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耳機雜談

文/小白

耳機的話題很大,一般是從分類說起,我個人認為對耳機的分類就是頭戴式耳機和耳塞這兩大類。這是兩個尺寸、用途、聲音都存在明顯差異的大類。我一般說“耳機”就是指頭戴式耳機,不包括耳塞。如果是指耳塞,就會用“耳塞”這個詞。

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耳機聲音總體上優于耳塞。耳塞,特別是多年來一直流行的入耳式耳塞,由于是把聲音灌入耳道的,取消了外耳郭的作用,因此聲音無法做到很自然,這是它的一個物理局限,無論耳塞做得多好,都有這樣的局限性。人從生下來之后,聽到的大自然聲音,都是經過外耳郭作用的,因此只有這樣的收聽效果,才會顯得自然。頭戴式耳機,特別是大耳罩式的耳機,比較類似這種過程(當然也并非完全等同),而直接往耳道里灌聲音的入耳式耳塞,完全沒法讓人的外耳郭發揮任何作用,因此聲音就不能做到很自然。當然,揚聲器的聲音最自然,比耳機和耳塞都更自然,因為人耳聽到揚聲器聲音的過程和聽到自然界聲音的過程完全相同。從聲音的真實自然度來說,揚聲器>耳機>耳塞。

在Hi-Fi里有幾個“不可比”,比如揚聲器和耳機的聲音,可比性很小,經常有人說Hi-Fi耳機的聲音可以比得上價格為5~10倍的揚聲器的聲音,這屬于耳機愛好者的夸張說法。其實正如有些人所說,哪怕萬元的頂級耳機,聲場都不如幾百塊的多媒體揚聲器來得真實自然。這就是“不可比”,揚聲器和耳機的聲音,可比性很小。耳機固然能提供更好的細節再現(發聲單元距離耳朵近嘛),但揚聲器的聲音要真實、自然得多,因為“音質”兩個字并不單純指細節解析。而耳機和耳塞的聲音,可比性也不大,我個人的意見是最好不要瞎比。耳機和耳機比,耳塞和耳塞比,這樣比較科學。

入耳式耳塞能做到很好的頻寬、細節再現,特別是現在的動鐵單元極其細小,可以在一個耳塞里裝入多個單元,形成多單元動鐵耳塞。只要設計得好,多單元動鐵耳塞可以做到很寬的頻響、很低的失真度和很出色的解析。在頻寬和解析方面,這是單個單元的動圈耳塞無法比擬的。高檔的耳塞完全可以做到比頭戴式耳機有更好的細節表現。所差的就是聲場的自然感,或者說整體聲音的自然感與真實臨場感。

不同的人看世界,角度和觀念也是不同的。有些人看大格局,有些人則注重小細節,甚至糾結于小細節。從大格局、大畫面的角度看,揚聲器回放音樂,效果是最好的,因為它最自然;耳機次之;耳塞是最差的,聲音最欠自然。但從小細節去看,耳塞的聲音也許是細節表現最佳的,由于發聲體和耳膜的距離最貼近,錄音里的各類細節可以最清晰地聽到。到底哪個算最好?要看每個人的理念,看最注重的是什么。所以我才說,可比性很小!

很多人用入耳式耳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能帶來很好的隔音性能,能讓我們在嘈雜的環境中聽音,而且不干擾旁人。確實,隔音性能良好的入耳式耳塞有20~30dB的隔音能力,足以讓人在地鐵、公車上聽音。在街頭行走時佩戴隔音性能很好的耳塞聽音絕對是不建議的,事關安全,這里就不多說了。雖然封閉式的頭戴式耳機也能提供一定的隔音作用,但隔音性能一般不如入耳式耳機那么好。隔音性能太好的封閉式耳機一般夾頭較緊,舒適度會構成一定的問題。假如就需要很好的隔音性能,那入耳式耳塞是一個最佳方案。不過,入耳式耳塞的佩帶舒適度也是一個問題——有些人對需要深入耳道的耳塞不適應,耳道有異物感。我個人也只適應較淺的入耳耳塞,不喜歡那種插入較深的深入耳耳塞(典型的如Etymotic)。

