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連失敗的勇氣都沒有
最糟糕的情況,不是你出了錯,而是你居然沒有出錯的勇氣。所以,像是去完成一個優雅的任務一樣,去出一次錯吧,同時帶著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觀察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出現?結果如何?你學到了什么?
要做就做“知足者”
已經無數次,有來訪者告訴我,他很焦慮,焦慮到凌晨三點,還在修改第二天演講時要用的PPT;焦慮到精心策劃了兩年的項目從沒有實踐過一步;焦慮到他必須花費半年時間,分析完所有品牌、價位、型號的手機,才滿懷忐忑地買下性價比最高的那一部,然后馬上又后悔……
我告訴他:幾乎所有的焦慮都出自一個根源——絕不允許自己出半點差錯。在那個寧死也要捍衛的完美形象背后,總是藏著一顆驚魂不定、不堪一擊的小心臟。
盡管大多數抱怨自己焦慮的人看起來痛苦、自憐,甚至自恨,但我想說,其實你是太猖狂啊!因為你想一步登天,因為你認為自己就應該是個完美的神。但富有戲劇性的是,如此追求完美,竟成了一件最不完美的事。
社會心理學家謝洛姆·施瓦茨(Shalom H. Schwartz)和同事在研究中發現兩種價值觀截然不同的人。
一種人傾向于窮盡所有可能的選項,只為從中挑選出那個唯一的最好的選擇,他將這類人命名為“最佳選擇者”(Maximizer);而另一種人,只要找到差不多的那個選擇就完成了,滿足了,他們叫作“知足者”(Satisfier)。
最佳選擇者要花較長時間去選擇,而且做出的選擇看起來要比那些知足常樂者很快做出的選擇好得多。然而悲催的是,他們反而會對自己的選擇不甚滿意。
更悲催的是,總體而言,與知足者相比,最佳選擇者過得更不幸福,心態更悲觀,生活滿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抑郁、后悔和自責。
大量心理學研究已證實,完美主義心態導致抑郁和焦慮,降低生活質量。這種消極影響如此嚴重,以至于完美主義已作為抑郁癥狀的一部分,并成為造成抑郁自殺事件的一個重要誘因。
所有這些發現,無不戳中完美主義者的痛點。他們急需做的,是改變對“出錯”這件事的態度。
出錯是值得鼓勵和慶祝的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家埃倫·蘭格(Ellen Langer)曾做過一項研究,探索對出錯的開放態度。實驗將參與者隨機分成三組,讓他們做演講。
A組參與者被告知“出錯是不好的”(完美主義)。
B組參與者被告知“出錯是難免的”(自我原諒)。
C組參與者被告知“請在演講中出一個錯誤,而且還可以出更多意外錯”(好奇開放)。
結果,C組參與者在演講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慮,并且得到了觀眾的最高評分。之所以如此,正因為這組參與者已經把完美的自我拋在腦后,只是專注地去表達,好奇地去探索這次經歷所帶來的可能性。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實驗,它很好地表明,出錯并非我們避之不及的丑事,一旦錯誤發生,我們也不是只能以自我安慰來應對;出錯還可以是值得鼓勵和慶祝的,它甚至能讓人表現得更加出色。最近,網上一檔以毒舌著稱的喜劇脫口秀節目火了,這檔節目每期邀請一位閱歷豐富、三觀正確的名人作為“被吐槽”的主角,由這位名人再邀請一群自己的圈中好友,一起輪番相互吐槽,并且還要爭出勝負。
那些平日里光鮮亮麗的熒屏偶像,在節目里都變成了被眾人奚落和調侃的對象,從曾在主持招聘節目時,把選手罵到暈倒的張紹剛,到代言了各種奇葩廣告的唐國強,從只有一部劇被觀眾熟知的劇作家史航,到在真人秀里制造了“放氣”事件的鄭愷,沒有一個不在自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可是所有人都很開心,觀眾更是連連捧腹大笑。無論是怎么也不紅的,還是過了氣的,都通過這個節目著著實實地火了一把。
