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研究:基于結構功能分析視角
- 夏美武
- 2字
- 2019-09-06 17:25:53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21世紀是生態世紀,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強音。建設美麗中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生態建設的中國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源自于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一致性,源自于社會主義能最大限度地遵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規律。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既要有優良的自然環境生態、優良的經濟生態、優良的社會生態、優良的文化生態,更離不開優良的政治生態作為支撐,離不開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和諧穩定等政治生態文明作為生態制度體系保障。政治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文化生態、自然環境生態五位一體,相得益彰,其中,政治生態建設是美麗中國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的立體坐標軸。政治生態化也是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自然環境等協調、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指出:“改進工作作風,就要凈化政治生態。”尤其是隨著風險社會的來臨,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更是增強了對政治生態化的訴求和對變革傳統政治社會體制的動力。以生態視域和方法觀察、模擬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發展模式,正是適應風險社會的治理需要,是對傳統政治的反思和對未來政治發展的探索。
“科學的未來是生態學的綜合。”[1]借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政治問題,是我們研究分析政治現象、觀察政治生活的一個全新視角。作為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滲透交叉特征的政治生態理論,是政治學研究的一個全新視角,是當代科學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它起源于西方的生態運動,產生于生態學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對生態學的進一步認識。政治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之所以能夠出現,一方面是生態學走出純生物學的圈子,實現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盟,并最終形成了生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結果;另一方面是現代政治學自身生態化發展的結果和必然趨勢。“生態政治學作為一種‘未來政治學’和‘希望政治學’,在種種挑戰下更加凸顯了她的現實挑戰力度與變革潛能。”[2]
政治生態學偏重于運用系統思維方法,借用生態理論和生態智慧來模擬研究政治現象和政治發展規律,系統分析政治生態的概念、理論原則和方法論意義,以及學科地位和理論價值等。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新的政治生態模型,重構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民主等政治范式和政治生態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認為,政治學要有效地解釋各類社會中的政治現象,就需要提出一個更加綜合的分析框架。政治體系這一概念可使人們注意到社會內部政治活動的整個范圍。而“政治體系也是一個生態學的概念,因為它強調了政治領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3]。“生態學研究法的好處在于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些較大的政治問題上。如果我們要對政治做出合理判斷,必須把政治制度置于其周圍環境之中,看出這些環境如何對政治選擇施加限制,又如何給政治選擇提供機會。”[4]政治生態理論開創了用系統的、全面的、有機統一的生態學觀點研究現代政治的新時代,它把整個政治系統視為一個“有機體”,并且注重這個“有機體”中各個組成部分的“互動性”、“關聯性”。這一概念所蘊含的整體性、協同性、關聯性、有機性和動態性等特征,不僅有利于統籌推進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各相關領域的改革,而且有利于推進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徹底性。
歷史事實已經反復證明,如果對政治、經濟和社會建設缺乏系統思維和通盤考慮,必然會造成改革的“單兵突進”,左右搖擺,顧此而失彼,甚至會造成改革行為相互沖突打架,產生“內耗”效應,最終導致改革失敗。因此,必須要善于運用政治生態的理論、原則和思維方法,將系統性、整體性、關聯性、協同性等生態法則普遍運用于中國的政治實踐。系統性原則要求我們善于把中國當前的改革與發展放在世界大背景下思考,站在全球大系統發展的高度,全面分析中國改革與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崛起新的歷史機遇,找準歷史方位。整體性原則要求我們要充分做好改革的“頂層設計”,善于運用多向思維,全方位地思考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把中國的改革、建設與發展作為一個巨大的整體工程來考察,把政治、經濟和社會作為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來認識;正確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優勢條件與劣勢條件、階段目標與長遠目標等一系列的復雜關系。關聯性和協同性要求我們善于從系統的相關性出發來把握事物的局部,從局部與局部的相關性中來把握它們的整體,把局部和整體有機聯系起來,統籌兼顧,舉一反三,放眼整體,總攬全局,在更高的層次和水平上把握事物,推進改革。
當前,中國政治改革已經進入到“深水區”,深化改革必須要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政治生態化發展思維正好適應了這一改革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5]的總體目標,這一目標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政治生態意蘊,滲透和折射了系統性、整體性、多元性的思維方法與辯證邏輯精神,透射出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生態化價值取向。在這種意義上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現代政治改革時代和政治生態化發展元年的正式來臨。
但是,要對政治生態理論進行正確的掌握與運用,并以生態理論科學指導政治改革實踐,以生態智慧有效破解改革中遇到的難題,離不開對政治生態理論的基本原理進行深入考察與論證分析。只有對政治生態基本原理和基本機理的深刻掌握和科學運用,才能以此為指導來觀照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生態建設提供現實坐標和分析樣板。那么,能否打開政治生態建設的內部“黑箱”,探究出政治生態建設的內在“秘籍”呢?本書從結構功能分析視角和相關原理出發,分析其理論的基本內涵和政治生態的結構功能特征,試圖構建政治生態理論的基本框架體系,并以此為理論依據和分析標準,總結分析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問題生成的原因,嘗試揭示政治發展中所隱含的價值選擇和政治傾向等問題,探尋影響政治發展的關鍵因素和生態機理。在此基礎上,嘗試構建生態化的中國政治建設路徑,逐步完善當代中國政治生態建設成效(政治產品或政治作為)評價體系,從而為推進政治生態化發展提供自我診斷的工具,為優化政治生態、增強政治體系的積極功能、提高“政治生產力”、建設負責任政治等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