淺入耳耳塞還有一個好處,可通過換耳塞頭、調節塞入的深淺,來對聲音進行調整。這樣的可調整性是頭戴耳機沒有的。頭戴耳機沒法調整低頻的量感(除非你換掉原廠耳罩),但耳塞可以自行調整——塞得深入一些、緊一些,會得到更多的低頻量感;塞得淺一些、松一些,則低頻量感減少。三節式耳塞套、海綿套、橡膠套,各有不同的聲音特點,可以利用其特性調整耳塞的聲音。

頭戴式耳機又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根據換能方式,有動圈式、靜電式、平板式耳機等;根據耳罩大小,有包耳式、壓耳式等;根據耳機外殼是否打開,有開放式、封閉式、半開放式等。

靜電式耳機一直比較小眾,多年來始終如此,一直有人宣揚靜電耳機的聲音有獨特的優點,但近十幾年來仍只有Stax執著地做靜電耳機。Koss的ESP950也一直在生產中,但產量幾乎可以忽略。平板式耳機在某種程度上能兼顧動圈耳機和靜電耳機的優點,所以近年來不少中高檔Hi-Fi耳機采用了這一結構,如美國的Audeze、國內的HIFIMAN、OPPO及日本的Fostex等。從聲音上說,平板耳機并不都是一種聲音,前面所說的4個品牌,其平板耳機的聲音都各不相同。原先平板耳機都不太好推,靈敏度普遍偏低,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相對好推的平板,甚至出現了平板單元的耳塞,國內Unique Melody和美國Audeze都已有成品。關于平板耳機還需要記住一點:平板耳機的聲音并不一定比傳統動圈耳機好。

近年來還有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封閉式耳機越來越多。這應該是用途所驅使的。封閉式耳機具有一定的隔音性能,而且使用時不會干擾旁人,在某些無法使用開放式耳機的環境中,它具有先天的優勢。舉個例子,在安靜的圖書館里,如果用開放式耳機,肯定會干擾到周圍人,此時只有封閉式耳機是合適的。在那些有一定環境噪聲的地方,比如地鐵和公車上,封閉式耳機也更適合欣賞音樂。

不過封閉式耳機比開放式耳機更難把聲音做好。設計不很成功的封閉式耳機,有一些共同的聲音問題:低頻悶轟、中頻音染、高頻發悶、聲場窄,這些都很典型和多見。

單純考慮音質的話,開放式耳機是最佳的方案,所以歐美傳統耳機廠商的頂級耳機,不考慮用途而只考慮聲音的耳機,都是開放式的——HD800、T1、PS1000、K812等。日本廠家有些特殊,由于日本是一個特別注重個人隱私、不允許干擾旁人的地方,所以封閉式耳機特別發達,鐵三角、Fostex、索尼、Denon、JVC的耳機都以封閉式為主流,其頂級耳機也多為封閉式。封閉式耳機的設計,日本廠家最有經驗。傳奇性的動圈耳機索尼R10也是封閉式的設計,堪稱史上最佳封閉式耳機。

我曾說過,耳機的“參數”我只看兩項:阻抗和靈敏度,別的都不看。各個廠家測試數據的條件不同,而且一般只給一個很粗略的數字,沒有詳細的數據背景,也就沒有什么意義,更無法橫向對比。要注意的一點是,耳機的靈敏度有兩種標注的方式,分別是dB/mW和dB/Vrms。看耳機參數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單位是什么,否則就不能亂比。舉例來說,AKG K812耳機的靈敏度是110dB/Vrms ,如果覺得這個靈敏度數字很高,那么把它換算為以mW為單位的靈敏度數字,根據其36Ω的阻抗,其實只有96dB/mW。由于傳統上揚聲器的靈敏度標注單位一直是dB/W,所以我更喜歡看dB/mW標注的耳機靈敏度數字。以dB/mW為單位的耳機靈敏度數字,如果低于90,那么耳機屬于難推的,需要獨立耳放;在90~100,屬于中等的靈敏度,這也是大多數耳機的靈敏度范圍;高于100的話,屬于好推的,很多靈敏度達到100dB/mW的耳機,可以用手機或隨身播放器直推,出一個不錯的聲音。

