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組織評論(2014年·第8卷·第2輯)(總第18輯)
- 肖興志主編
- 1555字
- 2019-09-06 17:50:51
一 引言
中國煤電分布極不均衡。原煤“北多南少、西富東貧”,而占發電結構較大比重的火電分布,則恰恰相反。[3]因此,大量原煤需通過鐵路、鐵水聯運以及公路,從“三西地區”、西北地區遠距離調運。[4]隨著中國經濟近十年的快速發展,迅猛增長的原煤需求與有限提高的運輸能力顯得越發不匹配[5],加之輸送環節成本不斷攀升,電力的安全供應隱患成為政府和學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十一五”以來,由于特高壓輸電技術不斷成熟[6],政府制定了輸煤轉輸電的能源戰略[7],大力推廣跨省輸電,跨區輸電[8],力求通過逐步加快對電力產業,特別是對電網系統的投資建設[9],從根本上扭轉能源運輸緊張的局面。然而,構建全國性的超高壓、特高壓輸電系統,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不僅涉及技術問題、經濟問題,甚至還涉及社會問題,會對中國經濟、社會今后數十年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所以,只有協調好各方的利益關系,特別是維護好能源送端地區的利益,才能成功推動中國能源輸送轉型。此外,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國內對原煤需求疲軟,加之質優價低的進口原煤沖擊影響,國內生產的原煤價格持續下跌,進而引發幾個主要產煤地區的經濟增長嚴重放緩現象,有的甚至出現經濟“斷崖”[10],這為推動能源輸送結構轉型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將轉型對經濟體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實現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將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國內對于區域間能源運輸的補貼機制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路卓銘等(2007)從資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入手探討資源開發補償機制的概念內涵與框架構建。提出實現資源的完全價值,需要理順資源的收益分配關系,并且形成能夠反映資源完全價值和供求變動的價格機制。劉志秀等(2010)從決策的不可逆性出發,剖析了能源決策對能源代際公平的負面影響,并基于“帕累托改進”的原則,建立了相應的補償機制,最大限度地實現能源的代際公平。
除了一般性補貼機制外,許多學者還對特定地區、特定能源輸送方式的補貼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王雁等(2007)以陜北地區為例,從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礦區群眾利益的角度,對其能源經濟發展中的利益分配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政府必須順暢利益表達渠道,轉變財稅政策,建立補償機制。張紅等(2009)運用SWOT分析法,對山西實施的煤炭開采生態補償機制的優勢、劣勢、機遇以及所面臨的威脅進行了分析。南景毓(2013)結合西電東送,通過對能源就地轉化的特點和目的詳盡分析,擴展了能源就地轉化概念。提出能源就地轉化的目的就是通過對需求地收取足夠的補償費用、延長能源產業鏈并且提高本地能源的產業附加值,將本地能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另外,許多學者還采用不同的方法,針對最優的補貼額度進行測算。譚忠富(2013)基于三角模糊數理論,提出了將不同對象的可能補償額度定為隸屬度和確定補償機制區間的方法,并將該方法運用在風電補償區間的測算中,發現清潔能源電力的各級補償區間與補償對象密切相關,其補償額度隨著上網電量的變化而波動。金艷鳴等(2007)利用CGE模型分別模擬了在電力生產環節和電力消費環節征收生態補償稅對貴州、廣東和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影響,發現由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稅收的沖擊對貴州負面影響最大,提出要以差別環節稅率協調經濟發展,同時利用轉移支付受端對地區進行生態補償。
然而,已有文獻均是針對原煤外送或電力外送的固定模式進行補貼研究,以由原煤外送向電力外送轉變為背景的補貼研究則較少。基于此,本文以山西為例,從能源輸送端切入,運用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在能源外送方式由原煤外送向電力外送轉變的大背景下,針對山西經濟、社會所受的負面影響,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通過調解“擴送電”與“穩增長”之間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減輕山西能源外送結構的調整陣痛,實現山西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