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與宇明教授相交多年,可以說是忘年交吧,也可稱作事業朋友或工作同志。在他大作《中國語言規劃三論》即將付梓時,要我為之作序,實在不好推辭,寫下了這篇短文,權作本書序言。
同宇明交往,我們會感到他為人、做事、科研、生活等都顯露著一個“實”字。他是一位學者型、事業型和平民化的領導,他的人品、學問俱佳。他學識淹博,視野開闊,觀念前沿,用力甚勤,講求實效,成果豐碩。他的治學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在華中師大時期,著力于現代漢語、語言理論和兒童語言研究,在這些方面頗有建樹;本世紀初,調任教育部、國家語委和北京語言大學領導職務時期,學術方向隨之轉向語言規劃理論、實踐研究與探索,在這個廣闊領域縱橫馳騁,取得了顯著成就。在學術研究方面,發表了較多論文,出版了多部著作,為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發展和大眾利益的語言文字工作發展和語言規劃學科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本書收錄2009年以來作者發表的有關語言規劃的文章。其中論文29篇,分為“語言規劃理論”“語言文字工作”“語言生活狀況”“語言教育與傳播”4個專題。還收錄序言、短文等22篇。這些文章都有一些語言規劃的閃光點,作者把這些“碎片兒”的思想匯集為“短文雜記”專題,編進書中,為本書增彩。
這部著作中的多數文章我都讀過,獲益良多。我認為書中有不少新論和亮點,主要特點有三:
一、重視語言生活實際問題研究,顯示本書的“現實品格”。所謂“現實品格”,是指文章所討論的問題,都是當今中國語言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也是中國語言文字工作中需要處理的實際問題。比如語言關系問題與語言保護問題,語言規劃中的文化功能問題,簡繁漢字的關系問題,語言與經濟的關系、語言服務問題,語言能力問題,中華語言的國際傳播問題等。
這些研究之所以具有“現實品格”,主要是作者與一批學者同道合力,將“語言生活”作為語言規劃研究的起點,將構建和諧語言生活作為研究的目標和己任,對語言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都保持著學術的敏感性。這種下接地氣、胸懷家國的研究,被學界同人稱為“語言生活派”。
二、體現學術研究與管理工作相結合,致力于建立學術與管理之間的“旋轉門”。作者曾較長時間處在語言文字的管理崗位,本職需要思考、處理現實語言問題,他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研究,逐漸有了相關的學術積累。我覺得,宇明教授深知,管理者要力所能及地對其所管理的領域、對象、內容等做些研究,這有諸多利端:其一,管理者知學術研究之艱辛,工作中更懂得尊重規律、尊重學術、尊重學人、尊重學見;其二,用研究的態度對待工作,利于保持工作熱情。工作就是學術實踐,或收集數據,或檢驗決策;其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可將學術成果及時轉化為工作實踐,發揮學術的咨政之功;其四,獨特的學術身份,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研究品質,最有可能提出新觀點、新理念,開辟新領域,做出新學問。這種“旋轉門”是個人“腦內旋轉門”,所以作者還努力為國家語委建立多種類型的智庫,拆除管、學之藩籬,建造兩界之“旋轉門”,改變“官者恒官、學者恒學”的局面,建立官學之間的“旋轉門”。
三、著力語言規劃理論研究與創新,為建立“語言規劃學”做理論準備。中國語言規劃經驗的百年積累,特別是經過“語言生活派”的十幾年努力,“語言規劃學”呼之欲出。此前作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言關系處理、語言文字規范標準、語言信息化、中國語言規劃史等方面,提出語言規劃的核心目標是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近些年來,以“語言生活”作為基本概念來思考問題,研究語言生活的宏觀、中觀、微觀各個層面(見《語言生活的層級》),研究語言生活的新特點、新問題、新走向,研究語言的經濟學意義(見《認識語言的經濟學屬性》),研究與“世界一體化、文化多元化、時代信息化”形勢相適應的語言規劃理念和國家的語言能力、個人的語言能力。在語言規劃的實踐中,從語言的“工具功能”規劃向“社會功能”規劃推進(見《語言的文化職能的規劃》),從關注普通話、漢語方言向“地域普通話”和“大華語”推進(見《漢語的層級變化》),從漢語國際教學向漢語國際形象塑造、探究語言傳播的力量方面推進,從漢語生活規劃向外語生活規劃推進,從內地的語言規劃向大中華地區語言規劃協調推進,從研究中國語言規劃史向研究世界各國語言規劃史推進,并重視從語言沖突與語言和諧的角度看待語言生活與語言規劃。而且,此期建立語言規劃學的意識明顯增強,試圖把語言規劃研究從宏觀社會語言學中分離出來獨立成學,把語言規劃學定位于研究語言功能的學問,與其他的語言學分支形成研究對象的互補(見《語言規劃學的學科構想》)。當然,語言規劃涉及方面很廣,國內外學界已有不少研究,要建立理論體系更加成熟、完備、嚴謹并具有中國特色的語言規劃學,還有一些問題需做深入研究,宇明教授完全能夠完成相關的研究,以實現他的宏愿!我們熱切期盼早日讀到他的佳作!
陳 章 太
2015年4月21日
于北京寓所永春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