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肥胖是不是一種病?15

王立銘

 

人人都會生病,人人也都免不了討論疾病。但是疾病這個詞其實沒有嚴格的邊界。

身體內細胞惡性增生所導致的癌癥是疾病,外來病毒引發的非典型肺炎是疾病,純粹外力引起的骨折挫傷當然也是疾病;肉眼可見的化膿和皮疹是疾病,依靠各種實驗室檢驗指標才能判斷的高血脂、高血糖是疾病,幾乎完全要依賴患者的主觀訴說的抑郁癥當然也是疾病。

但這些特征截然不同的疾病,至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會危及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乃至生命。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會把預防和治療疾病看得那么重。那么胖一點、重一點是疾病么?這個問題判斷起來,就沒有上面列舉的那些疾病一樣顯而易見了。腿上多一點贅肉,鼓起一圈肚腩,好像也看不出什么特別大的健康問題。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時候我們的祖先就曾經以胖為美。很多部族和國家直到現在也仍然以肥胖為最重要的審美標準。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在食物匱乏的年代里,肥胖意味著衣食無憂,從而標志著家境良好、經濟條件優越、社會等級較高。舉例來說,在西非國家毛里塔尼亞的 300 萬人口中,至今仍流行著以胖為美的風俗。贅肉層疊才是女性性感的標志,而作為丈夫,也愿意娶到肥胖的妻子以炫耀自己的財富。為了嫁得更好,很多年輕女孩不得不在父母的強迫下大量進食以增重。這是一個經濟生活影響審美觀、審美觀又影響人體健康的生動案例。所以,依靠主觀而多元的審美觀來定義疾病,無疑是不靠譜的。

而醫學界和醫療政策制定者在判斷肥胖是否是一種疾病時,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因為一旦被定義為疾病,就意味著公共衛生系統需要就此進行積極的干預。這就包括:提供關于肥胖的危害和相關治療手段的公眾教育、提供對肥胖準確的診斷手段、投入資源研究開發肥胖相關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報銷低收入者的肥胖相關醫療支出等。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我們本來已經很稀缺的醫療資源則會面臨更多挑戰。

所以,要判斷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并不能依靠審美和普遍的價值觀,而是需要確鑿無疑的數據:肥胖是不是真的會危害人類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

如今,基于來自成千上萬個體的流行病學數據,大多數權威醫學組織已經明白無疑地承認肥胖是一種疾病。它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威脅人類的健康,需要得到預防和治療。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率先承認肥胖是一種疾病,并為肥胖癥的臨床診斷提出了一個簡單粗糙的定量標準,當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5 時提示超重,超過 30 時即為肥胖癥(身體質量指數的計算方法是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一個身高 170 厘米的成年人,體重超過 72 千克即為超重,體重超過 86 千克即為肥胖)。這個簡單易行的指標也被廣泛地宣傳和推廣。

不過要注意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身體質量指數標準僅僅是個參考意見,在不同人種甚至不同個體中相應的肥胖標準有細微的差別。例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同樣的身體質量指數下中國人的脂肪含量是高于白種人的。因此中國人可能就需要更嚴苛的肥胖判斷標準: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4即為超重,超過28視為肥胖。另外,在東亞人群中腹型肥胖(也就是俗話說的“蘋果形身材”)較多,危害也更大,因此除了身體質量指數之外,對腰圍尺寸也需要格外注意。

“肥胖是一種疾病”這一思想也是逐步演進并介入公眾生活的。以美國為例,2000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承認了肥胖的疾病地位,這一決定意味著醫藥公司可以在美國市場開發和銷售針對肥胖癥的藥物和醫療器械。2002 年,美國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正式承認肥胖是一種疾病,治療肥胖的相關費用因此可以得到部分稅務減免,這意味著美國政府開始愿意負擔肥胖相關的開支。而在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2013 年終于認可了肥胖癥的疾病身份后,不少商業保險機構也逐漸將肥胖癥治療納入保險覆蓋范圍。當然,拉鋸其實還在繼續。直到今天,美國最大的國立醫療保險機構之一,覆蓋超過5000 萬老年人口的聯邦醫療保險項目(Medicare),仍然尚未對肥胖癥治療費用的報銷開閘放行。

這些醫療機構的決策背后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

相比體重正常的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罹患心臟病、腦卒中、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癥(特別是乳腺癌和大腸癌)的概率顯著增加。相應地,肥胖人群的醫療開支也顯著升高。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2008 年的數據顯示,相比體重正常的人,肥胖癥患者人均年度醫療開支增加了 1429 美元。考慮到美國已經成為一個有超過三分之一成年人患有肥胖癥、超過三分之二成年人有體重超標問題的“胖子國家”,僅僅一個肥胖癥每年就為美國增加了 1470 億美元的醫療負擔。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預計全球范圍內的肥胖癥版圖也會持續快速擴張。因此,即便拋開對身材樣貌和活動能力的主觀判斷,肥胖也確鑿無疑地是一種疾病,需要我們每一個個體和整個公共衛生系統嚴肅對待。

到底該怎么治肥胖?

