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內容及其框架

本書試圖借鑒國際貿易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最新成果,從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貿易中的企業異質性現實出發,分析企業異質性條件下,貿易自由化促進行業生產率增長的微觀機理,并利用中國制造業企業層面的數據進行實證檢驗,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按照這種分析思路,本書的研究共分為六個章節進行,具體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導論。簡要地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主要研究方法、文章的結構安排以及可能的創新點等內容。

第二章,貿易自由化與生產率增長: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全書研究的理論基礎,該章圍繞貿易自由化與生產率增長這一主題,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首先對貿易自由化與生產率增長的一般性研究進行簡要概括;接著介紹在企業異質性視野下研究貿易自由化與生產率增長的關鍵要素,即國際貿易中的企業異質性以及出口進入之沉沒成本,并歸納企業異質性視野下國際貿易研究最近進展的主要論題;最后圍繞企業異質性視野下貿易自由化與行業生產率增長論題,進行相關經驗證據和理論模型的歸納和梳理。

第三章,國際貿易中的企業異質性:中國制造業現實。該章作為全書研究的理論前提部分,利用2001—200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層面數據對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貿易中的企業異質性現實進行全面考察。企業生產率水平作為重要的企業特征,是進行企業異質性分析的關鍵要素。因此,第三章首先采用Olley&Pakes (1996)半參數方法估計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率,以克服企業生產率估計中的同步性偏差和選擇性偏差問題;接著,選擇企業生產率、規模、人均資本、平均工資等企業特性指標,對中國制造業中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的異質性進行統計描述分析的同時,借鑒Bernard&Jensen (1999a)的做法,通過估計出口商溢值(exporter premia)進行更加規范的分析;最后,對中國制造業中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生產率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分別檢驗了自選擇效應和學習效應。結果表明,中國制造業中的出口企業與非出口企業存在顯著的特性差異;出口與企業生產率之間表現出雙向因果關系,即自選擇效應和出口學習效應在中國制造業中都是顯著存在的,中國制造業中高生產率企業進入出口市場的可能性比較大,且出口企業的生產率增長更快,說明出口經歷確實提高了企業生產率水平,同時,出口企業具有更快的產出增長和就業規模擴張。

第四章,貿易自由化與行業生產率:企業異質性視野的機理分析。該章主要通過數理模型的方法,對企業異質性視野下貿易自由化促進行業生產率增長的微觀機理進行理論分析。首先,借鑒Melitz (2003)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在壟斷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假設的基礎上引入企業異質性假設,并假設企業生產率不變,揭示出貿易自由化促進行業生產率增長的行業內資源重置機理。其次,放松企業生產率不變的假設,在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以及企業異質性假設的基礎上,引入Yeaple (2005)的內生技術選擇,即企業可以通過技術選擇決策改變自身生產率水平,來分析貿易自由化對異質性企業出口和技術選擇決策的影響,從而揭示出企業異質性條件下,貿易自由化促進行業生產率增長的企業技術進步效應。最后,在前面數理模型分析的基礎上,對企業異質性視野下貿易自由化促進行業生產率增長的機理進行綜合,以提供一個較全面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待檢驗的理論假說。其主要結論為:在企業生產技術不變的情況下,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出口擴張和進口競爭通過促使行業內低效率企業退出和存活企業中市場份額從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轉移,實現行業內資源重置,從而促進行業生產率增長;在企業生產技術變化的情況下,貿易自由化還可以通過影響企業的技術選擇行為,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從而提高行業生產率。

