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圍資本主義
- (阿根廷)勞爾普雷維什
- 1913字
- 2020-08-19 16:39:58
第三節 國家過分膨脹的含義
新古典理論主張國家不介入。因此,請理解它的信徒們譴責國家過分膨脹的那股激烈勁頭,不光是因為國家對經濟活動任意干預,而且因為國家耗費了用于資本積累的資金。近期以來這種論據以經濟自由主義的名義所表現的堅持性,說明有必要花些時間來闡明我們的觀點。
我們清楚地知道,除了工會權力之外,勞動力的政治權力力圖通過發展社會服務來部分地糾正這個體系在吸收與分配方面的缺陷。同時也借助政治權力謀求超出——如按嚴格的經濟合理性考慮——國家服務的需要來增加收入和就業。這種情況既涉及本來意義上的國家服務,也涉及公共企業。總而言之,這是參與外圍體系生產率成果分配的政治形式,以便得到因市場規律不允許自發地得到的東西。
公共企業是一種特殊情況。由于它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我們在研究中不能忽略。除了在某些情況下公共企業是出于意識形態理由而建立以外,通常公共企業是作為跨國企業的替代物或作為抵制上層的經濟與政治權力的手段而建立的。但是,不可否認,公共企業又往往意味著參與分配企業產生的剩余的政治渠道,即便在開始時這也許并不是一個主要目的。公共企業的剩余部分地用來提高報酬并為企業內的高級人員進入特權消費社會提供便利。不過,公共企業的剩余也往往消耗在那種對勞動力的虛假吸收之中。這指的是那種虛假吸收并不耗費其他經濟部門的剩余的情況。這種現象還會由于企業運轉不良的其他表現形式而更形加劇。
孤立地批評國家的這些膨脹因素,而不承認這主要是外圍體系社會效益不足的后果,就不能正確地表述這些實際現象的性質。
毫無疑問,用這種形式耗費的大量資金,本來可以用于增加積累并有助于不斷糾正外圍體系的缺陷。
假如我們權且承認上述情況真的出現了,那么要問,對處于有利地位的社會集團的剩余與收入的壓力更小,是會使他們增加積累呢還是會使得他們更起勁地去推進特權消費社會?
此外,人們也許忘記了特權消費社會造成的積累潛力的浪費,以及因在與中心的權力關系中外圍的收入被過分榨取而造成的積累潛力的浪費。看不到這些方面的基本缺陷,我們要在國家問題上獨出心裁就難免碰壁。所有這些缺陷都導致資本積累不足,損害了下層的社會參與。這突出地反映了外圍體系主要的不平等。
除了國家在就業和社會服務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外,國家作用的增長還可以從發展的要求本身得到解釋。國家要適應發展所體現的越來越大的復雜性的需要,還要適應這樣一個事實,即在國家的活動中也像在市場領域一樣,也表現出多樣化技術的影響。不同之處僅僅在于,經濟合理性的考慮在市場領域內占主導地位,而在國家領域就不那么嚴格。實際上,國家要和它自身的力學原理相適應,在這里,官僚權力、政治權力、軍事權力以及對日益復雜初昂貴的技術手段的使用相互結合在一起。
此外,在這個自身的力學原理中,官僚權力趨向于擴大干預和建立種種規章制度,在外部的脆弱性或通貨膨脹使這個體系陷入混亂的時候尤其如此。
事實上,國家機器是十分復雜的,在這里不可能做深入的考察。不過,有必要指出不同的經濟、社會與政治權力集團為傳播和推進它們的利益而利用國家機器所施加的影響。
所有這些考慮都說明了國家的膨脹趨勢。這種趨勢往往表現為那些地地道道的肥胖癥現象。這是一種沉重地壓在國家的效率上面的肥胖癥,損害了國家的調節職能。這一點在改造理論中具有重大意義。
或許我與國家不介入的觀點相去甚遠。我以為,外圍的國家盡管發生了那些嚴重的變形,還是以不同的方式對增加生產率做出了貢獻。國家的社會服務——并不否認其他服務的重要性——功效越高,這種貢獻就越大。
跟技術本身一樣,國家也是一種矛盾現象。技術可以不斷地增加生產率,但是也造成環境的惡化和可枯竭的自然資源的浪費。國家也間接地有助于增加生產率,但在同時,由企業生產率提高所形成的積累潛力又有一部分被國家浪費掉。然而,既不能不要技術,也不能不要國家。應當鼓勵國家的積極作用并盡可能避免它的消極后果。這主要還是一個合理性問題。
在結束這一部分之前,作為對即將討論的問題的準備,有必要指出一種現象,它會有助于人們準確地理解外圍體系走向危機的趨勢。毫無疑問,像通常發生的那樣,國家的稅收落在勞動力的收入上或他們的消費品價格上,國家的膨脹就成為這種危機中的重要因素。如果勞動力有足夠的自發權力或政治權力,他們就力爭通過增加報酬而獲得補償,從而導致成本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把引起體系的危機的責任歸咎于勞動力,而不考慮國家應負的責任,而國家的責任往往是很大的。
最后還要看到,在國家直接向剩余征稅、而不讓稅收落到成本上的情況下,這樣的稅收也具有以這種或那種形式推進危機趨勢的作用。歸根到底,這都是因為在權力關系的作用中沒有一個調節原則而表現出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