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中農村研究·第三輯
- 付少平
- 843字
- 2019-09-21 03:50:49
一 研究的緣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發展“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瓶頸。那么,要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如何解決好農業勞動力轉型,使其成為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2012—2016年連續五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特別是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可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和農業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備一定科學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能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能,以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為主,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并在農村居住的農業從業人員。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指出,改造傳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對農民進行技能資本投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就是對農業生產領域的帶頭人進行培育,使其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成為我國未來農業生產中的主導。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質上是提升農業生產主體的人力資本。那么,目前的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有哪些成效?在現實中又有哪些不足之處?其原因如何?如何采取相關策略促進職業農民培育發展?這些問題在現實中迫切需要解答。
陜西省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省份,已連續兩年在省委“一號文件”中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列為重點任務。從2012年起在34個試點縣啟動實施了“職業農民塑造工程”,計劃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萬人,力爭到2017年培育10萬人。[3]基于上級政策的指導,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立足于地區產業發展特色,探索出了一條適于當地的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因此,本文以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為例,采取問卷調查與半結構性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已經獲得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農民和相關政府工作人員、專家進行調查,分析探討當前的職業農民培育現狀、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