很多耳機初級發燒友(簡稱初燒)喜歡根據耳機的阻抗高低來判斷是否易推。這個問題我很多年前就指出過,靈敏度才是最影響耳機易推性的因素。高靈敏度、高阻抗的耳機不會難推。很多人誤以為低阻抗耳機好推,其實低阻抗、低靈敏度的耳機是非常難推的。同時,有些高靈敏度、低阻抗的耳機,雖然確實很容易“推響”,插手機上也能達到足夠的音壓,但很難把聲音推好。鐵三角的一些高端耳機就是如此,插上聲音都很響,但聲音不好聽,很容易不平衡,要推出好的聲音,并不容易,對驅動有特殊的要求。美國Grado最新一代E系列耳機也把靈敏度提高到了接近100dB,很容易推響,不宜搭配大功率的耳放,否則易發沖。

耳機的所謂“推好”“沒推好”“推到幾成”也是一個特別經常被問及的問題。我歷來最討厭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幾成”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無法準確回答。首先怎么算“十成”呢?根本沒有一個標準。我聽過RudiStor RP1000耳放驅動下的森海塞爾HD600和HD650,覺得好得驚人,如果把那個算是“十成”,那平日里大多數人聽到的HD600和HD650的聲音,都差得多。但“差得多”的聲音我也不知算是幾成。聲音的好壞和差異,本身是無法量化的,我不明白為什么有些人能把聲音的好壞和差異以數量表示出來。以我打過的比喻來說明問題,如趙薇的容貌算是李嘉欣的幾成呢?郎朗彈奏老柴的鋼琴協奏曲算是里赫特的幾成呢?體操項目里冠軍和亞軍的水平差異,又是百分之幾呢?誰能回答這種問題呢?

我之前還說過一個“潛力”的概念。不同耳機的“潛力”是不同的,差異可以很大。像森海塞爾HD600、HD650那樣的耳機,是潛力較大的,對前端反應靈敏,可以在頂級耳放上出非常棒的聲音。但有些便攜式設計的耳機,插在高級前端上也沒覺聲音有多好,因為它們的潛力不大。容易推、適合直推的很多耳機是潛力不大的。潛力比HD600等更大的,是HD800、T1、HE600、PS1000、GS1000那種難推的耳機。此類耳機根本不是隨身聽或電腦能直推的,但在很好的前端設備搭配下,卻可以出極好的聲音。

當然也別以為加了一個獨立的“耳放”就一定能獲得更好的聲音。設計、制作不好的“爛耳放”,往往是音質劣化器。沒有模擬輸出口的音源,一般也就不用考慮耳放了。部分初燒最容易犯的錯誤是把耳放接在音源的耳機口上(因為音源沒有模擬輸出口),這樣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耳機口里面已經有一個耳放線路,耳放之后再加一個耳放,無論后一個耳放的素質有多好,也沒用了。所以那些沒有模擬輸出口(Line Out)的隨身器材,就不用費心找耳放了,找一副它能應付的耳機直推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情形,也是初燒容易碰到的,就是升級了耳放之后,發覺聲音并無明顯提升,他們會感到困惑。這經常是由于音源較弱造成的。當音源變成一套耳機系統的短板時,升級更好的耳放,往往效果微弱甚至根本察覺不出來。所以我非常強調耳機系統中音源的重要性。和揚聲器系統不同,在耳機系統里,音源應該是最貴的組成部分,而不是耳機或耳放。只有在音源較強、至少不是系統短板的時候,你升級耳放、升級耳機,才會感覺到明顯的提升。如果音源弱,那么首先應該去升級的應該是音源而非耳放。

強調一句,用耳機聽音,請千萬記住保護聽力的重要性。聽力的損傷是不可逆的,一旦發生了實質性的損傷,再靜養也沒用了。耳機“發燒”多年,我也遭遇了不少因為耳機發燒過度導致聽力損傷而“退燒”的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探索| 德格县| 咸阳市| 汾西县| 牟定县| 冷水江市| 亳州市| 阿巴嘎旗| 边坝县| 黑山县| 石柱| 博兴县| 志丹县| 修水县| 曲水县| 阳泉市| 潜江市| 白河县| 栖霞市| 太仓市| 嘉祥县| 城固县| 惠水县| 仁怀市| 江陵县| 两当县| 隆化县| 西丰县| 孟村| 湾仔区| 德钦县| 延津县| 亳州市| 右玉县| 杂多县| 马山县| 宜昌市| 温宿县| 邵阳市| 莆田市|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