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讀一點 時間簡史
- (英國)斯蒂芬·霍金
- 1603字
- 2019-09-26 13:09:20
序言
調侃時間
“……時間究竟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偉大的神學家圣·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一書中道出了自己的困惑。事實上,時間的本質不僅讓奧古斯丁感到困惑,還讓很多人陷入了沒有出口的思考。過去和未來真的存在嗎?我們可以穿越時光隧道去旅行嗎?時間的方向是一定嗎?時間會發生由未來指向過去的逆轉嗎?這些無法解決的問題讓宛如陷阱一般困住了眾多的哲學家和科學家。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時間無處不在,而我們是如何知曉它的呢?早在4000多年前,聰明的古埃及人已經會通過看石塔的陰影來測量時間了,同時,他們還發明了一種有流水經過的石制容器來測量時間;到了公元前19世紀,古巴比倫人已經能夠相當精確地計算時間了,他們依據太陽和星星的方位把一天分為若干個小時,把每個小時分為60分鐘,再把每分鐘分為60秒,這樣測量時間的誤差是非常小的;此外,人們的自身也是一個相當精確的鐘表,例如,人們的心臟在正常情況下的跳動頻率和生理周期都具有節律性;更為神奇的是,人們的內心可以在不借助任何計時工具的情形下覺察出時間的流逝,可以回憶過去,也可以憧憬未來,能夠估算客觀的時間,雖然情緒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偏差。總而言之,時計和內心是時間的兩個基本來源。
于是,人們開始了對時間的探索。奧古斯丁認為時間并不是真正獨立于大腦而存在的,波斯哲學家阿維森那表示贊同,認為時間只是人們記憶和期望的體現,同時,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也認同這個觀點,他覺得對于新生兒而言,是沒有時間體驗的。或者說,在對于時間流逝的感受上人們可能沒有達成共識,但是對于事件發生的順序人們是基本承認的。
談及時間,必然涉及宇宙的由來,從而人們又開始了關于宇宙開端的爭論。當奧古斯丁被問及“上帝在宇宙創始之前做了什么”時,他從神學的角度作出了回答:時間是上帝賦予宇宙的性質中的一種。經典力學之父艾薩克·牛頓爵士則認為,時間不依賴于宇宙中的任何特定物質,它獨立于宇宙中的內容之外,他的觀點賦予了上帝更多的榮譽。然而,德國的哲學家威廉·萊布尼茨卻反駁道:如果牛頓正確,那么世界為什么在這個時刻產生而不是在其他某個時刻呢?他認為,沒有充足的理由,上帝是不會創造世界的。二人引發的爭論一直延續到20世紀人們爭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屬于相對主義還是絕對主義。
上帝笑了,霍金也笑了
長期以來,人們對時間的認識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直到20世紀初,人們都認同絕對時間的理論,也就是說,每一件事,都可以由一個稱為“時間”的數以唯一的方式來標記,然而,在相對論中,時間卻會根據計時者的改變而改變,即時間更具有主觀意義了。因此,科學定律并不能區分過去和未來。
那么時間的指向何在呢?霍金認為至少有三種時間之矢:第一,熱力學時間之矢,即無序度和熵值增加決定時間的指向;第二,心理學時間之矢,即感覺中時間流逝的方向是過去而不是未來;第三,宇宙學時間之矢,即宇宙膨脹而不是收縮的方向決定時間的指向。霍金論證了三種時間之矢的同一方向性,并推斷,宇宙始于一種無序的狀態。這就是霍金令人敬畏的發現之一——對時間本質和宇宙由來的權威性總結。
我們一起參與時間的探索
愛因斯坦說:“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可以被理解。”在浩瀚的宇宙中,人類平凡而渺小,但是人類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索的腳步。就像霍金,他的探索精神將引領每個人去探索,去發現,去實現人類的進步。然而,探索不是物理學家的特權,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活動。以時間為例,走近它,感受它,思考它,將帶領我們以全新的視角看待宇宙、生命和個體,讓我們的人生更富有價值和意義。
本書以《時間簡史》為底本,對霍金的思想進行了詮釋和解讀,并采用了文字、圖示和表格等多種適合閱讀的編輯方法,以富有親和力的形式來闡釋霍金令人敬畏的發現:時間和空間的本質何在?上帝與宇宙的起源有何關系?宇宙的過去和未來是什么樣的?相信這是一本每個人都可以讀得懂的天文科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