掘新的樣本數據,采用新的分析方法使本書的研究更加適應中國實際國情。(4)在引入新的計量方法時,可以通過對模型的比較與選擇,對期望值、方差等數據特征存在顯著差異的預警指標給予重視,提高新方法預警中國金融風險的精確性。
總之,已有研究文獻中,從危機傳染效應角度研究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建立的成果還十分少見,只有Gerlach和Smets(1995)的傳染性理論較有代表性,其他研究主要側重于對金融危機傳染效應進行分析,很少結合金融風險預警指標和模型的構建進行研究。而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的發生及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染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在當今世界因金融危機傳染效應引起的全球金融風險不可小視。而現有研究成果與中國金融業進入全面開放階段后對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要求相比還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無法滿足中國金融自由化改革實踐的需要。
由此可見,現有文獻的欠缺和中國金融發展的現實為本書進行新角度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