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本書是作者陳文芝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充實而成的。陳文芝是我指導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在我門下自碩士研究生讀起,后轉為博士研究生,歷時5個春秋,如期完成學業并獲博士學位。在其博士論文最終出版之際,作為曾經的導師,看到自己學生的成長與學問的長進,感到由衷的欣慰,自然有話要說。恰好國內學界有這樣一種慣例,學生出書得請導師作序,這樣就有了一種說話發感嘆的機會,故而樂意為其作序。

說點什么呢?先從本書選題說起。

本書選題屬于“新新貿易理論”范疇。“新新”之說聽起來有些繞口,實際上屬于貿易理論演化的第四個階段——不,準確地說,是“第三個半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典貿易理論的天下。從大衛·休謨、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到李嘉圖、托倫斯比較優勢理論,置于古典政治經濟學框架下,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第二個階段是新古典貿易理論的天下。基于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之“邊際革命”形成的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期間貿易經濟學研究有兩個重要線索:一個是對比較優勢理論進行新的詮釋,說白了就是把老的理論置于新古典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之下,引入邊際成本、邊際收益、生產可能性邊界以及生產者剩余、消費者剩余等新概念進行解釋和推演,甚至把20世紀頭二三十年代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打通,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比較優勢理論體系;另一個是以兩國家、兩要素、兩商品(產業)為假定的建模嘗試與模型拓展。這順應了上世紀中葉興起的經濟學數學化的大勢,貿易經濟學家遵循新古典經濟學之一般均衡框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模型,把貿易分析發展成了一種“結構上的一般均衡”分析(《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對要素稟賦理論四個定理(H-O定理、SS定理、雷布欽斯基定理和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的提煉、模型化處理和數學推導。第三個階段是新貿易理論階段。由保羅·克魯格曼及其多位合作者辟出并予以拓展,將收益遞增因素納入貿易理論,先在新古典經濟學之一般均衡框架下引入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令人信服地解釋了產業內貿易現象,并作了內生化處理。繼而將貿易理論與經濟地理研究打通,展示了一種“有區域無國家”的分析意境。新貿易理論最引人矚目的地方,當在其從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S模型)出發,對壟斷競爭市場產品多樣性與貿易福利的刻畫和處理,以及對于貿易福利內涵的拓展。“多樣性等于增加的福利”,展示了經濟學關于貿易福利的一種全新的刻畫。接下來就是所謂“新新貿易理論”的形成。這個階段最大的創新,在于貿易經濟學家觀察貿易世界的視角變化,從宏觀、中觀層面轉向了微觀層面。換言之即從國與國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包括寡頭壟斷情景——“一家企業一個行業”)轉向了一個個企業。新新貿易理論所倚重的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是“企業異質性”(firm heterogeneity)。此前的貿易理論大多基于一個或明或暗的假定,企業是無差異的,進入國際貿易和進入國內行業一樣。新新貿易理論基于如下的實證發現:出口企業和不出口的企業不同,最明顯的不同是生產率差異。

由于引入生產率異質性,同時觸發了另一個問題的出新,即貿易與增長之間的關系。這原本是貿易經濟學和經濟增長理論間的一個交叉論題。在新新貿易理論視野下,企業生產率異質性成了進入出口行業的最重要的一道“門檻”,由此拓展了此前關于貿易與增長的視野,從貿易的各種“外溢”效應,拓展至微觀企業直接的生產率或效率“競賽”,且更容易進行內生化處理。就這個意義而言,新新貿易理論確有創新。

然而就貿易經濟學創新和西方主流經濟學自身變革之間的聯系來看,新新貿易理論還不足以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階段。縱覽貿易理論和龐大的經濟學體系演化之間的聯系便不難發現這樣的事實:所有分支突破性的創新都和主流經濟學自身的革命性突破聯系在一起。如果說新古典貿易理論是由19世紀70年代經濟學“邊際革命”催生的,那么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則是和20世紀70年代發端的“收益遞增革命”相呼應的,屬于“收益遞增革命”(克魯格曼語)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收益遞增革命本身有些波瀾不驚的表象,但卻引出了多個經濟學分支的新理論,除了新貿易理論外,還有新增長理論、新產業組織理論、新經濟周期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所有這些新理論,無一例外地都將此前為新古典經濟學所舍棄的收益遞增因素重新找回。和此前的這些突破相比,新新貿易理論只是將貿易分析視野由宏觀轉向微觀,而鮮有別的新意。進一步地看,作為新新貿易理論建模核心要素的企業異質性視點,也并非全新的。實際上在克魯格曼模型中已經可以看到。克魯格曼基于D-S模型拓展的壟斷競爭模型,實際上已經考慮了企業異質性特點,只不過那里的企業異質性是指企業所產產品的差異而非生產率的差異。不僅如此,收益遞增也是新新貿易理論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考慮到諸如此類的現實,比之此前貿易理論幾次劃時代的突破,新新貿易理論只是“新”了那么一點點,因此還不足以視為貿易理論發展的一個全新階段,充其量只能視為少半個階段。就這個意義而言,稱其為“第三個半階段”,當更合適些。

