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經濟學(2014版)
- 《圖解經典》編輯部編著
- 1299字
- 2019-09-26 13:10:30
4 效率和公平衡量整個社會經濟福利的雙重標準
經濟學家把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相加得到社會總剩余,也就是用買者的評價減去賣者的成本得到的量用以衡量社會的經濟福利。這是衡量經濟福利的效率標準。
總剩余,衡量經濟福利的效率標準
經濟學家認為,衡量社會經濟福利的一個指標是消費者剩余加上生產者剩余,它們的總和就是總剩余。市場本來就只有買方和賣方,用雙方的利益的總和來衡量社會的經濟福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們知道消費者剩余的定義:
消費者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的支付
同樣,生產者剩余的定義也就是:
生產者剩余=生產者得到的收入-生產者的成本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總剩余的計算公式:
總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的支出)+(賣者的收入-賣者的成本)
在市場中,由于買者的支出和賣者的收入相等,所以公式簡化為:
總剩余=買者的評價-賣者的成本
這個公式表明,市場的總剩余就是買者根據自己對物品的支付意愿而得出的對物品總評價減去賣者生產的成本。
因此,當稀缺性的資源在配置的過程中,能達到使總剩余最大化的效果,這種配置就是最有效率的。否則,當買賣雙方在交易時還有很多好處沒有實現時,就不能說這種資源配置方式是有效率的。有效率的經濟,必然會使生產資源從高成本生產者轉換給低成本生產者,從而使生產者的成本降低,從而貢獻更多的總剩余。同時,有效率的經濟,還會把生產的物品從對其評價較低的消費者轉給對其評價高的消費者,從而實現總剩余的增加。
公平,衡量經濟福利的另一標準
當然,公平也是值得重點考慮的經濟福利問題——福利是否讓買賣雙方都公平地得到了。如果說,市場是買賣雙方參與制作和分割的一塊蛋糕,那么效率指的是如何把這塊蛋糕做大做厚,而公平則是指如何公正地切割蛋糕。也就是說,效率涉及實證分析,而公平則躍出了經濟學本身的范疇,它的規范分析的觸角延伸到了政治哲學領域。作為一個政府決策者,他需要同時關注效率和公平。
衡量經濟福利的標準
衡量經濟福利的效率標準
在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福利的效率標準是總剩余,它是用消費者的總的評價減去生產者的成本而得到的量。
用公式表示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就是:
消費者剩余=買者的評價-買者的支付
生產者剩余=生產者的收入-生產者的成本
同時,由于在交易中:
買者的支付=賣者的收入
因此,可以推導出:
總剩余=買者的評價-賣者的成本

衡量經濟福利的公平標準
當經濟福利被創造出來時,分配經濟福利的公正程度也會很大地影響人們主觀享受的到經濟福利的大小。
1990-2001年中國學雜費與城鄉收入水平 單位:元/人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2》和郭海的《20世紀90年代中國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構成變化趨勢》中的相關數據計算得出。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它們說明相對于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中國學費的增長太快了。在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中國學生必須承擔的教育成本的增長速度將近是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的3倍,是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的2倍多。因此中國出現子女上大學的城市貧困家庭,也出現了農村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由于經濟原因而失去本應接受高等教育(或更好的高等教育)的機會。可見,中國高等教育的收費標準確實影響了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