一旦承認了肥胖是一種疾病,我們就有道德和科學責任來盡快回答第二個問題:“到底該怎么治療肥胖?”這并不是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即便到了 20 世紀,人們開始慢慢承認肥胖是件壞事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肥胖都被認為是一種道德問題而非醫學問題。胖人成為愚蠢、笨拙、沒有自控能力和道德軟弱的象征,甚至成為公眾調侃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大眾似乎傾向認為,治療肥胖需要的不是醫學手段,而是自制力——面對琳瑯滿目的食物要學會自我約束;是紀律性——克服懶惰堅持定期鍛煉;甚至還和社會經濟地位有關——因為健康飲食,定期鍛煉,乃至和健康生活方式有關的知識,對于在溫飽線上下掙扎的人群來說,可能都是奢談!這些原因導致了肥胖的治療成了一個界限模糊,甚至有點敏感的話題。

這些看法深刻影響了過去幾十年全世界對抗肥胖癥的思維和行動。如果肥胖源于自我約束不足,那么用公共衛生資源予以治療對于善于自我約束者而言是否公平?如果肥胖純粹是個人選擇,那么從公共層面予以干涉是否侵犯個人權利和自由?如果肥胖完全可以通過改變個人行為加以逆轉,那么肥胖癥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是否必需?

想要回答“到底該怎么治肥胖”,最終還是要回到嚴肅的科學數據來。

目前的科學證據,至少從兩個方面反駁了肥胖僅僅是個人選擇和個人意志問題的看法。

首先我們知道,有個好胃口乃是動物賴以生存的法寶。在漫長的進化史上,人類的祖先大多數時候過的都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僅僅是過去一兩百年里,感謝化肥、感謝農業機械、感謝育種技術發展、感謝殺蟲劑,人類才能從整體上開始擺脫饑餓的困擾。因此,一旦好不容易找到一點食物,把自己塞飽甚至不惜大腹便便乃是巨大的生存優勢。因為充足的能量儲備意味著人類的祖先更有可能熬過下一頓飽餐之前的饑寒交迫——經過億萬年進化淘洗生存下來的地球人類,其實每一個都是天生的“吃貨”。科學家在實驗室里也早已發現,從果蠅到老鼠到猴子,實際上所有成功的動物物種也都是“吃貨”,沒有哪種動物能自覺抵抗美味食物(例如奶酪和冰激凌)的誘惑,即便已經吃飽了也要勉力加幾口點心。而這種看到吃的就食指大動的巨大進化優勢,放到美食無處不在的現代社會就會引發災難性的后果。而短短一兩百年間,人類還不足以進化出能夠抵抗食物誘惑的新生物學“本領”。

其次,神經生物學的研究證明,調節食欲的大腦中樞實際受到“飽”信號和“餓”信號的雙重控制,從而能夠根據身體能量水平精巧地調節食欲。我們剛剛講到的瘦素蛋白,就是這么一種經典的“飽”信號。但在已經出現肥胖問題的動物體內,下丘腦感知“飽”信號的能力會顯著下降,相反感知“餓”信號的能力卻會提升,兩者相加的結果是肥胖的動物會更容易感覺到餓,更容易開始進食。換句話說,貪吃暴食除了是一種“吃貨”的進化本能,還可能是一種病理性的神經生物學現象。因此作為科學家,我個人的信念是,肥胖誠然可以通過個人行為調節來部分預防和逆轉,但是這種疾病有著超越個人意志的遺傳學和神經生物學基礎,需要更全面、科學、深入的醫學介入。

肥胖癥的復雜性讓人類社會在對抗這種疾病時投鼠忌器,既怕大手大腳過度消耗了原本已經有限的醫療資源,也怕一不小心越過了個人權利和群體歧視的邊界。醫療監管機構在審批減肥藥物時,也總是小心謹慎。結果是,作為一種產生于后工業社會,且危害還在逐年加重的全球性嚴重疾病,人類對抗它的武器屈指可數。時至今日,世界范圍內被批準上市的減肥藥物、醫療器械和其他治療方法,加起來也不過區區幾種,數量上甚至還不如治療感冒、過敏、消化不良、便秘這些一般疾病的藥物。

綜合來看,肥胖癥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這種復雜體現在個人自由和公共衛生的關系,也體現在個人行為控制、經濟情況和病理學變化的關系上。在這種多種因素交織的情況下,不同的機構都在承擔自己不同的角色。

 

思考與交流

1.這一組文章從數學、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的角度對科學如何改變生活進行了闡釋。你還能舉出其他學科的例子嗎?請你以《大哉! 之為用》(橫線上填寫學科的名稱)為題,從你喜歡的學科的角度,仿寫一篇文章,介紹該學科的作用。

2.王立銘在《吃貨的生物學修養》的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希望,也許你能夠被書中的故事吸引,在忙碌的生活間隙,體味到一點點科學的美好。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總有這么一群人,來到人類溫暖家園的蠻荒邊界,義無反顧地走進暗夜沉沉的未知疆域。他們的足跡走到哪里,人類智慧的光就照到哪里。這點微弱的光,將注定會千年萬年地閃耀下去,像狂濤暴雨里的小小燈塔,指引著他們的后輩們走向星辰大海。未來那個更大、更溫暖、更光明的人類家園,就是獻給這些人類英雄們的最高獎賞。”你可曾體味到科學的美好?是否了解過科學家的努力?把你的體會分享給大家。

3.人們常說:“科學是把雙刃劍。”依你看,應該如何避免科學發展對人類造成的損害,使之更好地造福于人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江县| 谢通门县| 白玉县| 扶风县| 简阳市| 祥云县| 理塘县| 南丰县| 崇礼县| 荥经县| 宿州市| 保亭| 临桂县| 怀宁县| 儋州市| 呼和浩特市| 容城县| 丹寨县| 桃园市| 汝阳县| 镇坪县| 梁山县| 榆社县| 肥西县| 巴塘县| 浮山县| 荥经县| 新竹县| 平罗县| 隆化县| 延边| 长岭县| 梓潼县| 绍兴县| 兰考县| 嵊州市| 资溪县| 潞西市| 凤庆县| 图木舒克市|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