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組織評論(2014年·第8卷·第2輯)(總第18輯)
- 肖興志主編
- 2312字
- 2019-09-06 17:50:54
一 引言
互聯網與基于互聯網的電信產業,如谷歌與iPhone、智能手機、電信網絡運營商平臺等均存在著顯著的網絡效應與間接交叉網絡外部性。交叉外部性取決于平臺各邊對另一邊的信念。在兩邊信念形成中,通常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一邊給定平臺支付,能夠計算出其所提供產品的響應能力,由此形成對平臺支付的響應性預期,而用戶盡管在很多消費場合享受低價與補貼,但用戶并不能準確計算出由市場同一邊或另一邊用戶采用的價格產生的影響。因此,用戶在制定預期時可能不需要將所有價格考慮進去。而平臺作為接入瓶頸的含義是,即使平臺的參與者都知道所有的價格,兩邊或者多邊用戶仍不能擁有總需求的充分信息,總需求是由平臺根據兩邊或者多邊的每個需求對價格變化的響應能力計算得出。平臺的設計與拓展,基于平臺對兩邊或者多邊用戶(群)的需求協調,即兩邊或者多邊用戶對對方加入平臺的預期的形態決定了平臺的規?;蚋偁幨袌鼍饨Y果的配置。隨著互聯網與基于互聯網產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用戶對平臺產品質量的關注也不斷提升,決定相關平臺運營商的競爭位勢的用戶邊的預期因素的作用日益明顯。成功經營的平臺往往在于其用戶的預期管理能夠與它所處的競爭環境保持高度的相關性。最近幾年,作為三網融合中的電信運營商的競爭環境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而對用戶預期的管理還沒有跳出運營商定價用戶消費的壟斷模式,導致平均每個用戶的收益水平下降,同時又面對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運營商與潛在進入者的競爭威脅。
目前,大多數關于網絡效應的平臺定價方面的文獻(單邊或者雙邊),通常假定多邊的用戶知道關于價格的所有信息并且有能力推算出他們對平臺采用的影響。即對用戶預期的類型通常假設為響應性預期。這種方法來自Katz和Shapiro(1985),他們研究的是不兼容技術和直接網絡效應(單邊)之間的數量競爭。Grilo、Shy和Thisse(2001)研究了在具有網絡效應下產品差異時的價格競爭。雙邊市場競爭的最新文獻,比如,Armstrong(2006)、Armstrong和Wright(2007)、Caillaud和Jullien(2003)、Choi(2010)、Hagiu(2009)、Halaburda和Yehezkel(2013)、Rochet和Tirole(2003,2006)、Weyl(2010)等,通常都假設平臺各邊均為響應性預期。上述文獻對平臺競爭均衡實現機制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或者是給定價格下去發現均衡的用戶規模;或者是給定用戶規模的情形下去發現均衡的價格。事實上,這種轉換研究方法由于在給定一個均衡價格水平下,平臺的用戶規模仍然擁有多個與之對應的均衡點,因而,并不能夠真正發現平臺競爭的均衡結果。為了解決轉換研究方法的局限,Parker和Van Alstyne(2005)直接假定雙邊的需求由兩邊價格決定:n1=D1(p1)+α1D2(p2)和n2=D2(p2)+α2D1(p1),這里的0<α1,α2<1。Argenziano(2007)將全局博弈理論應用于雙邊網絡競爭的研究當中。每個用戶根據給定平臺獨立的價值接收到一個嘈雜的信號,她仍假定有能力根據平臺價格為其他所有用戶計算出最佳采納策略。Ambrus和Argenziano(2009)認為,多個非對稱網絡在代理商不同的情況下也可以平衡共存。在他們的模型當中,每個獨立代理了解所有平臺價格并且可以通過其他代理計算采用結果。這樣,所有文獻都以響應合理預期為基礎。
被動預期這一概念是Katz和Shapiro(1986)在一篇關于單邊網絡效應的經濟學文章中提出的。這也是第一篇把被動的合理預期和響應的合理預期明確區分開的文章。較早些時候,Katz和Shapiro(1985)研究n個具有直接網絡效應的廠商之間的古諾競爭,給定每個廠商戰略價格,作者分析了古諾均衡中的被動預期:每個廠商參考其他廠商作出自己產出決策,用戶期望與廠商固定產出有關。而響應預期下與廠商產出決策關聯則是在附錄中給出。但是,他們僅對大部分適用于這兩種情況的情景做了分析,沒有對比兩種類型期望下平臺廠商的均衡利潤和價格,也沒有研究一些用戶是響應預期另一些是被動預期這種混合情況。Economides(1996)也使用過同樣的古諾模型研究網絡領軍者對新進入追隨者的競爭激勵。
最近,有五篇文章明確指出,不同的用戶期望(被動預期和響應預期)在具有直接網絡效應的市場上均衡分配上的影響。Evans和Schmalensee(2010)研究存在不完全網絡效應的平臺用戶參與決策的動態調整。在他們的模型中平臺價格固定,主要探討平臺得以存在的最小有效規模,并且重點在對正向程度上的不完全動態調整過程收斂條件(臨界性)的確定。Griva和Vettas(2011)研究兩個廠商橫向縱向差異化時的價格競爭。他們發現,響應性預期下由高品質廠商組成的大市場的競爭往往更強烈。Hurkens和Lopez(2012)研究競爭對合作網絡企業的影響。他們表示,用一個更合理的被動預期假定替換響應預期的假定標準會促使廠商有不同的表現。特別的,考慮到消費者響應性預期,平臺廠商更傾向于低的終端費用。同理,若消費者被動預期,廠商則傾向于高于成本的終端費用,這點也符合實際中移動運營商與監管機構之間的緊張關系。Koichiro Ito(2014)對電力產業的階梯定價對居民電力消費的影響進行的研究發現,居民電力消費對階梯定價反應不明顯而與平均價格水平相關。這一研究結論從電力市場一個側面證實了消費者對價格變化具有被動性預期特征。據我們所知,Gabszewicz和Wauthy(2014)建立了唯一的一個雙邊市場模型。此外,他們研究了被動預期和響應預期在均衡產出方面的不同。文章中,由于間接網絡效應的強度不同,兩邊用戶的預期被區分開來。并分別考察了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中用戶預期形態對均衡結果配置可能產生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證明了響應性預期能夠促使平臺吸引更廣泛用戶的參與。
本文在單邊與多邊對用戶預期對競爭結果配置可能產生的影響的已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考慮用戶預期可能的形態,研究這些形態在不同的市場結構中對均衡結果配置的影響。本文的主要貢獻在于受到理性預期的適應性預期理論與學習效應的啟發,給出了居于對價格變化敏感與對價格變化不敏感兩種絕對形態之中的謹慎預期和混合預期,并分析了這兩種預期在壟斷情形與競爭情形對均衡結果配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