第五章,貿易自由化與中國制造業生產率:企業異質性視野的實證研究。該章利用2001—200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層面的數據,采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對第四章所揭示的機理進行實證分析,亦即對第四章所提出的四個理論假說進行實證檢驗。首先,對中國貿易自由化的進程進行簡要概述,并在測度中國制造業行業層面的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基礎上,對貿易自由化與制造業生產率進行回歸分析(假說1) ;其次,借鑒Baily等(1992)的方法對中國制造業28個兩位數行業的生產率增長進行分解,以揭示資源重置效應和企業技術進步效應對行業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假說2) ;最后,分別對貿易自由化與行業內資源重置以及貿易自由化與企業技術進步進行回歸分析,以檢驗貿易自由化促進行業生產率增長的微觀機理(假說3、4)。其主要結論為:控制市場化改革以及外商直接投資等因素后,中國的貿易自由化顯著促進了制造業生產率的增長,從貿易自由化各指標對制造業生產率的影響系數來看,出口擴張對制造業生產率的影響最大;行業生產率增長分解的結果表明,中國制造業各行業總生產率的增長是由第一種資源重置效應(低生產率企業的退出)、第二種資源重置效應(市場份額從低生產率企業向高生產率企業轉移)和企業技術進步效應所共同驅動的,且企業技術進步是行業總生產率增長的主要源泉;貿易自由化的第一種資源重置效應是顯著的,且主要是由進口競爭所驅動的,因為行業層面的進口滲透顯著提高了行業內低效率企業退出的概率,而行業層面的出口擴張對行業內低效率企業退出的概率并沒有顯著影響;貿易自由化的第二種資源重置效應具有不確定性,貿易自由化顯著提高了非出口企業進入出口的可能性,但是貿易自由化對出口企業的出口量擴張影響有限,且行業層面的進口滲透對行業內存活企業的國內市場份額并沒有造成顯著影響;貿易自由化對企業技術進步具有顯著影響,且行業層面的出口擴張對出口企業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大于非出口企業,這與第三章關于中國制造業內存在出口學習效應的結論相一致。

第六章,主要結論、政策建議及進一步研究的方向。概括全書研究的主要結論,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并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1]盡管“貿易自由化”(trade liberalization)一詞頻頻出現于國內外的經濟學研究文獻,但是迄今為止,關于貿易自由化尚未有權威的界定,學者們對貿易自由化的理解存在較大差異,對此的概念闡述也不盡相同。Winters (2004)指出,區分貿易開放(openness to trade)和貿易自由化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指一種貿易開放的水平或狀態,而后者則是指貿易開放度的變化,兩者都需要從貿易政策的角度進行測度,但由于這種測度的復雜性,實證研究中大多從結果層面(即貿易依存度)進行測度。本書認為,貿易自由化是各國逐步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過程,由此產生的結果便是進出口貿易規模以及對外貿易依存度的逐漸提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意味著貿易成本的下降,本書在第四章的機理分析中,用貿易成本(包括可變貿易成本和固定貿易成本)的下降來刻畫貿易自由化。但是,由于貿易成本的測度是一個未決之難題,本書在第五章的實證研究中,采用貿易依存度指標(包括出口依存度和進口滲透率)從結果上測度貿易自由化。

[2]Bernard et al.(1995) ; Bernard&Jensen (1999,2004a,b) ; Clerides et.Al (1998) ; Aw et.al (2000,2001)等。

[3]本書將英文文獻中的“industry”解釋為“行業”,是指生產差異化產品、相互競爭的企業所組成的整體,也有國內文獻將其解釋為“產業”,若沒有特殊說明,本書中所提到的“行業”與“產業”具有相同的含義。

[4]事實上,出口進入成本包含了出口進入沉沒成本和固定出口成本,而在考慮企業一期出口決策的模型中,并不進行詳細區分(Falvey等,2004)。

[5]趙偉、李淑貞(2007) ;樊瑛(2008)等。

[6]從2000—2005年,中國制造業產出占GDP的比重達32%,且制造業產出的89%用于出口(Hanson&Robertson,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城市| 正定县| 乌拉特中旗| 沧源| 泽州县| 开化县| 翁牛特旗| 运城市| 新巴尔虎右旗| 长宁区| 漾濞| 湘潭市| 安泽县| 洛南县| 孟州市| 中宁县| 仲巴县| 普定县| 平遥县| 云浮市| 赣榆县| 会泽县| 霍邱县| 化州市| 德兴市| 凯里市| 台湾省| 东乌珠穆沁旗| 太和县| 巴中市| 同江市| 崇州市| 调兵山市| 师宗县| 黎川县| 隆安县| 施秉县| 万源市| 凤冈县| 龙山县| 易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