新新貿易理論研究有個明顯的偏重,這便是一改克魯格曼之前經濟學家們重理論模型輕實證的傳統,從實證入手,讓“事實說話”,由此掀起了一股基于“大數據”的計量熱潮,而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的降臨,則奠定了這種計量熱潮的物質基礎。有了互聯網和名目繁多的數據庫,有了各種各樣的計量軟件(Eviews、Stata、SPASS等等),不獨貿易經濟學,實際上整個經濟學正在發生一場靜悄悄的“偏轉”,由以前源自哲學沉思和形式邏輯的那種倚重個人感悟觸發思想的傳統,偏向證明某些猜想的數人合作實證,并以猜想導出某些定理,借以提出政策設想。這一偏轉究竟在把經濟學研究引向何方,尚有待時間的證明。

本書傳承了新新貿易理論的主要范式,引入中國情景和中國數據,進行了“中國化”的機理分析并予以規范的模型刻畫,繼而引入中國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總覽全書,可以肯定的創新之處,除了作者自述而外,這里我想加上三點:其一是,與新新貿易研究者從企業生產率異質性出發審視出口及其后續“鏈條效應”的分析與實證程式不同,本書將貿易自由化作為“初始”變量,進而引出別的變量,而將生產率—出口企業淘汰效應作為因變量予以處理。這樣不僅在思路上是個創新,而且更貼近中國貿易與增長的歷史現實。最明顯的中國現實是加入WTO效應。加入WTO無疑是最大的一次貿易自由化沖擊,把這種效應納入新新貿易分析與實證框架,對于后者是一種拓展。其二是,把兩個界面的生產率打通并予以“對接”:一個是行業層面的生產率,另一個是企業層面的生產率。前已論及,新新貿易理論之新,主要體現在將分析重心由宏觀轉向微觀企業層面,引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是否僅有高效率企業才出口?本書將微觀企業和中觀產業層面打通,由此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實證命題,這便是一個行業的生產率變化是否能反映企業層面以生產率為轉移的優勝劣汰結果?其三是,對于各種變量間“鏈條機理”的梳理提煉和模型刻畫較為規范。而實證研究,則秉承了“學院派”經濟學研究的常規范式。

當然,作為一本博士論文,不可能完美。大多數博士論文都系研究者第一本較大分量的作品,帶有習作的某些不成熟痕跡,但就本書來看,此類問題瑕不掩瑜,不影響本書的參考價值。作為往昔的導師,我愿向學界同人尤其是高校的研究生們推薦本書。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接觸新新貿易理論,幾乎是和這個理論的發端同時發生的。一般認為,新新貿易理論是馬爾科·梅里茲辟出的,以其在《計量經濟學》發表的那篇著名的文章為標志,時在2003年。巧合的是,作者是在次年進入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隨我讀研的。那年我在美國NBER工作論文中看到安德魯·伯納德(A.Bernard)早兩年發的一篇文章——“為什么有些企業出口?”(Why Some Firms Export? NBER working paper,8349,2001),布置其去閱讀,有意讓其從企業層面切入研究國際貿易問題。難能可貴的是,陳文芝不僅如我所愿仔細讀了那篇文章,而且擴展了閱讀范圍,研讀了梅里茲新發的那篇文章,對新新貿易理論產生了興趣。進而作了深入研究,選定了本書論題,且持之以恒地做了出來,斷續堅持了十年之久。就這點而言,無論本書質量如何,能夠把一個論題堅持下來,作者的執著本身就值得肯定與鼓勵。要知,在我們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缺的恰恰是對于學術的執著。

img

2013年5月16日寫于浙江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新闻| 桦川县| 平塘县| 南丰县| 安阳县| 阜阳市| 将乐县| 襄汾县| 临海市| 定远县| 碌曲县| 临朐县| 河间市| 江孜县| 南靖县| 景宁| 邵东县| 潜山县| 南郑县| 松滋市| 兴和县| 宁南县| 哈巴河县| 屏南县| 罗田县| 易门县| 平顺县| 蛟河市| 乐昌市| 思南县| 普洱| 太仓市| 青浦区| 高唐县| 安丘市| 乐至县| 都江堰市| 宜良县| 会昌县|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