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經濟學(2014版)
- 《圖解經典》編輯部編著
- 827字
- 2019-09-26 13:10:29
2 消費者剩余消費者在交易中能感受到的福利
經濟學家為研究消費者得到的利益,他們提出了消費者剩余的概念。消費者剩余是買者的支付意愿減去買的實際支付量,這是把消費者得到的經濟福利量化了。
以齊白石先生的兩幅以河蝦為內容的國畫為例,假設兩幅國畫的價值相同,并且在拍賣現場有四位收藏家:美玲、孟儒、文君、佩琪。他們對于這兩幅畫心儀已久,不過由于購買力有限,他們每人只愿意買一張畫,并且他們對于這幅畫的支付意愿(指買者的最高價)各不相同,分別為:50萬元、70萬元、80萬元和100萬元。這些價格表現了買者對于物品價值的評價。當然,他們每個人都希望能以較低的價格買到這幅畫;對于高于他們支付意愿的價格是不能接受的;當拍賣價剛好和自己支付意愿相等時,他們的態(tài)度是可買可不買。
拍賣師最先叫出10萬元的底價,然后四個買者相繼加價,畫的價格很快攀升。當文君報出70萬元時,美玲、孟儒二人退出了叫價行列。因為這個價格超出了他們兩人的支付意愿。最后,齊老先生的這兩幅畫作分別花落文君、佩琪家,因為拍賣的規(guī)則就是把物品賣給對它評價最高的人。
佩琪原本打算出價100萬元的,現在70萬元就得到了這幅畫,可以說,他還得到了30萬元的消費者剩余。文君則得到10萬元的消費者剩余。其他兩人沒有花一分錢,當然也沒有得到消費者剩余。因此,市場總的消費者剩余是40萬元。
那么在需求曲線上,如何計算消費者剩余呢?經濟學家總結出了這樣的結論:需求曲線以下和價格以上的面積可以用來衡量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感受得到的經濟福利
消費者剩余
消費者剩余是買者愿意為一種物品支付的量減去其為此實際支付的量。消費者剩余衡量了一種消費者自我感受到的利益。雖然這種主觀感受有時是有偏差的,但總的說來它的確能反映消費者得到的經濟福利。

降價給消費者帶來的福利
買者總希望能以最低的價格買到他們想要的物品。因而價格的降低使得買者得到的經濟福利增加了。經濟學家用需求曲線準確衡量了生產者剩余的量。也就是用價格以上和需求曲線以下的三角形陰影面積來表示生產者剩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