我希望所有完美主義者都能看一看這樣的節目,不僅僅因為它的幽默方式,還因為它對“完美主義癌晚期患者”有著絕好的治愈效果。
它讓我們知道,出錯很OK,出錯很可愛。有趣的是,越是有影響力的人,錯起來越是有魅力。當他當眾出紕漏或揭自己的短時,你會戲劇性地被滿滿的正能量所包裹。
這種現象看似荒謬,但早已被研究好奇的心理學家托德·卡什丹(Todd Kashdan)所看穿:這就是為什么人們情愿花費10倍的高價去聽最喜愛的樂隊的現場表演,也不愿意在家里聽他們那些完美無瑕的CD錄音。
往往即興的、不完美的表現,才會是最神奇、最出彩的,因為它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沒有一種聰明比得上努力
當你還是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的寶寶時,你是多么肆無忌憚地出錯呀!摔過多少跤,說過多少狗屁不通的話,可是你焦慮了嗎?沒有,反而是開開心心、咿咿呀呀的,就很快把什么都學會了。
曾幾何時,你竟然開始對出錯感到如此厭惡,甚至達到一種超乎尋常的恐懼的地步!這究竟是怎么了?
故事大概得追溯到你的童年,那時候你才上小學一年級,你拿著考了98分的試卷,興沖沖地跑回家,遞給爸爸,可爸爸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指著分數質問道,那兩分是怎么丟的?是的,從那個時候起,噩夢就開始了。
而現在,是時候改變態度了。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發展性思維(Growthmindset)和固定性思維(Fixedmindset)的區別,并在實驗中證明了前者的重要性。
她通過研究發現,僅僅是分別表揚學生“聰明”(固定性思維)和“努力”(發展性思維),就可以讓本來學習成績不相上下的學生,在隨后的實驗中產生差異。
被表揚“聰明”的孩子,成績下降了20%,而被表揚“努力”的孩子,成績提升了30%。因為,那些“聰明”的孩子,學到的是把出錯災難化,而那些“努力”的孩子學到的,則是要從錯誤中進步。
記得我剛讀積極心理學研究生的時候,教授介紹給我一項研究,關于領導者如何幫助員工從錯誤中學習,我當時覺得這一點也不“積極心理學”,畢竟這是一個關于“錯誤”的話題。迫于學術成果的壓力,我勉強接下這個活。可是后來,它卻變成了我研究生期間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個課題。
我的研究發現,具有積極領導力風格的領導者,更善于幫助員工樹立對錯誤的積極態度,而其中的機制,很可能就是他們培養了員工的發展性思維,而不是固定性思維。這項研究不僅成功發表,而且為我贏得了學生研究獎。
最最重要的是,在一遍遍深挖這個話題的過程中,我自己徹底改變了對于出錯的態度,也從深度焦慮中走了出來。
人生最糟糕的不是出錯,而是你居然沒有出錯的勇氣
此刻,如果你正在焦頭爛額地準備一場絕不能失敗的演講,或者在永無止境地拖延實施一項策劃兩年的項目,又或是還在糾結抓狂最好的那款手機會不會是下一款……
我建議你先停下來,做一個深呼吸,放下對自己嚴苛的評判。
然后,去規定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出個錯吧!
最糟糕的情況,不是你出了錯,而是你居然沒有出錯的勇氣。所以,像是去完成一個優雅的任務一樣,去完成一次出錯吧,同時帶著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觀察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出現?結果如何?你學到了什么?
如果你身邊的人也面臨同樣的焦慮,請給他們這個建議。
事實上,正如沒有人會在乎你把電線桿底座擦得有多亮,也不會有人真的記得,你出錯的時候有多丟臉。
Helen Yan,壹心理專欄作者,心理學碩士,英語碩士,積極心理學者、輔導師,目前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師從積極心理學開創者之一、福流之父契克森米哈教授。個人公眾號:HQuest幸福知道。